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潮头丨AI之下,便捷、冲击与警惕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17 08:55:05

文丨廖慧文 刘瀚潞

近两年,AI大数据模型工具如ChatGPT、豆包等纷纷涌现,今年春节,DeepSeek更激起千层浪。在上期的“湘江观潮”栏目中,我们向DeepSeek提问:如果你是作家,会写什么?它告诉我们:“最危险的或许不是AI会写作,而是人类在技术便利中逐渐遗忘如何用颤抖的手书写灵魂的战栗。”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AI的创作,与其海量文本数据的训练有关,这些数据几乎涵盖了人类创作的所有内容。这无疑也是在人类心灵的创造之上的重新捏合。但作为人类个体,面对如此迅捷、强大的工具,我们难免感到茫然。近日,我们邀请人工智能专家、策展人、作家、诗人分别谈论了他们的思考与隐忧,本文摘录部分观点。


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会无意中包含或模仿已有作品,它自己又会创作和改变一些。这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你很难追踪多少来自特定的人类创作,多少是它自己生成的。我们日常使用,如发送祝福语或撰写年终总结,风险较小。目前很难避免人工智能使用已有作品训练,建议作家在作品完成前不要使用人工智能润色,因为人工智能可能会将数据纳入训练库。如果使用本地化模型,可能部分避免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也不确定有些模型是否会在联网更新时上传相关数据,总体仍需谨慎。

现在很多成年人喜欢首先依赖人工智能生成文本或解决方案,再根据人工智能的输出修改。实际上使用的初始框架和思路是由人工智能提供的。它带来潜在的风险是,可能很多困难的问题已经用人工智能解决了,人只是做比较简单的修改。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失去独立思考和形成自己独特思路的机会,最终会使人类在某些方面变得“超级低能”。

——张军平(科普作家,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专家,中国自动化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诗歌创作中,DeepSeek能够全面考虑到每一个细节,提炼大众的共同感受和体验,具有公共性,这种公共性使得诗歌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然而,AI写作是面对过去的统合。机器可以写出基于已有知识的作品,文学的价值却在于不重复性,必须包含新的感受和体验。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体验,这些新的元素赋予了文学价值。诗歌,既是个人情感史、心灵史,也是生活史、社会史。AI不可能亲历和体验,因而无法产生新的情感及感受感觉并将之转化为新的文学。作为一个诗人,写好个人史就可。人诗互证是诗歌的本质。

——李少君(诗人、《诗刊》杂志主编)

对于未来的写作,冲击一定是很大的,至于会在哪些方面产生影响,目前还很难判断,这毕竟才刚刚开始,太多的可能性都会存在。但至少对于我这个文学杂志编辑来讲,今后对作品原创性的甄别,会带来极大困扰。我是一个坚定的以人为中心的创作者,一直认为:对于阅读,或许作者是谁,并没有那么重要;但对于写作,“我”作为创作的那个人,当然要把握那种从血液、从内心、从灵魂里流淌出来的感觉——那是机器创作没法带来的满足感。但是,我也会自我怀疑,比如说,当我写作长期卡壳、寸步难行的时候,人工智能提出的某种情节发展的“建议”会不会给写作带来启发?这样的“辅助”,以后会不会成为常态?人机协作的时代,是一定会到来的,但也一定有部分人,坚持着人之为人的那种最重要的部分——说到底,这也是人类为数不多的“骄傲”了。

——林森(“80后”代表作家,《天涯》杂志主编)

我借助使用AI的文本阅读功能,从大量艺术家的个人资料和作品资料中提炼线索和主题。通过AI帮忙设计一些展览主题和流程,再选择、修改和润色。策展人具备不可替代的人文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够通过文化语境解读、情感共鸣和创造性叙事构建展览的深层价值,这是算法无法复制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另外,艺术策展本质上是对人类精神需求的回应,涉及复杂的社会关系协调、伦理判断及即兴创造力,这些依赖人性温度与随机应变的能力远超当前AI的逻辑框架。但AI的生成能力无疑开始撼动人作为视觉艺术创作主体的地位。

——于蒙群(青年学者、“数字中国”生成式AI艺术展执行策展人)

责编:龙文泱

一审:曹辉

二审:杨又华

三审:祝平良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