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 2025-02-21 07:24:39
该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春节期间,Deepseek一下子爆火,上海的中小学教育也在摸索如何融入。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在教育领域合理应用Deepseek?普及人工智能教育,该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从“喂食教育”到“觅食教育”】
“在校园里,有哪些方法可以减少电能的消耗?如何设计一个节能的校园?”这是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教师团队为课后服务1小时的“墙洞”实验研究设定的前置问题之一:两个小朋友一组,每人手持一个平板,与智能体互动学习。
曲阳四小在电子白板上安装了教育智能体。
什么是“墙洞”实验?去年12月,作为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曲阳四小率先尝试利用教育智能体开展课后服务1小时活动,在学校电子白板上安装了智能体,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与智能体互动讨论,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爆红,曲阳四小紧跟步伐,DeepSeek目前已接入学校的“智学魔方”,成为豆包等生成式AI的“新同事”。
“主宰未来的不是AI,而是能利用好AI的人。小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与人工智能打交道,我们应当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创新思考的能力。”校长朱依黎告诉记者。
“在设置智能体时,我们上传了相关学习资料,并明确了智能体的角色定位——指导它如何与小朋友友好交流。智能体不会直接告诉小朋友答案,而是通过逐步引导的方式,帮助小朋友自主思考。”
曲阳四小的两位同学在进行“墙洞”实验。
面对节能校园的两个问题,两位学生先将问题直接抛给了智能体,智能体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答案,两个孩子决定先从自己“读得懂的”内容入手,并整理出了自己初步的解决方案。他们将方案反馈给了智能体,智能体回复:“很棒的想法!那么,为什么要增加绿化面积呢?”在智能体的进一步追问下,他们决定还是先将问题抛给智能体,再从智能体提供的材料中获取启发,生成自己的最终方案。“在这次‘墙洞’实验中,我学会了许多关于低碳的知识,比如多种树能固碳。”“我知道了如何正确向智能体提问,智能体的答案太丰富了,而且还很准确、全面。”参与讨论的两个小朋友十分感慨。
曲阳四小的“智学魔方”中包含图片生成、视频生成、推理等多种模型。朱依黎表示,新学期,学校将开展DeepSeek的磨合实验,通过5到6次“墙洞”实验测试并不断优化、调整后,再让DeepSeek正式融入学生日常对话的智能体中。“墙洞”实验具有很强的推广性,一台可联网的终端设备、一个智能体,实验随时随地可以发生。学校计划在下学期利用好每个教室门口的班牌,让每个班级都拥有自己的“墙洞”去探索身边的大世界。
两位同学通过与智能体互动,形成的方案。
【24小时的“智能学伴”,并不会取代教师】
在虹口区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的信息课上,Deepseek、豆包等大模型也在丰富着学校开发的“虚拟教师”智能体,正逐步成为老师的“小助教”、学生自主学习的“小助手”。
不同于简单的直接接入Deepseek,复兴中学“虚拟教师”智能体还融入了专属的本地数据库,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请问有关大数据的学习,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信息中心主任奚骏老师现场演示人机对话,并告诉记者“这是我们信息科教材的第三章内容”。只见,屏幕上自动生成了奚骏老师的“虚拟教师”形象,并配合语音回答:“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需要采集的是全体数据,而不是样本数据;采集数据类型要多样化,包括……”
复兴中学学生参加”智趣冬令营”。
更有区别的是,在答案下方,罗列出了大模型获取的信息来源:国庆练习、试卷六、大模型平台、课堂PPT等等。“这些回答不仅仅根据社会上的通用大模型数据库,还结合本地数据库,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教育智能体”并不是为了取代老师,相反它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请根据我的需要做一份《陶罐和铁罐》的教学设计”“请给《在线行为——规范如何在数字世界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做一份PPT”“请为上海市宝山区南大实验学校生成一份双语介绍”……开学前,宝山区南大实验学校的老师们,提前上了一节课: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团队来到这里,为全体老师进行了一项“人工智能跨学科与辅助教学创新实践”的专题培训。
“AI是教育提质增效的加速器,它能帮助教师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聚焦更有创造性的育人工作。主动拥抱技术变革,是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南大实验学校校长顾敏霞说,AI的高效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试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学生往往只有一次或很少的机会去尝试和纠正自己的错误。但有了AI的帮助,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即时的反馈, 让他们在不断地试错中学习和成⻓。
南大实验老师正在讨论Deepseek等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奚骏老师也给出了融入本地数据的智能体应用场景。比如,有的学生骨折在家,他不一定等到回到学校才进行补课,通过和“虚拟教师”智能体的提问、互动,可以将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大致有所了解,这样回到校园时,再向老师提问就更有针对性。再比如,老师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也不可能24小时在线,如果同时有十几个同学提问,老师便分身无术;但有了智能体,学生能通过提问的方式获得检查、训练等应用,从而让AI充当学习助手的角色。
当然,智能体的应用不仅仅在信息学科中,将来甚至可以通过训练不同科目的资料,培养“全科教师”。今年1月正式投入应用的虹口区教育智能体导航系统(Hongkou Education Agent Direction System,简称“HEADS”),向全区师生提供一站式“安全、可信”的教育智能体应用集群。据悉,虹口区十余所学校的教师已经自发通过低代码搭建了名师数字分身、学科教学、协同育人等多个领域的100多个智能体。
虹口区搭建的首批100个教育智能体——名师数字分身。
【在教学领域应用AI的边界是什么?】
曲阳四小老师们通过“墙洞”实验观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不同的小组,不同性格的学生,他们的合作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否需要介入,何时介入,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人工智能工具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和效率,但它不只是一个提升效率的工具。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通过与AI提问、追问等互动去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朱依黎表示,孩子在学校与智能体互动,是否会替代他们的独立思考?此外,当孩子回家后,如果在没有家长监督的情况下继续使用智能体,是否会接触到不良信息,进而对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在应用AI进行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南大实验的老师在讨论人工智能的应用。
奚骏强调,无论是通用大模型,还是融入了本地数据库的智能体,给出的答案并不是百分百正确、准确的。“学生不能迷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去判断AI的建议是否正确。”奚骏说,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防止个别同学偷懒,我们甚至还可以在其中设置“间谍代码”。
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不确定性对学校教学可能带来的风险,今年1月中旬,虹口发布了《虹口区学校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暂行管理办法》,从“发展与应用”“治理与规范”“安全与保障”“监督与评估”四个方面,“班级”“学校”“区域”三个层级对学校应用人工智能设定了标准。根据公开信息,这是国内基础教育领域最先发布的区域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管理办法。
责编:沙兆华
一审:谭思敏
二审:唐能
三审:赵雨杉
来源:上观新闻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