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湖南丨精草铵膦产销量世界第一的利尔生物,何以选择落户津市?

鲁融冰 黄琼 刘蓉 吴蓓 郑思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19 06:45:06

精草铵膦产销量世界第一的利尔生物,何以选择落户津市?请看——

合作先看“合伙人”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鲁融冰 黄琼 刘蓉 吴蓓 通讯员 郑思雨

【项目名片】

湖南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合成生物学研发和生物制造,是一家集医药、农药中间体技术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合成生物企业,国内首创“L-草铵膦大规模生物合成技术”,具备从菌株构建到商业化量产的生物制造全链条能力。已建成上海研发中心与津市中试、生产基地三位一体生物制造产业化平台。

2021年12月,利尔生物从四川整体迁至津市高新区,一期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2万吨精草铵膦生产线,2023年8月正式投产。目前精草铵膦产销量居世界第一。

位于津市高新区的湖南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鲁融冰 摄

【投资故事】

1.项目落地机缘巧合——

“非常不好找的地块,津市刚好有,我们正好要”

2021年,四川绵阳,利尔生物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巨大挑战也随之而来——应大客户需求,必须在2023年10月底前,具备万吨级供货能力。

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原址扩能几无可能,用地选择成为当时最棘手的问题。

“动植保制剂要求是化工用地(三类工业用地),但是生物发酵最好又在生物园区(二类工业用地),这种现成的地块非常不好找。”回想当时情形,湖南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范谦向记者打开话匣子,“项目落户津市,有偶然,也有必然,看似机缘巧合,其实是津市的用心良苦。”

2018年,湖南引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工奠基当天,作为合作伙伴的利尔生物前来考察。正是从那时起,利尔生物和津市建立联系,前期沟通为后来的合作打下基础。

“2021年9月25日,一个周六的下午,我们和津市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开展会谈。”范谦记忆犹新,针对企业诉求,各相关职能部门现场解答。“这种方式很好,以前到过很多地方,基本都是安排招商部门对接,空谈居多,没有效率。”

仅两个小时的会谈,津市智慧又快速地解决了项目用地需求——在津市高新区二三类工业用地交界处,为利尔生物规划了理想的建设用地。“津市刚好有,我们正好要,两地块仅一路之隔,对我们来说,再合适不过。”范谦说。

19天后,双方正式签约,一个投资12亿元的项目就此落地。

当年12月,四川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迁至津市,更名湖南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备案、环评、安评等手续快速推进。

2022年8月9日,项目启动建设。和投资决策一样,同样创下利尔集团有史以来的最快速度——从打下第一根桩基,到工厂试生产,只用了359天。

“一年之内建个车间并不难,但要建一个占地457亩、建成面积350亩,包括厂房、仓库、楼宇等几十栋建筑的大型工厂,并进入试生产运营状态,在整个行业都不多见。”范谦说。

湖南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蓉 摄

2.追加投资大可放心——

“津市骨子里沉淀着抓工业的基因,真正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

地处湘西北、澧水下游的津市,因商而聚、因商而兴,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码头商埠城市。然而,除了江河之利,津市再无其他资源禀赋优势。

津市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形成以生物制造为主导、绿色新材料为特色的“一主一特”产业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酶制剂生产出口基地、甾体原料药及中间体生产出口基地,皮质激素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

2月17日,记者走进利尔生物,车间内正在生产L-草铵膦。该产品比普通草铵膦除草活性更高、对环境影响更小,市场前景广阔。

作为全球首家通过生物法实现精草铵膦产业化的企业,利尔生物目前精草铵膦产销量世界第一,2024年销售额达8.8亿元。二期项目发酵法生物制造生产线,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将于今年6月投产。

2024年,利尔生物投资5000万元,建设一条10万吨制剂生产线,为原药配套,产业链由此延伸,辐射面更广。

“津市骨子里沉淀着抓工业的基因,真正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这样的‘合伙人’值得信赖。”除了企业发展的需要,范谦说出了不断在津市追加投资的原因。

他告诉记者,和北方适合做发酵的基地相比,津市配套相对欠缺,而且电力、蒸汽等生产要素成本更高,但津市政府和企业一起想办法,从不推诿。

对入驻企业,津市全力构建“合伙人”关系,打造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聚焦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从电力、蒸汽、糖源原材料、污水处理、物流成本等18个方面系统考虑、精准发力,不断降低企业综合生产成本。

“蒸汽价格逐年下降,我们刚来时320元/吨,现在降至220元/吨。政府协调支持企业做绿电系统,公司今年将启动4.6兆瓦光伏项目建设,这些实打实的举措都能让企业降本增效。”范谦说。

湖南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开展实验。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蓉 摄

3.发展壮大势在必行——

“坚定迈向全产业链自我配套之路,为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

谈到企业未来发展,范谦信心十足。

“我们坚定迈向全产业链自我配套之路,为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他说:“这里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津市高新区成了‘2024(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园区(省级)’。有这样好的‘合伙人’,企业发展前景更广阔,也想通过实际行动反哺园区。”

范谦介绍,开放协同的科创生态正在形成,利尔生物决策层意识到,科技创新不仅需要科研成果,也需要推动转化的平台,从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月17日,国内一所知名高校科研团队来到利尔生物,就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合作洽谈。

“这些年,在园区的鼎力支持下,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现已锚定全产业链自我配套目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范谦告诉记者,除了和园区其他企业开展合作,还努力打造高标准的生物制造一体化联合创新产业化平台,不断吸引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及其他企业的项目,帮助他们低成本快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利尔生物成功吸引1个项目在津市落地,还有一批好项目正在对接中。”津市高新区党委副书记刘烽说,这一做法对津市做大做强生物制造产业尤为有益。

当前,津市正抢抓国家发展生物制造产业的重大机遇,加快打造全国生物制造产业先导区。聚焦酶制剂、生物医药、食品与保健品、动植保四大领域,已经在标准制定服务、公共检测服务、金融服务、科创服务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服务体系。实施和推进的“八个一”工程,即一个生物制造研究院、一个津市市生物制造(深圳)科创平台、一个湖南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一个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一个50亿元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基金、一个3D计算中心、一个微生物菌种资源商业化平台、一个生物制造加速工厂,为生物制造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

“对我们来说,落户津市确实是一个不后悔的选择,站在今天来看,也是公司的制胜法宝之一,我们将一如既往与‘合伙人’一道,共赢美好未来。”范谦说。

湖南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蓉 摄

【服务者说】

做企业的“合伙人”

津市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 刘烽

如何吸引企业?如何更好服务企业?

津市不走“保姆式”“妈妈式”“店小二式”服务的老路,而是做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伙人”。政府始终以市场化的思维,平等对待企业、服务企业、帮助企业,绝不无底线迁就企业,也绝不做办不到的承诺。我们坚持走市场化、专业化和法治化发展路子,得到一批优质战略投资者的青睐。先后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采取“投资人+EPC+O”模式,共建共营化工园区;与深圳港集团合作,打造澧水流域中心港、长江内河港口运营标杆港等。

成立服务小组,伴随企业成长全过程。9个产业链专项小组由处级领导、院士专家、企业家、年轻干部、银行和基金公司高管等组成。对企业的需求,用最温馨的方式办出实效。今年春节期间,园区蒸汽集中供气设备要联机调试,利尔生物、新合新生物等生物制造企业仍在加班生产,服务小组和园区一起,与供汽单位宁能热电积极沟通,原本需一周的联机调试时间缩减至2.5天,确保企业生产不受影响。

风险事先告知,以服务促监管。园区涉企执法实行“一查二劝三改四罚五公开”制度,从企业发展角度出发,出台规范整治中介服务、涉企执法检查备案等优化营商环境10条硬措施,制定涉企行政处罚“免罚轻罚”清单242项,严查随意检查、收费乱象,严打不作为、慢作为。

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用活用好“潇湘财银贷”,累计放款2.25亿元,受益企业31家。津市与中金资本、越秀金控等头部机构战略合作,成立15只基金,总规模达190亿元,创新科创金融产品44个,累计完成82个项目的融资服务,实现项目成长、企业做强、基金盈利、产业发展的多赢效果。

责编:戴蓉

一审:胡泽汇

二审:唐能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