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10 21:54:32
曹茜茜
今年春节期间,杭州人工智能领域“六小龙”横空出世,在海内外掀起“科创旋风”。这股旋风来势之猛、影响之大,打破了外界对杭州“网红城市”的固有印象,也让南京、广州、武汉、合肥等城市危机感十足,纷纷开启“自我反思”模式。
人工智能浪潮涌动,全国海量企业和产业园区抢滩角逐,为什么是杭州“遥遥领先”,为什么是这六家企业脱颖而出?这不单单是个别城市的疑问,也是行业发展需要找寻的密码。
科技创新是一项智力密集的艰苦劳动,从来都是百转千回、九死一生。杭州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敢于跳出“舒适圈”,做“难而正确”的事。早在2017年,杭州率先发布全国首个“机器人+”行动计划;2023年,出台人工智能和元宇宙发展专项政策,提供资金补助与应用场景支持;今年1月,印发《杭州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6年)》,谋划布局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产业……发展之初,谁也预料不到如今的“高光时刻”,但幸运的是,杭州的战略定力不仅为自身铺了路,也为全国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杭州六小龙”创始人的“传奇故事”在网上广泛流传。虽然他们的背景和经历各不一样,但“痴醉”于科技创新似乎是共同的气质——梁文锋“每天不是在跑代码就是在写代码”,同事称“从未见过这样的老板”;王兴兴热衷“徒手搓高达”,右手虎口上的刀痕就是“爱的印记”;冯骥是个游戏狂人,常在深夜与虚拟世界对话。他们带着满腔的理想主义追梦,脚步和目光却从未脱离地面。人们将他们奉为“天才”,殊不知天才与“笨鸟”最大的区别并非智力,而在于是否愿意日复一日地研究如何精准操控自己的翅膀。
一位杭州干部曾言,“杭州也不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孩子”。其实放眼全国,多数曾与杭州一样“追风赶月”的城市,都没有天生的“金手指”。有人勇立潮头,有人望洋兴叹,中间缺少的,可能就是那份“长期主义”的桥梁。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