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18 06:36:19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2月18日04版
文/王 晗
“人人都是艺术家”——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这一观点,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它既不是上流社会附庸风雅的玩物,亦非市民阶层的通俗装饰,而是通过观念的升华和价值的塑造,来表达人类的精神价值。
2月19日,湖南湘江新区梅溪湖畔,由普利兹克奖得主扎哈·哈迪德设计、湘江集团建设运营的梅溪湖艺术博物馆(MICA)将正式向公众敞开大门。
这座以流动曲线勾勒未来、以多元文化对话世界的建筑,承载着湖湘大地的艺术理想,以“破而立”的姿态,为“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注入了全新活力。
从建筑空间到展览策划,从文化传承到城市赋能,梅溪湖艺术博物馆无疑焕新了城市文化的封面,也成为长沙迈向全球文化高地的坚实一步。
建筑与空间
扎哈曲线中的艺术革命
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的诞生,是一次建筑与艺术的跨界对话——
扎哈·哈迪德的设计,延续了她标志性的流线型语言,将“芙蓉花开”的意象巧妙融入建筑肌理,以33米高的穹顶中庭为核心,构建出“圆环相套、无限延伸”的流动空间。
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
这一设计,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白盒子”模式,既为霍夫曼《粉色江豚》等巨型装置提供了展示舞台,也为新媒体艺术的沉浸式体验创造了天然场域。
“这里不仅是展览,更是长沙作为‘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的宣言。”知名策展人张尕毫不掩饰对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的欣赏和喜爱。
当室内外界限模糊,当梅溪湖的自然景观与艺术作品交融相生,这座新生的艺术博物馆,已然成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的“公共艺术容器”。
然而,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带来的惊喜还不止于此。其开放性,除了体现在物理空间,更延伸至文化功能。穹顶中庭、艺术商店、学术报告厅、公教教室等五大配套空间,以“艺术+”的理念打造出“一站式”的文化消费场景,让市民观展之余,能够体验艺术创作、品味文创产品,甚至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
展览与内容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共生
开馆首展,四展齐开,梅溪湖艺术博物馆通过构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艺术对话网络,彰显长沙作为文化枢纽的包容性与前瞻性。
《粉色江豚》。
“大黄鸭之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的华中首展“即刻欢聚”,以量身打造的《粉色江豚》等全球首发作品,将公共艺术的互动性推向极致。7米高的巨型雕塑,既是城市新地标,也是市民的情感载体,呼应着人们对“欢聚”与“联结”的渴望。
“真实的拓扑:国际媒体艺术展2025”,集结了13国45位艺术家,以虚拟现实、算法艺术等媒介重新定义“真实”。展览不仅回溯了白南准、张培力等媒体艺术先驱的探索轨迹,更聚焦长沙“媒体艺术之都”定位,探讨其技术、生态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大黄鸭》。
全球视野与本土特色也力求在这里碰撞出火花。“美的历程——湖湘文化艺术展”,湖南博物院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珍藏的65件文物展品(含轮换)串联七千年美学史,可谓是湖湘文脉的当代表达。这场由湖南博物院与梅溪湖艺术博物馆联合呈现的主题展,带来8件国家一级文物的原件。通过数字技术的表达,文物不再是静态的陈列,而是焕发新生的存在,形成了“传统器物—现代阐释”的叙事闭环。
“奋斗如歌——美术作品中的革命征程与人民故事”展厅。
“奋斗如歌”展览,则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的百件经典作品,再现革命征程与人民故事。靳尚谊的《毛泽东在井冈山上》等作品,通过当代策展手法,让红色叙事脱离刻板印象,与年轻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四大开馆首展,贯穿古今中外,融合多风格、多纬度、多媒界的艺术表达,让流动的空间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由“博物馆+美术馆”的资源整合模式,我们不难窥见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的策展野心,也无不昭示着长沙从文化消费城市向文化生产高地的演进姿态。
城市与未来
从“网红”到“长红”的文化升维
2月5日,梅溪湖艺术博物馆早鸟票开售首日,即引发了线上平台的抢购热潮。
如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激活一座城,梅溪湖艺术博物馆也正在通过“艺术+”的运营模式,探索带动区域文旅、教育、科技等产业链条的全面发展。
《豕形铜尊》湖南博物院藏。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引领风尚、驱动创新、激发活力、推动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如欧洲科学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洪新教授所言,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的开馆,不单是湘江新区“用艺术讲好城市故事”的又一窗口,也是长沙文化战略的关键落子。
近年来,长沙“网红”体质带来的流量十分惊人,如何将流量热度转化为文化厚度?梅溪湖艺术博物馆或许可以提供答案:以艺术为纽带,重塑城市文化身份。
从艺术工坊到学术讲座,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将美育嵌入城市肌理。公教项目不仅面向艺术爱好者,更通过社区计划覆盖弱势群体,让艺术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作为扎哈建筑与中国湖湘文化的结合体,梅溪湖艺术博物馆既以国际策展团队引入全球前沿艺术,又通过‘在地性创作’凸显本土特色。”湘江集团华年文旅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周颖介绍,霍夫曼的《粉色江豚》正是“全球议题、本土响应”的实践典范。
“艺”路生花,未来可期。省文旅厅、省文物局与湘江新区三方联动,达成“省市联动”战略合作。与此同时,梅溪湖艺术博物馆与湖南博物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强强联合,将在展览、教育、藏品等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为公众带来源源不断的艺术体验。
早春时节,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如同一曲流动的乐章,奏响了长沙从“娱乐之都”向“人文之都”跃迁的强音。当人们漫步于扎哈的曲线之间,与霍夫曼的雕塑对话、与湖湘文物共情时,艺术便真正融入了城市的呼吸与脉搏。
“MICA ART MUSEUM”,正如其名MICA所寓,这座“芙蓉花”般的艺术博物馆,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承载长沙的文化雄心,书写新时代“美的历程”,成为连接世界与湖南、传统与未来的精彩舞台。
(本文图片由梅溪湖艺术博物馆提供)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