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多了古铜色的面孔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24 19:36:12

文丨龙泽巨

今年春节前后,我的颈椎病与腰椎病又犯了,不得不到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做理疗。

这家医院的面积比20世纪80年代大了很多倍。那时到这里看病的病人比较少,进院即可挂号、受诊、交费、取药;住院部的床位多数空着。今天的医院已是今非昔比。门诊部变成一栋高楼,住院部衍生出了三栋高楼,急诊部和妇儿部又耸立起了一栋高楼。

今年春节的前几天,我到住院楼看望在此住院的三嫂,看到了许多古铜色的面容和手背。我估计半数以上的病人来自农村的父老乡亲,咨询了几位医生和护士,我的判断得到证实。

这勾起了我四五十年前的回忆。我是农民的儿子,生长在澧阳平原。大学毕业进城后,我每月都回老家看望父母。听闻与父母年龄相近的一些长辈,因患病无钱医治,50多岁就去世了。

20世纪90年代,我被派到离老家不远的澧县工作,经常到农家考察。这时,已有少部分家庭建起了楼房,但多数家庭还住着土砖房。土砖房的墙面有的用泥巴粉刷了一下,有的没有粉刷,露出横竖交叉的缝隙。地面都是土块,下雨天水汽直往上窜。门前的天井也是泥土筑成,下雨就变成一层稀泥。有一点比七八十年代要好了,每日三餐饭菜不愁眉,几乎所有孩子都能上小学和初中,部分孩子还能上高中和大学。

那时,农村虽然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农民要交农业税,交乡村集体提留款,往往攒不了什么钱。一些人生了小病熬着不医治,生了大病到医院检查后,常常因为付不起医药费放弃治疗。这样的状况令人心痛,但又无能为力。

社会的进步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令人欣喜的是,进入21世纪后,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民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好。不仅农业税被免除、乡村集体提留款被免除,种粮还有了补贴。以农业企业、家庭农场、能人大户为标志的农业产业化,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让农民盼望幸福生活的梦想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

农民手头宽裕了,医保政策下乡了。生病了就到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城医院治疗,还跨越几十公里、百多公里,到以前很少去的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

今年大年初三,我回了一趟老家的村子。姨妈的大媳妇李来华骑着三轮车赶来看我。她已经76岁了,但说话声音宏亮,走路稳健坚实。

“现在的日子好过。”她跟我说,“我和你斌哥栽了两亩多田,栽的玉米和蔬菜,他每天送菜到合口街上去卖。他77岁了,没什么大病,平时犯点小病,马上找你二哥看病、吃药。”

顿了顿,她又说:“现在(农村)不缺钱花,日子好过,不是你小时候在屋里(家里)时候的境况了。俺们这一辈人身体都好,大多数70老几了,还活得好好的。”

从有病不治到有病及时治,农民医疗观念转变让人欣慰。

责编:龙文泱

一审:龙文泱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