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10 21:32:11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张兴国 游若兮 曹明雨 整理
当考古遇上国画,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日前,随着“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展”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长140米、高1.8米的 《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与首都观众见面,和众多珍贵文物一起,生动讲述湖南的史前故事。
在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美术界和考古界的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他们认为,这次展览是考古文物界与艺术界跨界融合的创新,是用艺术的方式生动普及文物考古知识一次很好的示范。
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科研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这个展览形式很好,用中国画长卷的方式表现湖南史前文明的发展,很特别,有价值。
史前社会,就是有文字出现之前的时期。这一时期保留的资料是图像的、实物的,更为神秘、瑰丽。从这个角度讲,史前文明不是更适合美术表达吗?它没有文字记载,没有很多的条条框框客观限制,其实它更适合艺术表达,具有想象力的表达。
这次《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的创作是考古和艺术的结合,是一个新事物,我们在艺术史上或者思想史上叫图像证史。这样一个鸿篇巨制的展现,确实是有难度的,因为它要合乎真实、合乎规律。作为一个主题创作作品,它的出现表明,主题创作是在不断进步、不断合规律的,不断地在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之间寻求恰接点、表现的点。
陈池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评论专委会会长
这次展览和创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把考古工作、文物和艺术创作统一起来了,这是一个创新。不仅是湖南首创,在全国都是首次。以湖南史前文化,主要是以灃阳平原这一带的考古发现作为创作题材,整个时间有50万年。通过绘画的形式让文物活起来,这是一个新的探索。
画卷的创作水平很高,采取水墨的形式,还用了一些山水画的因素,把色彩和水墨结合起来,发挥充分的想象力,为绘画主题性的创作拓展了新的道路。
罗世平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著名理论家
这是一个创举。以文化的角度来创作专门主题性的绘画作品,它的文化涉及到考古、对历史文明的溯源,还有中国艺术表现的传统特色。这三个要点在这个长卷中体现得很充分,在长卷的创作上开了先例。
这次的创作打破了原来画家惯有的对景写生获取资料回来创作的方式,包括很多创意和想象力在里面。比如说陶瓷制陶的场面,考古学家给我们提供的是残片,是最后修复出来的器型。画家要把它的情节给构想出来,把制陶的工艺和制陶的场景给展示出来。这需要画家们做学问、做研究。
我做美术史,从前,湖南记忆最深、影响最大、对社会的影响面最大的还是战国楚文化。但出乎意料的是,湖南远古的文化居然保存得这么成系统,考古学家做了大量工作。所以,这个展览不仅是一个美术展,而是文明溯源过程当中的另外一个组合方式,这种创作方式很值得探讨。
吴啸海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彭头山、高庙等地的文物,惊叹于人类整个在这个发明创造当中的智慧,从这些文物的造型上能够感受到审美的榜样性,中华文明的溯源发掘、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对于当下我们中国式审美的塑造具有启发性。这个展览的方式是一个有益的融合的方式,历史考古与艺术创作联合在一起,把科学考古的这些文物摆在中间,四周像壁画式呈现这些中国画的长卷创作,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展示效果。它既讲科学实证,又有想象发明式的诗意表达,很符合湖南人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化气质特点。140米的长卷做到了既信息丰富又主旨表达明确,与考古成果共同展示了湖南的文化自豪,并有力地融合到了中华文化溯源和文明自信的上面来。
张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视觉非常震撼,这是对湖南史前文明重新学习的过程。这个长卷的创作是从文化溯源的角度进行的,这是新的模式。这之前湖南、湖北谈历史题材创作可能就是到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它成了一个标志性的文化母体。今天这个长卷我想把楚文化的源头往上上溯到50万年前,一直到四五千年前的脉络,给我们艺术创作的文化题材开拓了很多的新的可能性这里面的考古绘画的融合是一个新的碰撞,原始人怎么画,原始的动物、植物、山川、河流怎么画,都需要艺术家在考古研究上做一些重要的前期研究工作,对主题性创作提供了好的经验。
杨灿伟 美术杂志学术交流部主任、研究员
这幅画是一个长卷,它作为一个跨时空的画卷用多方面、多个维度内容的灵活组合,为我们呈现了波澜壮阔的既有纪实性又有艺术性的画面。说它纪实性是因为它里面很多的素材是根据考古成果来的,它不是我们平常画历史画那样有多方面的,可能存在想象,它跟一般的历史画还是有区别的。这个性质就注定了它们是在有规范的情形下进行艺术想象。
这幅画更多的属性是一个艺术作品。让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人物形象特别坚实有力,凝练朴实的线条。仅仅人物的造型单拎出来都是很出彩的。 以万古长歌为锚点,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湖湘文化以及历史的厚重,但是它又是我们当代人的一种想象,所以它有这种古今的融合。
魏怀亮 湖南美术馆首任馆长、省美协名誉副主席
这个展览的首展在湖南美术馆举行,当时大家看了就非常震撼。在此基础上,本次展览又对一些细节进行了完善。原来的展览画卷的长度是120米,这一次扩展成了140米,局部做了提升完善,画卷的整体性更强。给我的感觉,一是聚焦湖湘史前文明的中国画的鸿篇巨制;二是绘就史前艺术华章,讲好湖南故事的艺术创作典范。画卷跨界融合,立意高远;架构磅礴,以史为据;艺术精湛,笔墨灵动。
周功华 湖南师大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导、湖南省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
我们今天谈的不仅是考古,还有这幅画。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化就是与生活相联系,就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里面很重要的是吸收了西方写实绘画造型的方法,后期我们强调艺术的本体性,国画书法语言的本体代表了我们对笔墨语言本身的高度重视,反映艺术家的功底。这次的画卷是和文物考古学科的融合,是我们的文明跟世界文明的对话。
廖少华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
这次展览有三重意义:激发了大家对美术考古学意义的再认识,实现了中国画审美价值跟作品意义的最大优化,通过美术文化和考古文化的融合创造了审美教育大众化的范例。
我上过三届本科生的美术考古学,这个展览让我们看到了美术考古学跟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神话学等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显示了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因此这个展览传递的信息不是单纯的绘画作品,它具有美术考古学当下的意义。
李辉武 湖南省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
从美术这个角度来讲,它是历史画,里面暗含了历史观。把历史观融入到文化当中,我认为这是一个课题。这个画卷展示了华夏文明探源与中国文化早期的南北融合,如里面提到了白陶。学美术史的都知道中国美术史上有马家窑彩陶,而湖南的千家坪等遗址的白陶做得非常好,包括纹饰、创作的形式都很好。
此外,这幅画卷里面除了宏观的唯物史观,还通过细节对人类历史叙事话语体系进行了突破和重构。为什么这样说?现在很多的世界史都是以西方为中心,但在这个画卷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最早的城、稻谷之源、人类陶祖等内容。
从绘画本体方面我认为它有三个结合:绘画性和叙事性的结合、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个人图式和湖南图式结合。
游富祥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副院长
长期以来,考古好像跟大众离得有点远,不太亲民,这次展览以实物与场景生动地展示湖南史前文明,让观众直接能感受到早期人类的智慧,这种事情以后可以多做,多加强考古与美术艺术的互动。从宣传考古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典范,是让普通大众了解中华文明非常好的方法。
庄丽娜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副院长
这个展览的形式非常新颖,是文物活化利用方面非常好的创新和尝试,文物考古界与艺术界跨界合作的典范。
这个跨界合作非常难。我自己是从事史前考古研究的,面对的都是一些挖出来的瓶瓶罐罐,不会说话的,很多支离破碎。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努力复原史前文明人类的衣食住行。艺术家要先去了解考古工作的成果,在这个基础上合理想象,才会有今天展览的呈现。
高成林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我自己是做考古的,我对我挖出来的东西脑子里会有画面,时间长了我以为大家都像我这样。我们省文物局的姜局长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就提出了这个创意(举办展览)。
我们和康老师团队先进行了充分沟通,然后陪着他们去遗址现场看环境、采风,把我们脑子里的画面描述给他们,直到他们真正能够理解我们的想法。然后就是创作。创作完成以后,修改历经了很多环节,甚至布展前夕还在不停地改,很感谢康老师团队的付出。
康移风 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当代中国画创作院院长, 《万古长歌 —— 湖南史前文明图卷》 主创团队带头人
创作完成之后,我有最大的两个感受:
第一,考古专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地为我们的创作反反复复提供资料、各方面的实证,陪我们一起考察,他们那种治学的精神感染了我们。
第二,我有一个好的团队。我们接到的是一个新的选题、新的挑战,从来没有接触考古内容,这对整个创作的进程是一种挑战,大家都合作得很好,终于把它完成了。
责编:龙文泱
一审:龙文泱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https://img2.voc.com.cn/2021/07/xhn/copyinfo1x.png)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