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10 09:13:20
【编者按 】
中国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用于识别、命名和交往的独特文化。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彭雪开教授,有“当代徐霞客”之誉,现任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是原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开设“彭雪开谈地名”专栏,畅谈“中国政区地名由来”系列话题,敬请关注。
衡南境域,上古属三苗国地,后为祝融部落后裔及越人部落族居之地;商至西周,属三苗国后裔及扬越人族居之地;战国中期后属楚国庞邑地,或置庞县;《包山楚简》中有酃昜(阳)地名,据考城邑位于衡阳市区以东。这表明战国中晚之交或晚期,楚或已置酃昜县。秦置酃县,两汉因之。
《湖南古今地名辞典·衡南县》载:三国吴孙亮太平二年(257),置临烝(蒸)县,县治今衡阳市石鼓区,以临烝水而得名,属衡山郡。辖境相当于今衡南县全境及衡阳市区大部分。由此可视为衡南置县之始。其依据:
其一,自秦置酃县后,西汉高祖五年(前202),沿袭秦制置酃县,其辖境相当于今衡阳市市区、衡山、衡南、南岳等县、区。因辖地广阔,故三国吴又分而治之。分治之后,酃县仍存,辖境略小;酃县县治仍为湘东郡治(今衡阳市珠晖区酃湖镇胜利村)。
其二,临烝县设置后,县治在今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附近,属衡阳郡;而酃县(汉酃县)治,也在今衡阳市珠晖区酃湖镇胜利村,属湘东郡。两县治一东一北,相距不远。但临烝县域,已包括今衡南县域,且衡南县治,无论在衡阳市石鼓区,还是在云集镇,均包括在今临烝县境之内,故可视为衡南置县之始。
其三,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析衡阳县东、南境置清泉县,以境内清泉山得名,治今衡阳市城北区内,辖境相当今衡南县全境,及衡阳市蒸湘区、雁峰区。溯其源:临烝县,隋、唐复改为临烝县、衡阳县,清乾隆析置清泉县。由此可知,清泉县实是临烝县之延续而已。
清泉,政区地名。清,字出《道德经·第十五章》,本义为水纯净透明。《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漪。”《论衡·龙虚》:“龙食于清,游于清。”《玉篇·水部》:“清,澄也,洁也。”皆释为此义。泉,本义为水的源头。字甲骨文,字形示意地下流出的水。《易·蒙》:“山下出泉,蒙。”《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吕氏春秋·功名》:“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说文·泉》:“泉,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皆释为此义。清泉,意为流出地面的清澈地下水。清泉县名,源自清泉山名,清泉山有清泉流涌,故名。
清泉山,得名于何时?难以稽考。不过,清泉一词,源出南朝梁《文选》所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唐诗中“清泉”二字入诗。由此推知:清泉为地名,得名于唐代可能性极大。
今考清泉山,属衡山山脉,在今衡阳市区东南17公里,为衡南县古城乡、泉溪镇界山。山下有泉,水清如镜,故名。山体面积3平方公里,海拔158米,由棕红色泥岩构成。明成化年间山上有古城寺,山腰有听泉亭。今寺已改成泉溪镇林场场部,其亭仍在。山下建有寺龙水库。清泉县名,缘于此。
临烝县,西晋属湘东郡。东晋酃县并入。隋开皇九年(589)废湘东郡,置衡州,并临烝、重安、新城三县为衡阳县。唐武德四年(621)复名临烝县。开元二十年(732)又改称衡阳县,县治即为州治。自此后临烝县消失,地域属衡阳县。清乾隆年间(1756)年,析衡阳县东南境置清泉县,治今衡阳市蒸湘区,与衡阳县同属衡州府。其辖境相当于今衡南县。故有关史书、地志认为:清泉县之置,始为衡南置县之始。
清泉县之置,当与乾隆治政有关。
清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乾隆继位后,大胆革除历代积弊,如驱逐炼丹道士,不许宫廷僧人参政,禁擅造寺观神庙,起用蒙冤良臣,颇有一番新政气象。乾隆总结自己一生,有两件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西师”,系指乾隆年间,用兵贵州(1736年),镇压苗民起义;平定准噶尔汗叛乱(1750年);遣将统兵分两路征讨准噶尔,攻克伊犁(1755年)。两年后平定天山南北两路叛乱(1757年),更名为新疆(平定边疆叛乱设置新的政区,或谓“故土新归”),以伊犁将军府统辖。之后,国内大局稳定,国力充盈,便乃分置府、厅、州、县,有效统辖全国政权。据华林甫教授《中国地名学源流》考定: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全国所辖府183个;直隶州65个,散州145个;直隶厅22个,散厅7个;县1290个,总计1712个县级政区地名。这一时期与明代万历年间相比,县以上行政地名增加9.1‰,其中县级地名79个,湖南省增加9个县,占这一时期全国总数的1.51%,清泉县为其一,其余多在今湘西地区。清泉县设置恰在“西师”平定内乱,开始第二次大力反腐之时(公元1757年)。
“南巡”,即乾隆“六下江南”,史书上多有载。客观上看,乾隆确有游山玩水之嫌,但更多是为了治河,又含有招贤江南人才之举。乾隆“南巡”,极力优渥学人,推崇儒学。但晚年又大举文字狱。不过,一生大力反贪,是其一生善政,亦当肯定。
《衡南县志·大事记》载:清泉县,于民国元年(1912)复入衡阳县。1952年复原清泉县域置衡南县,县治今衡阳市蒸湘区中山北路,属衡阳专区。同年11月改属湘南行政区。1954年复属衡阳专区,1959年改属衡阳市,1961年改属衡阳专区。1968年属衡阳地区。1983年衡阳地区与衡阳市合并,终属衡阳市。2003年12月,衡南县县治迁云集镇。
衡南,以地处“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
衡,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绑在牛角上的横木,以防抵人,有平衡人与物之间关系之义。我在《衡山地名源流考》《衡阳地名源流考》考两文中多有考证,今不赘述。南,方位词。我在《南岳地名源流考》一文亦有考证,并认为:战国初衡山历为五岳之一。五岳之名源于四岳。尧时分管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领叫岳。后人常把主管外事的岳官与岳官驻地的大山地名,称统称为“四岳”。《国语·周语下》:“共(工)之从孙四岳佐之。”古文献记载:各朝京都屡变,所封“四岳”之官,皆在黄河流域。但亦不排除衡山“江南衡”(衡山)亦为“四岳”之一。《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衡山虽得名于春秋之前,但“南岳衡山”之名,得名约在战国中期之后。
今湖南境内,无论衡阳、衡山、南岳、衡东、衡南,其得名均渊源于“南岳衡山”。衡南县,亦如是。2008年《湖南省地图册·衡南县》:“衡南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湘江中游。因地处南岳衡山之南,故名。”
县境地处湘中丘陵中部,以丘陵地形为主。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河流众多,湘江流经县西南边境折向北流贯中部,东有支流蒸水流经。沿岸有河谷平原。水陆交通四达。农产以稻、豆类、油菜籽为主,为产粮大县。林产有茶叶、柑橘等。矿产有煤、食盐、铜、钨、萤石、重晶石等。工业有化肥、农药、农机、水泥、轴承、电机、纺织等。名胜有江口鸟洲。古迹有仁瑞寺、相公堡(相公浦、相市)、王氏宗祠(崇本堂)等。
江口鸟洲,位于衡南县江口镇耒水中。因百鸟栖息于三个小洲上而得名,面积约0.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5公顷。洲上多香樟、乌桕、桑树、毛竹、水竹、枸杞等。有鸟类16个目37科181种,总数10万余只。其中尤以白鹤、山雀、八哥、鹦鹉、杜鹃、斑鸠、白鹭等名鸟珍禽。先后有美国、荷兰、德国、加拿大等国家鸟类专家,来此科研考察。为湖南省第一个鸟类保护区。
仁瑞寺,地处凤凰山腰,原名岐山丛林。以清慈禧赐“岐山万寿仁瑞寺”汉白玉碑而得名。据寺内石碑载:岐山丛林始建于清顺治五年(1648),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建成三正两横大殿。清光绪十年(1884)佛殿被焚,十三年主持田静复修。后僧侣骤增,香火盛极一时。山中古迹传说颇多,主要有“仁瑞寺”“千人饭锅”“仙人船”“仙人桥”“仙鹤岭”“普洞塔”“高普自然石像”等。
出品 /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新湖南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策划 /周小雷 廖义刚
执行 /张 咪 刘韵霞 龙子怡
本期特别鸣谢衡南县委宣传部
往期回顾: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