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预制人”?

  半月谈   2025-02-15 18:10:39

你听说过“预制人”吗?这个衍生自“预制菜”的网络热词,是对一些思维僵化、行为模式固化人群的生动画像——他们表现得过于模式化,有时会自动过滤掉有用信息,沟通起来特别费劲,就像没有解冻的“预制菜”,让人哭笑不得……

在信息爆炸、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的当下,缺乏深度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预制人”现象被放大,这也是对人类沟通和思维方式变迁的某种警示。

问:“房子在几层?”答:“方便”

网友这样吐槽“预制人”——我问公司财务总监:“你下午几点来公司,我过去找你盖章。”她回我:“在。”要租房,问一中介人员:“房子在几层,是不是电梯房?什么时候方便去看房?”他回我:“方便。”这些说了等于没说、完全无视问话关键内容、不正面回答提问的人,被网友戏称为“预制人”。

简单地说,“预制人”是那种让人无法从交流中获取有效信息、很难沟通或是选择性地忽略信息、制造互动障碍而不自知的人。

在社交平台搜索“预制人”

典型特征是答非所问。他们总是自动忽略掉关键信息,仿佛受程序限制的单核处理器一样,无法自主,也因此无限加大了沟通成本。在行为模式上,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本不听别人在说什么,而是一直找机会“播放”自己的“程序”。他们不会根据聊天对象的观点和立场作出反应,让人在与他们交流时感到既费力又无奈,就仿佛他们的智力或认知功能还没有“解冻”或激活。他们不接受和自己不一致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执拗地捍卫自己固有的认知,永远相信自己是对的,总是能自动过滤掉那些引起他们不适的新知。

虽然像预制菜一样方便,但缺乏新鲜感和个性。“预制人”概念源于工业化时代预制生产的理念,特指那些通过标准化流程生成的个体,缺乏独立思考,是社会化流水线的一部分。

“社会性愚蠢”“脑腐”和“预制人”

别以为“预制人”离你很远。这一概念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对工业化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个性化存在的向往。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快速进入数字时代,许多工作被自动化设备取代或简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革,不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也让人们在无形中产生了技术依赖。在高度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中,习惯了“被指导”和接受系统给出的答案,人们不再需要主动思考与判断,习惯于接受预制好的浅层次互动就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结果。

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每天接收大量碎片化信息,导致注意力分散,难以专注。这种浅尝辄止的习惯,也使得很多人不愿意深入思考问题,进而形成了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固化。许多人倾向于用已有模板和“标准答案”,来应对复杂的问题,不愿花费精力去深入分析、理解和判断。

可以说,强调标准化的应试模式、高度流程化与目标导向的职场环境,都影响了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容易陷入固定的操作模式,逐渐失去灵活性、创新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缺乏挑战传统思维和创新的勇气,很容易沦为职场“预制人”。

德国思想家朋霍费尔曾经提出一个概念——“社会性愚蠢”。“社会性愚蠢”并不是真的愚蠢,这类人智商没问题,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呈现出一种固化状态,仿佛被设定好后就无法改变了。刚刚过去的2024年末,牛津大学出版社宣布“Brain rot(脑腐)”击败“Slot(垃圾内容)”被评为2024年度热词。“Brain rot”意指在现代社会尤其是数字时代,人们因过度浏览低质量内容而导致精神、智力状态和认知能力衰退的现象。据统计,过去一年,“Brain rot”的使用频率激增了约230%。

事实上,无论是“脑腐”还是“预制人”,都是碎片化信息长期“喂养”、标准化流程造就的产物,且广泛地存在于我们身边。

不要陷入“预制人”陷阱

“预制人”并不全是个体选择的结果,而是在信息过载、工作环境和个体心理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产生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一些人敏感地觉察到这种影响,感到自己在各种平台上被包装成标准化的消费品,缺乏真实的个体体验。他们自嘲为“预制人”,这既有对职场和生活压力下无力感的戏谑,也有对数字时代人际关系的不满和反抗。这反映出,他们在高度数字化的社会环境中,对自我的辨识、挣扎与困惑。

“预制人”现象,引发人们对线下生活萎缩、“数字人”思维方式等议题的深度思考。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找到自我认同与社交互动的平衡,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预制人”现象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在自省中打捞淹没在数字时代的人格,努力拓宽视野、深入思考,避免陷入思维定式的困境。

——警惕在不知不觉中变成“预制人”。保持开放心态和空杯心态,打破大数据编织的信息茧房,主动获取多样化观点,尝试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主动跳出舒适圈,接受不确定性。学会在变化中寻找机会,不断读书、学习、实践,与不同领域的人交流,成长为一个能够主动思考、突破系统束缚的自由人。

——避免陷入“预制人”陷阱,关键是要培养主动性和自我意识。只有不断觉醒,从惯性思维和盲从中走出来,掌握主动性思维,激发创造力,我们才能在科技时代保持自身的独特价值,珍视和发展自己的人文特质,成为独一无二、充满活力的个体。

愿你我都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敢于撕掉“预制人”标签,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责编:肖秀芬

一审:姚茜琼

二审:彭彭

三审:文凤雏

来源:半月谈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