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02-25 07:54:28
《常德丝弦:牛肉粉》上央视,津市牛肉米粉火爆出圈
“希望一碗粉带火一座城”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琼 通讯员 胡文杰 郑思雨
2月23日清晨,“中国牛肉米粉之乡”津市,这座有着300多家米粉店的小城,正以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开始新的一天。
连日来,津市大小粉店生意爆火,不断有外地游客前来“打卡”。津市刘聋子牛肉粉三洲驿店店主张莲华告诉记者:“自从春节津市牛肉米粉上央视火了一把后,每天早上客流不断,外省游客蛮多。”
今年春节期间,津市霞光艺术团自导自演的节目《常德丝弦:牛肉粉》,登上央视银龄新春会舞台,不仅让小城沸腾起来,更让津市牛肉米粉爆火出圈。
“两个非遗”上央视
“潘团长,你们的节目传播蛮广,我在海外的侄女都看到了。”采访间隙,津市霞光艺术团团长潘津秀正巧遇见熟人。她告诉记者,20天来这样的热络招呼不断,街头巷尾仍在热议。
“节目里两个非遗结合,一个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常德丝弦,一个是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津市牛肉米粉。”潘津秀坦言,既欣赏到婉转悠扬的常德丝弦,也感受到津市牛肉粉的独特风味。
节目剧本由80岁的知名作家、编剧王泸操刀。他告诉记者:“津市是座移民城市,经过数百年唯一传承下来的美食就是津市牛肉米粉。”
《常德丝弦:牛肉粉》创作团队探讨剧本
扮演厨师的演员刘演武,为最大程度还原津市牛肉粉的制作过程,10来天早晚泡在津市米粉协会学习烹饪技巧,他说:“一滚、二净、三辣、四鲜,每个制作环节都很讲究。”
演员们依然记得一个细节:节目在北京录制期间,师傅在后台架起锅子现场熬制汤料,牛肉粉瞬间飘香演播厅。表演结束后,演员们把一碗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牛肉粉端给观众品尝,观众纷纷说:“好吃!一定要去津市尝一尝牛肉粉。”
津市文化馆馆长王蓓说,希望通过该节目,向全国人民推介津市牛肉米粉文化与产业。
节目演出开排仪式
产业发展乘势而上
记者注意到,如今津市各大米粉门店内,“津市牛肉米粉登上央视十一套春晚”的宣传标语相当醒目。
津市牛肉米粉协会会长、刘聋子米粉第四代传承人黄玢昊说:“节目播出后,我们在北京、武汉、长沙的直营店,每天顾客络绎不绝,日销售额至少增长20%。”
津市刘聋子牛肉粉三洲驿店客流不断
截至目前,全国有津市牛肉米粉店3000余家,一二三产综合产值达10亿元。“津市牛肉米粉”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是湖南省“一县一特”名录中唯一的米粉代表。
名声在外的津市牛肉米粉,能不能像柳州螺蛳粉一样火遍全国?
色香味俱全的津市牛肉米粉
津市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谭静波坦言,津市牛肉米粉面临产业规模不大,产业格局不优等难题;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津市牛肉米粉以早餐鲜粉为主,预包装产品市场份额不大,难以形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一二三产融合程度不高,还未形成从种植、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体系。
何以破局?
谭静波告诉记者,趁着这波流量,津市米粉产业发展要乘势而上。将充分挖掘津市牛肉米粉历史文化,讲好津市牛肉米粉故事;参加国内米粉节会、农产品博览会,持续为津市牛肉米粉品牌宣传造势,扩大市场份额。
津市还将积极招商引资,在全国主要城市新建鲜湿米粉生产基地,为门店推广打造前置供应链等;推动预包装米粉生产线落地,促进米粉及配菜加工向标准化、自动化转型发展;加强米粉产业线上运营推广,持续实施市域外津市牛肉米粉“百城千店工程”;推动《津市牛肉米粉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电商发展扶持政策落地见效等。
“希望一碗粉带火一座城。”津市市文旅广体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肖何告诉记者,为承接好流量,津市正在着手策划以“津市牛肉米粉”为IP,推出一系列文旅活动与文创产品,首先从过境游客引流,带火津市文旅产业。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2月25日第4版
责编:马曼雅
一审:马曼雅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