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15 09:26:13
文|龙跃
我的书房很豪华,不是因为书,而是因为我的父亲母亲,他们像一本无字书,我穷尽一生也读不完,用不尽。
慈利有个偏远的乡村,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区,山包一个连着一个,一条东流的小溪,溪两畔有些相连的坪地,便成了一条山冲,这是生我养我的东洋冲。最早这里不通公路,很多人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里还有街市,乡政府所在地每五天有次场集,去赶集的人都美其名曰“上街”,母亲很少赶集,她没上过一天学,一生都活在东洋冲的世界里,像溪旁的芭茅草顽强。
小时候,住的地方很逼仄,我家里两兄弟住一间偏房,刚够放一张床,门角落里放一只尿桶供我们起夜。我们发蒙读书后,会常带同学到这小房间里来玩。有一次,妈妈从常德舅舅家探亲回来,给我们带了几本小人书,记得有《刘胡兰》《雷锋的故事》,是舅舅家孩子看得不要了的。有了小人书,到我家的同学更多,来得更勤,父亲就将尿桶移到外屋去,在门角处用木条在墙上给我们钉个木方框做成书架,这房子便成了我人生最初的书房。
那时的小朋友都爱看小人书,我们在同学面前,也以有多少本小人书为傲,常用“不给你看”威胁对我不恭的同学,很灵验,每轮到我值日,总有同学提早帮我打扫教室,为的是放学后会被我邀请来这个小书房里看书。
那时,弄本小人书极不容易,舅舅回东洋冲探亲,最怕临走时我们两兄弟一人抱他一只大腿,不答应给小人书,就要给三五角钱买书,这样我们每年可向几个舅舅“盘剥”三五本书。我们还捡胶鞋底板,捡破烂,几分几分集起钱来买书,秋冬时节,也捡蓖麻,或木子(乌桕)换钱买书。积攒着,小人书也就多了起来。在当时,这些小人书是给我挣了面子的,班上的同学中,不招我喜欢的从不请来看小人书,晴天的课间十分钟,几个调皮的男同学簇拥着我,躲到教室后的小山沟里,一堆人叠在一起看一本书,女同学只好羡慕。第二天上学来,有的女同学会悄悄用纸包一块锅巴,趁没人注意塞进我的书包里,为的是讨好我,得到一次看小人书的机会。
母亲长期生病,舅舅有时也接她去常德住几天看病。那次母亲从常德回来,我放学回到书房里,母亲端着个茶杯跟了进来,拘谨地在书架下的椅子上坐。我们读书学习的事,母亲自知不便过问,是很少进我们房的。这次来得如此庄重,我以为有什么调皮的把柄被她抓在手里,来问罪的,忐忑不安。只见母亲在贴身口袋里掏着,时不时还望一眼书架,“没给你们带什么,这些你兄弟俩都喜欢的”,她掏出一大把折叠在一起的纸片递给我,我接过一看,全是她吃过药的说明书,厚厚一叠,“这不是小人书”,我苦笑着告诉她。母亲攒了半个月给我们的礼物,原来没有什么用,她显得很难为情,但她迅速找到了下台阶的理由:“莫非认字都要不得?”她的理由对,也充足,我后来上厕所都爱把纸片上的字一个不剩读完,也许是从这件事开始养成的习惯,文盲的她这样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
我的书柜从一格变成一排,从小人书变成了大部头,来书房里的人由小学同学变成了中学同学,还有社会青年,读的书多了,也便成长起来。父母亲农事很忙,到房间里陪我的次数也不少,记得妈妈常说,“打麻雀土块都没有,生活还是要过”,她还说“穿蓑衣戴斗笠的都要结交”,人生一世“毒人的不吃,害人的不做”,这些话现在想来算不了经典,也多少算金句,是父母亲生活做人的智慧。这间斗室书房,父亲母亲给我上了做人处事的公开课,至今我们还在受用。
记得那年我上初三了,正月报名时,一元五角钱的学费第二天去校时务必交齐。晚上向父母亲要学费,他们都没有答话,那时少不更事,不知道一元五角钱对父母亲来说是个什么概念,只知道父母亲深夜还在床上长叹,俩人絮叨到快天亮,我起床准备去学校时,父亲母亲早不在家了。不久后母亲回来了,她告诉我,只给我借到三角钱,接着安慰我“等你老家伙回来”。我等了许久,父亲还是没回来,心想,这样不负责任的父亲,要我们好好读书,关键时候不见了人影。我很气愤,决定不读书了,和村上人一起上山砍柴去,我砍了两捆柴火,几十斤重,天快黑了挑不动了,脚上似乎皮都磨掉了,肩膀上也像被割去了肉,砍柴的辛苦比读书更难忍受,我心里在埋怨,遇上了这样的父母亲。山下有人匆匆向上走来,那是我正心存怨恨的父亲,他来接我了,没有说话,也没表现出不快,两手抓起两捆柴,直接回家了。
母亲炒了青菜,煮了汤和红薯,坐在门前在等我们,她目光无奈,只轻淡地说:“吃饭吧,吃点苦也好。”我吃怕了红薯,不想吃,只拣了点青菜到书房去吃,疼痛的肩膀,仍然还在发抖的双腿双脚,让我心里委屈,泪水掉下来泡着青菜,也得吞下去。妈妈端着碗,跟了进来,她只说:“莫怪你老家伙,他天不亮就去三合山挑煤送到街上,两个钟头要走二十多里山路,挑一百二十斤才凑得齐你的学费。”妈没继续说,停了很久,筷子夹的红薯片掉在碗里溅起汤水,落到我的书本上。她胆怯地放下碗筷,扯起衣袖,小心地擦着书本上的汤水,泪水也掉下来。父亲吃完了,进来坐下卷起烟来说:“莫和读书赌气,我给你赔个不是。”
一生要强的父亲,对我示弱是让我今生难忘的。他点燃烟,目光无助地盯着升腾的烟气。山村农民,只希望子女用知识改变命运。他接着自言自语:“明天我送你去,要我给老师道歉下跪都愿意,只要你读书。”这间没有大部头书的书房,让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知识力量的无穷,后来我读完了初中高中,又读完师范,再也没有缺过一天课。
责编:邓正可
一审:黄煌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