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22 18:08:20
文丨胡亮
我无数次到过常德市桃源县,但仍然无数次在梦中与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那里的事相见,对桃源一直有着别样的情思。
一是因为1600余年前,东晋诗人陶渊明写下的《桃花源记》,让这片如梦似幻的世外桃源在华夏儿女心灵深处植下一处圣洁高地。
这样一种诗意写照的自然生境、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范式、一种归隐田园的人生哲学,成为许多人心间不可磨灭的精神原乡。
二则因为在2022年的4月18日,我们开展“田间课堂”活动的第一期就在桃源县热市镇举办。
“常德德山山有德”。“常德人”的灵醒好客、热情包容、细致周到,“新农人”的勤劳淳朴、与人和善、勤奋好学,让我对开展“田间课堂”这项全新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这份丝丝缕缕的情愫、这段真真切切的记忆、这些林林总总的往事,至今让我受益颇深、收获颇丰。
一
2022年的年初,我们经过前期调研,对“田间课堂”活动的组织实施、项目选定、师资队伍、宣传报道、展播服务、培训质效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版。
那段时间,作为活动的设计者、实践者,我时常在头脑里推演着活动的环节和细节。
“项目实施实不实?活动组织好不好?培训实效强不强?环节衔接细不细?宣传报道活不活?综合评价高不高?”这些问题时常在我脑海里闪现、琢磨、修正……
4月18日,终于迎来了“田间课堂”活动的第一次“实战”。
上午,我们开车从长沙出发,赶往活动现场——热市镇龙家嘴村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
早早就在现场调度的热市镇党委书记田艳迎上来介绍,“田间课堂”的“现场教学”就在这个风雨棚里进行。
抬眼望去,风雨棚是钢架结构,LED屏置于舞台前方,舞台和屋顶都是用原木搭建,舞台下方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十余排的长条形课桌和座椅。
我万万没想到在这个交通不便的山村,居然建了一个这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
询问龙家嘴村党支部书记郭小霞,她介绍说村里通过争取上级单位支持,采取 “增资引项”等方式筹资100余万元,平整改良土地后建了这个200余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现在,周边十里八乡有什么重大活动都会在这里举办。她言语中满是自豪。
她告诉我现在村里1100余人,在外务工的300余人,在家留守的有800余人,这几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都有50余万元,主要来源是电商平台和蔬菜大棚基地。她也不无遗憾地说,以前种了许多品种的水果,但因为缺乏技术指导,导致水果产业的经济效益不高,所以现在主要种植蔬菜。
根据村民的需要,我们第一期“田间课堂”活动是培训辣椒种植技术。
设计这次活动,一方面农民群众确实需要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想着辣椒象征了湖南人性格的“热辣滚烫”“敢为人先”,也寓意着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事业要“红红火火”。
为了“打响第一枪”,我们还从专家库里精心挑选,最后决定邀请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陈文超给大家授课。
至今,还记得陈文超研究员在种植辣椒的蔬菜大棚里讲课时的场景,背着一个灰色的小挎包,目光坚定、充满激情、细心讲解,就像是守护着自己的孩子,耐心地解答种植户们提出的各种“疑难杂症”。
从事“田间课堂”工作三年时间,我深深体会到“农业人”都是有情怀的。他们对土地的敬畏和呵护,就是对这个行业领域的呵护和责任,更是这份职业的责任和担当。
这几年每每有辣椒产业的种植技术培训,我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陈文超研究员。他认真朴实、扎根基层的工作作风,是许多农业领域专家们都具备的优秀品质。
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我们的“田间课堂”活动发挥组织部门的独特优势,打破传统培训模式,贴近基层所盼、贴近群众所需要,“首秀”既精彩开场、惊艳四方。不久后,在常德市委组织部的盛情邀请下,我们又赶往桃源县杨溪桥镇举办了一期楠竹产业加工的“田间课堂”活动。
傍晚,从高速出口下来沿山路行驶了40多分钟,才到达杨溪桥镇。一碰面,才知道上次出席“田间课堂”活动个子高高大大、性格豪爽的桃源县委组织部原部长高扬已经到常德市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委员会担任书记。
于是,我微信联系热市镇党委书记田艳,想着友人可以一起聚聚,聊聊上次培训后产业的发展情况,掌握一下基层的真实情况。她微信里回复我,从热市镇到杨溪桥镇开车要2个多小时,相当于热市镇到长沙市的距离。感叹自己“官小僚大”,回复有机会下次再见。
不久后,听闻这位个子小小巧巧、做事泼辣能干的女干部到了邻县担任分管教育卫生工作的副县长了。心底为这两位友人的成长进步感到高兴,遗憾的是从此与他们的交流都是电话联系,从未见面了。这是后话。
我打开地图查看,才知道热市镇在北、杨溪桥镇在南;才知道,桃源县西连怀化沅陵、张家界慈利和永定,东靠常德临澧、武陵、鼎城,北依常德石门,南抵益阳安化,总面积4442平方公里,县域面积位居湖南省第4、常德市第1。
此时,桃源县的同志们在我身边如数家珍地诉说着家乡的好、家乡的美……
二
生于斯、长于斯,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收获希望、收获富足,春耕、夏耘、秋播、冬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2021年,我从事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时,曾到常德市参观几家优秀的民营企业。其中一家就是桃源县的湖南飞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个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县域之地,成长了一家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路之上我充满好奇。
桃源县委组织部的同志告诉我,企业主原来在沿海企业工作,了解到国家支持风电项目产业信息后,从中发现商机,回到家乡投资建厂,专门从事高强度特种紧固件制造。
我走进企业一楼的产品展示区,有预埋螺套、双头螺杆、T型螺母、高强度六角螺栓、风电特种垫片、不锈钢带孔轴套……主要应用于风电、汽车、核电、工程机械领域。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才真正知道他们如何把这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小小零部件的科技含量超出想象!小小的企业对行业的影响超出想象!
在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序列中,身处桃源的桃花源是一块不得不走、不得不看、不得不提的土地。
2006年,桃花源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全国唯一以“桃花源”命名的古建筑群。
2011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将桃花源上收市管以来,桃花源历经磨合运转、闭关改造、市场拓展,投资近百亿建成了秦溪、秦谷、桃花山、桃源山、五柳湖、万亩桃林、五柳小镇、桃花源古镇、山水实景演出9大景观为主的游览体系和50多个配套项目,景区面积由2平方公里增至近20平方公里。
2015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又明确常德市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与桃花源旅游管理区管委会按“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方式运作。
自带光环的桃花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盛衰进退,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有着传统文化商业化、产品升级滞后、新消费要素不通畅的困惑,一路走来,坎坷中镌刻着他们奋斗的足迹,铭记着蜕变的阵痛。
管委会一位负责人告诉我,这些年他们付出了大量心血,走上了“突围”之路。
做足先天文章。立足桃花源独有文化特色,举办第三届旅发大会暨2024年桃花源文化旅游节,策划“桃花源里过大年”“桃花源国际花朝节”,既推动文化传承,又实现景区引流。2024年,全区共接待483.78万人次,增长31.1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7337.56万元,增长30.21%。
做好融合文章。为新型消费注入新动力,健全完善线上、线下宣传矩阵、消费场景。依托自然山水优势,打造和培育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桃花源记》,演出416场,收入2600余万元。推出“湘遇桃花源”行进式演出,开展云舍村、白麟洲农文旅体验游,拓展山隐集市、桃花源擂王会客厅等一批具有桃花源特色的新业态、新项目。
我想,十多年前扩建的桃花源镇是为旅游产业发展点燃新活力。只是如今,人们更喜欢的是citywalk式的沉浸式旅游、体验式旅游。
人们漫步于城镇的街头巷尾,穿梭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用心灵去感受时事变迁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帧山水、每一幅画卷,在与大自然的深度对话中感受文化、感知神韵,放空心境、疗愈心灵。
三
桃花源处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交接处,江心岛白鳞洲在沅江中天然呈现阴阳八卦图形,道家称其为“第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将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道教圣地之一。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篇不朽之作中体现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儒家“天下大同、仁者爱人”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哲学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斯人虽逝,传说不绝。其气度、其心绪、其情境,成为中国人集体人格的一部分。
千百年来,数不清的文人墨客追随陶渊明的足迹,以崇敬之心探访桃花源,以“桃源”为蓝本进行创作。
王安石在《桃源行》中讲“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着眼历史兴亡,感叹久乱难治。
苏轼在《和桃源诗》发出“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之问。
王维则在《桃源行》中说“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具有梦幻色彩。
数不尽的智慧哲人寻觅世外桃源的根脉,以叩问之心探寻桃花源。
特别是唐朝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今常德),伫立沅水之畔写下《桃源行》:“翻然恐失乡县处,一息不肯桃源住。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
冥冥之中,在这兼收并重之地,前有屈原的离骚之风,后有陶潜的桃源之逸,精神的接力让他开启了“诗豪”之路,隐逸的自得,革新的果敢,让其一贬再贬,却愈挫愈勇,留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千古绝句。
文人的悲秋、思想的精髓,或许就在这超脱凡尘的境界之中。
24年前,我第一次到桃花源的景象时常浮现在我脑海。遍山的桃花,满地的苔藓,极有保存价值的渊明祠、遇仙桥、水府阁……流荡着生命的鲜活,青春的气息,一切都是生机盎然的氛围。
这些年来,因公因私无数次到过桃源。
有趣的因公之行是2023年陪几位客人从湘西自治州调研返程长沙。汽车行驶至“最堵高速”——长张高速,午饭时间恰到桃源附近。看着大雨之中漫长的车流,临时起意下高速先解决“温饱问题”。
打开“美团”软件查找附近美食,找到一个最近的“农家乐”。十分钟后,车子驶进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工作日的中午,只有我们一桌客人,老板和服务员很是热情,给我们泡上了袪寒气的姜茶,带着我到厨房介绍推荐新鲜菜品。半个小时后,五个男人六个菜,原汁原味、鲜美生香、食指大动、经济实惠。两只小黑狗也跟着我们在餐桌下饱餐一顿,开车离开时还揺着尾巴欢送。
难忘的因私之行是2020年春节的正月初四,春节假期一直宅家的儿子突然提出想到周边走走。思来想去,说走就走,驱车到了桃花源景区。一家三口在游客稀少的景区里漫步了三个多小时,体会了一回“烟雨桃源”。
傍晚时分,走出景区找饭店,在商业街零星开门营业的几个店铺里选了一家擂茶店。一碗擂茶下肚,顿时浑身发热、精神复活。这是我们生平第一次体验小圆桌上摆满盛着炖米粉、萝卜丝、酸辣椒、茶叶蛋、花生、苞谷……30余个大小钵子和碟子的“盛宴”,有一种“满汉全席的味道”。
返回停车场时,夜空里雨密集而下,纷批打在青石板铺就的路面,清脆作响。静静的街市上,零星的灯火闪烁着晕黄的亮光。儿子问我:“桃花源怎么没有文章里的意境?”
我只能告诉他,下次我们找一个阳光明媚的时间,从原来的景区进去,再好好地体会田园文化、农耕文化。
历史的河流不会风平浪静,发展的过程不会一马平川。
我心底里企盼桃花源文化内核的重新构建、重新创造、重新发现,期盼我们的后辈能在若干年后重游桃花源时,从千年文化的命运和选择中,神交、意会、顿悟百年盛世的文化宣言。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