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协同培养探析

张茜     2025-02-19 17:19:49

文/张茜

新兴互联网技术重塑着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格局,为媒体行业带来了新一轮产业变革。而媒体行业的产业变革又向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吁其向复合型、应用型的全媒体人才转型。这要求高校的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机制亟需调整与完善。当下的新文科建设,为其指明了方向: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强调各学科间要加强深层交流,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此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的交叉性、实践性和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培养卓越新闻人才需要协同育人。因此,本文将立足于地方高校新闻人才培育现状,探寻符合新文科要求的协同育人策略,为今后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良性发展开辟时代新路径。

一、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语境与现状

(一)语境:新文科的提出与落实

“新文科”最早由美国施拉姆学院提出。2017年,学院决定将29个专业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以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培养目标。2018年,中共中央在相关教育文件中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自此开启了中国的新文科建设历程。为区别于美国的“新文科”概念,教育部在2020年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上对这一概念作出了本土化阐释,要求着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文科人才。由此,新文科成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时代语境。一是新文科提出了新的学科发展方向,要求文科教育要突破“小文科”思维,搭建“大文科”视野;二是新文科提出了新的课程建设要求,要求文科教育要强化中国特色,融思政要素于教学全过程;三是新文科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文科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国际型、应用型文科人才。在新文科建设要求下,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应打通学科知识壁垒,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培育德才兼备的国际传播主力军。

(二)现状: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局限

新文科构建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语境,要求高校着力打造综合型、应用型的时代新人,面对新文科提出的新要求,现阶段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培养局限。

1.学科建设封闭落后,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趋同

当前,地方高校的新闻学科建设专注于学科内部的自给自足,借助本学科不同专业间的理论共享来完成知识的扩充升级。然而,由于缺乏充足的资金、技术支持,众多地方高校现阶段尚未引进新媒体相关专业,仅依靠现有的专业资源进行知识革新不足以支撑本学科的持久发展。此外,多数地方高校尚未依据所在地和自身优势开展新闻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同质化严重。在同一高校内部,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也存在一定的培养矛盾,以新闻传播类硕士研究生为例,专业与学术硕士在培养模式上并未作出严格区分,多数高校仍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这种重学术、轻实践的教育倾向有悖于新文科建设要旨。

2.课程体系比例失调,技能与思政素养培育欠缺

受传统文科思维的影响,当前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保守,理论与实践性课程占比失调,违背了新闻学科建设“道器并重”的发展规律。在实践平台的搭建上,鲜有高校提供业务广泛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仅依靠校园广播电视台等低仿真性校内平台开展业务培训,难以提升专业人才的技能素养。智媒时代要求新闻人才具备一专多能的实践本领,地方高校的课程如果与行业需求脱节,未对课程培育体系的革新,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将难以适应新技术发展洪流。此外,部分高校的新闻类学科在思政课程设置上存在单一化、零散化问题,未能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难以培育具有中国气派的新闻人才。

3.师资力量结构单一,高校育人合力尚未形成

当下,地方高校尤其是偏远地区高校的师资结构较为单一。一方面,在跨学科育人主体的引进上,地方高校的新闻教育者大都是本专业出身,缺乏跨学科知识背景,难以胜任综合性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在年轻教学力量的引进上,由于薪资待遇问题,高校难以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导致教师队伍结构单一化。多数年龄偏大的教师缺乏新媒体工作经验,在实践类教学上仍偏向培养学生的传统实务技能。同时,多数高校尚未与用人单位形成教育合力,师资队伍建设缺少有丰富实践背景的业界工作者,有些教师虽然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但实践教学经验明显不足。

二、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协同培养价值

新文科背景下,协同培养作为一种创新型教育模式,强调充分发挥各方育人合力,对于地方高校提升新闻人才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落实新文科建设、对接行业需求、优化育人生态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一)贯彻新文科建设内涵要旨的必由之路

基于“协同论”思想,协同育人理念逐渐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应用,它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要素整合及各育人主体的深层合作。新文科以培养全能型学科人才为目标,旨在打通各学科学术壁垒,为学生提供包罗万象的综合性知识。协同育人理念的融合性特色恰符合新文科的内涵要求,有助于地方高校形成“融合课程、师资、思政”的新闻学科建设框架,在经济社会大融合时代站稳学科发展脚跟。

(二)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的关键之策

新兴传媒业态强调学生的全媒体实务能力,然而,现阶段高校所遵循的传统育人模式早已滞后于互联网浪潮,导致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发生偏离。协同育人理念为解决产学两界现存的人才矛盾提供了新思路,双方需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强化育人共同体职责,建立资源共享、需求对接的合作模式。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对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优化新闻人才供给侧意义重大,有助于快速解决新闻传媒业存在已久的“两张皮”问题。

(三)优化新闻传播教育育人生态的思想保障

协同育人理念的实施需要整合来自不同领域的优质育人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课程内容和实践平台。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协同育人理念的扶持下可以充分统筹各学科教学资源,实现新文科所倡导的学科共融。另一方面,在媒体与企业的共同扶植下,新闻人才培养可以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密切把握新媒体发展态势。此外,在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下,依托政策、资金扶持,地方高校具备了革新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方法的现实可能性,有助于快速实现新闻传播教育的提质增效。

三、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协同培养路径

伴随新文科建设的深入推进,如何有效进行新闻传播人才的协同培养,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时代命题。为此,地方高校应联合校内外多方育人主体,实施跨学科、跨平台、跨国界的协同培养策略。

(一)打通专业知识壁垒,实施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应对新变化亟需跨学科知识整合,融合发展便成为新文科建设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首先要立足于本学校专业特色,充分发掘各院系、专业的教学优势,并将其融入新闻传播类课程的建设中,培育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新闻人才。以财经类高校为例,其可以跨专业合作的方式开设财经新闻等特色课程,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学科优势。目前,中央财经大学已经开设财经传媒方向,成功构建了面向特定新闻报道领域的跨学科融合模式。其次,地方高校的新闻院系应加快调整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强化思政教育和通识教育,大力引进数据分析与处理、动画设计等各类跨专业课程,扩充学生在计算机、设计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鉴于多数教师都缺乏跨专业背景,地方高校在构建育人共同体时应将跨学科教师和课程一并引入课堂,协同联动各学科育人主体,要求教师在授课环节主动打通专业壁垒,实现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深化校企交流合作,搭建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

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创了订单式、项目驱动式等多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未来地方高校应在新文科要求下探索更加多元、科学的校企合作方式,提升企业在育人环节的参与度,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环节的产教融合。在课堂教学环节,高校可以与所在地媒体机构联合商定人才培养方案,一同确定课程结构和教学单元。为完善新闻人才育人体系,学院可以邀请具有丰富一线经验的业界前辈参与教学,促进实践类课程的有效开展。同时,地方高校还需加快落实“校内+校外”双导师培育制度和评价体系,确保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达到相对平衡。在课后实践环节,地方高校应与校外媒体机构、特色企业联合搭建新闻业务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演播室、编辑室等各类校外实践平台。

(三)紧跟国际传播步伐,开展跨国界合作办学项目

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面临国际传播格局的深刻调整,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是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面临的传播重任。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其新闻传播教育不仅要服务于当地的产学两界,更要紧跟时代步伐,为国家话语权建设及时输送国际传播人才。为此,地方高校应突破地域界限,主动联合国外高校、传媒机构开展跨文化合作办学项目,拓宽国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打通中西方新闻人才的交流渠道。在课程设置上,地方高校应在国外办学机构的帮助下增设文化类通识课程及国际传播专业课程,构筑专业人才的跨文化知识背景。其次,地方高校还应定期开展国际传播系列讲座,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国际舆论动向,真正培养“懂国情”和“宽视野”的卓越新闻人才。

四、结语

新文科为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提供了新契机,面对新闻人才知识面狭窄、创新意识不足、业务熟练度欠缺等培养困境,地方高校应从新文科视角出发,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和地区发展需求,联合校内外、国内外优质教育力量,有效助推课程体系、教学理念、育人平台的革新升级,切实打造适应国家和行业发展的新型国际传播人才。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