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运超:把科研服务的文章,写在岳麓山下

刘爱萍     2025-02-19 10:44:27

文/刘爱萍

2017年,放弃江浙地区的百万高薪职业,孙运超来到长沙。当被问及原因时,“爱情”和“立志”是孙运超给出的答案。纯朴、耿直、有情义、明事理……这是生长在齐鲁大地上的男儿的普遍特征,放在孙运超身上十分贴切。

把文章写在岳麓山下

2022年,麓山下,湘水旁,一家专注于专精特新产品及项目技术研发、管理和运营,促进重大科研成果产出和就地转化的重大平台——长沙市岳麓山前沿交叉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成立,其研究涉及激光陀螺、纳米光电子、高能激光、高功率微波等领域。这家顶着高精尖技术光环的创新中心的理事长,正是孙运超。刚来长沙时,孙运超并未明确奋斗方向。“我能干什么呢?”好男儿立志四方。

孙运超近照。图 / 受访者

如今,“四方”已走遍,志该立在哪里?“建立一个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新型科研机构”的志向源自小时候的科学梦,打造“中国的NASA”是孙运超当时的目标与远方。彼时,“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被提出,长沙这座青春城市狠抓实体经济与产业项目。随着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高铁会展新城、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四大重点片区的崛起,长沙正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喜人态势。基于长沙这样丰厚的创新土壤,孙运超觉得,自己可以把儿时的科研梦想换种方式付诸实践——致力于科研服务。梦想虽美,但要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要建立一家汇集多方面高精尖科研技术创新的科研平台。“科研平台涉及的科研领域比较广,而且对科研人员的水平要求高。成立之初,确实困难重重。”孙运超回忆说。制度不健全、人才短缺、资金不足、成果转化困难……困难一重接着一重,孙运超只能像翻山一样,靠着时间和脑力,翻过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历经一年多的筹备,孙运超走遍全国各大高校、拜访相关政府部门、组建专业的科研团队,最终搭建起这家聚集创新前沿科技要素,聚合衍生科技团队,聚焦赋能科创优势项目的平台,为科技创新与转化助力。“非常感谢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和各大高校的大力支持,给予我们这群热爱科学的人宝贵的机会。”谈起创新中心的建立,孙运超语气中透露着不易,更有坚定。

岳麓山上的电视塔。图 / 视觉中国

湖湘大地,是红色热土,也是创新的沃土。从1167年的“朱张会讲”“四方之学者毕至”“来学者座不能容,饮马池水立涸”,到“同学少年”岳麓山下成立新民学会,发出振聋发聩的建党先声,再到如今“3年来逾11万大学生落户长沙”……从齐鲁大地到湖湘热土,孙运超来到这样一座既有历史底蕴,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将自己的奋斗与城市的发展交织。

让科技之花在高处绽放

一台粒子加速器能做什么?

打造精准切除癌细胞的“质子刀”、正负电子在对撞机中实现高速奔跑、为辐射育种等前沿技术模拟辐射环境……这些研究课题,正在孙运超带领科研团队与众多优势单位共建的粒子加速器中,一步步成为现实。“激光粒子器的研发对发展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能加快构建面向航天特色芯片设计、测试和检测的微电子产业链,也有助于推动核药生产、肿瘤治疗等医疗产业的发展,为提高科技实力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后劲。”孙运超介绍道。研究可控核聚变能带来什么?

孙运超(右二)与201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穆鲁先生的夫人合影。图 / 受访者

可控核聚变作为一种有望彻底改变能源供应格局的颠覆性技术,让“人造太阳”拥有类似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机制,是目前国务院明确提出的未来能源发展的唯一方向。由于原料资源丰富、释放能量大、安全清洁等优势,其研究与开发对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创新中心将高端人才与创新智慧汇聚,加速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并通过开展前沿研究强化湘江新区的核心竞争力。

人工智能有哪些新的突破口?

“智媒”时代下,人工智能变得热门。人工智能“群雄逐鹿”的局面下,创新中心将超级计算等前沿技术引入前沿科技项目和尖端科研团队。

…………

催生科技之花不断绽放的,是责任与使命。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新技术领域是国际竞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近年来,我国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同时不断提高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然而,我国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甩掉“卡脖子”的手,成为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强烈共识。

为此,集中主要科研力量,破解“卡脖子”难题,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成为科研人员的使命与担当。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

孙运超(右一)参加2024年中国科学院院所湖南行成果转化专场对接活动。

依靠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资金倾斜等,孙运超组建了3支实力不凡的科研团队,并带领创新中心与国内顶尖核武器物理与核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先觉联合建立工作站,在可控核聚变、激光聚变物理及聚变靶设计与计算、激光粒子加速器等方面共同开展科学研究。

当下,长沙正全力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于湖南而言,这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想在这方天地共创“科学的春天”,孙运超觉得,自己有义务让院士们集体“出山”,引才聚智。而这次的院士“出山”,早已不局限于长沙,而是连接到全国的科学力量: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天津超算中心……

培育一块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研能力不断向上生长的土壤,是院士们的初心;汇集全国更多科研力量,共同攻克“卡脖子”技术,是孙运超带领的创新中心团队的使命与责任。

如今,在创新中心,多领域的科研创新在此孕育生长,一批批科研成果正从这里走出来,在长沙这片希望之田上开出花来。

让科研潮更凶猛些

成立创新中心的意义不只是助推科技创新,还在于助力产学研融合,推动青年创新创业。

数据显示,2023年,湖南湘江新区直属区户籍人口净流入7.8万人,排名全省第一,其中青年人口占比最高;湘江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9.35%,留湘率达65.5%。岳麓山下,早已成为青年就业的大本营。

长沙,一医学院实验室内 图 / 视觉中国

创新中心成立以来,依托自身科技研发的前驱性,积极联动本地高校,先后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结合各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为科技发展注入青春力量,让科研浪潮来得更凶猛些。

在孙运超看来,年轻一代并没有垮掉:“身边的人都在为国家奋斗,为自己拼搏。”

或许受到身边人的影响,或许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这个山东男儿始终将自身理想融入国家命运,并付诸实践。

凭借其在前沿交叉技术领域成果转化中的卓越贡献、丰富的创业经验以及对行业前沿的深刻理解,孙运超荣获湖南省2023年度芙蓉计划湖湘青年英才、长沙市“小荷”青年人才等称号。

未来,孙运超将精准对接地方高校相关专业人才资源,同时吸引行业内的顶尖特殊人才加盟,倾力打造一个集高层次科研人才培育和集聚于一体的卓越平台,切实服务和驱动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对于青年孙运超来说,来到长沙这方土地,始于爱情,留于科研,而贵在坚持。

巍巍麓山,泱泱湘水,涵养出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也孕育了一部由像孙运超这样的青年接续书写的青春奋斗史。

本文来源《年轻人》2024年11月刊

责编:陈佳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