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杯电工陈海兵:从技术革新者到行业领跑者

    2025-02-20 12:06:38

在湘潭高新区金杯电工电磁线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车间内,一束束电磁线完成绝缘涂覆、退火、检测、打包后,被送上几十米高的立体仓库。这些看似普通的电磁线,却是青州-扎鲁特和渝鄂直流项目等国家特高压超远距离输变电工程、“华龙一号”核电项目和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隐形血管”。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金杯电工电磁线以特高压输变电、军用电机、新型核电、新能源汽车电机用电磁线为主导的四大高端产品矩阵领跑行业。

将这家企业从区域工厂推向行业巅峰的关键人物,正是深耕电磁线领域29载的技术专家陈海兵。从突破“卡脖子”技术到制定行业标准,从精益管理革命到布局全球市场,这位技术出身的掌舵人,带领金杯电工电磁线破局突围,逆袭成行业领头羊。

技术立命:从追赶者到标准制定者

2000年,26岁的陈海兵受金杯电工创始人吴学愚力邀,从上海南下株洲,出任集团副总经理兼电磁线事业部总经理。彼时,国内电磁线行业深陷低端混战困局,特高压换位导线、核电专用线等高端产品完全依赖欧美进口。这位高分子材料专业出身的青年掌舵者敏锐地意识到:电磁线是电力装备的“神经网络”,核心技术必须握在自己手里。

技术创新的本质是解决实际问题。2020年,在新型核电项目研发初期,国际垄断企业的技术现状和产品性能参数要求一度让金杯电工电磁线的研发者们畏难却步。因为新型核电项目所需的耐温等级是传统产品的两倍,没有符合要求的材料和绝缘结构。

面对信心受挫的研发团队,陈海兵鼓励大家:“要做全球电磁线领军企业,关键就是要在技术上形成绝对竞争优势。没听过没见过的技术要求,就是我们突破自我的契机,把不可能变为现实的良机。”

就这样,在陈海兵的带领下,经过5个月攻坚,团队成功开发出第四代核电用超高温电磁线,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产品性能完全满足核电项目要求,终结了我国该领域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陈海兵高度重视技术研发与投入,并亲自担任多个项目的负责人。他带头钻研创新,主导研发的“超微细扁平电磁线”将导体厚度压缩至0.1毫米级,助力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体积缩小15%;首创的“高频感应退火工艺”让铜材晶粒度提升两个等级,产品导电率突破101%IACS。其个人累计获得10余项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稀土铝合金导线、换位导线制造等关键技术。2018年,陈海兵牵头与中南大学携手组建了博士后研究工作站,重点研究的PEEK电磁线产品工艺,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作为国家标准绕线组分标委专家委员,陈海兵参与起草、编制了耐高频脉冲电压性能GB/T 4074.21-2018、换位导线GB/T 33597-2017等多个国家级行业标准,将企业实践升格为行业准则,推动行业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进程。在陈海兵的推动下,近年来,金杯电工电磁线有限公司累计获得国家专利技术100余项,参与起草、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10余项,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弯道超车。

管理创新:用“显微镜”思维重构制造基因

在电磁线这一精度要求极高的细分领域,生产效率的提升不仅依靠技术革新,也离不开不断深化的精益管理。作为电磁线事业团队的掌舵人,陈海兵妙用“显微镜”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制造业的精细基因刻入企业骨髓。

在金杯电工,陈海兵是有名的“工作狂”和“有心人”,他“显微镜”式的精细化管理思维融入企业的每一个细胞,从日常小改小革,到流程的梳理与优化,从日常费用开支,到大型技改投入,都有他精细管理的影子。

电磁线的制造容错率以微米计,漆膜厚度波动超过2微米即会导致产品失效。对此,陈海兵构建了“工艺基线、成本红线、质量防线”管理体系,从原材料的采购与检验,到生产线的布局与调控,再到成品的测试与包装,每一步都需要严格遵循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体系。他秉承金杯电工的开源节流文化,在积极开拓市场的同时,深挖内部潜力,倡导“从垃圾堆里找利润、从指头缝里省开支”,从而让金杯电工电磁线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陈海兵亲自带领团队前往江浙一带的同行企业参观交流,组织工作改善分享,推动改善项目落地实施。其中,绕包工序通过借鉴先进经验与实践创新,优化了丝包单亚胺线工艺与附着性工艺,显著减少单吨产品材料消耗,仅以160支玻璃丝替代250支玻璃丝这一项改进,就每年可节约成本40余万元。

“问题藏不住,数据不说谎。”陈海兵始终密切关注生产现场的管理状态,一旦发现问题或整改不到位,便会立即启动总经理约谈机制。这一举措让车间管理者心生敬畏,并逐渐养成了“定置管理持之以恒,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的生产文化。

当被问及管理秘诀时,陈海兵的回答充满辩证智慧:“精细化不是锱铢必较,而是通过结构性优化释放系统性红利。”

市场破局:用“望远镜”思维开辟产业新航道

在金杯电工电磁线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中,陈海兵充分利用“望远镜”思维洞察行业趋势,确保企业的战略决策始终切合时代节拍,顺应发展潮流,并据此制定了既切合实际,又有所突破的远景目标,减少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对利润增长的冲击,使企业赢得持续增长与稳定发展。

早在2016年,当多数企业还在传统电磁线领域徘徊时,陈海兵就敏锐地预见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巨大潜力,以及电磁扁线替代漆包圆线的必然趋势。于是,他把握机遇,果断决策,带领公司高端特种电磁线研发项目组深入钻研,率先启动新能源汽车800V及以上高压驱动电机用特种电磁线系列产品研发,开展量产工艺研究和产能建设,并同步进行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市场开拓。

如今,该项目突破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技术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特别是在高压驱动电机项目上,实现弯道超车,建立了多样化产品图谱,在800V高压驱动电机用电磁线领域可以为客户提供8种不同的绝缘解决方案,产品获得国内众多知名电动汽车厂商青睐。

在国内市场稳居行业龙头的基础上,陈海兵又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巧妙避开红海竞争,聚焦东南亚和欧洲两大增量市场,通过“技术标准输出+本土化生产”模式,推动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在陈海兵带领下,金杯电工电磁线事业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实现了业绩的跨越式突破。截至2024年三季报数据,扁电磁线业务营业收入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比重已超过38%,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

从技术员到执掌数家企业的管理者,陈海兵始终保持着俯身钻研技术创新的热情和仰望产业星空的胆识。他以技术为锚,以管理为帆,在时代浪潮中开辟出一条通向核心竞争力的新航道。谈及未来规划,陈海兵目光灼灼:“我们要让中国电磁线不仅仅只是‘隐形’在重大工程里,更要‘显形’于全球高端产业链的版图上。”在三湘大地这片制造热土上,陈海兵的故事仍在续写新的篇章。 

(作者 刘主理 系湖南湘江新区新材料产业链总师联谊会会长)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黄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