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6 10:55:55
《文子》有云:“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群体力量的巨大作用,强调了重视和善于运用群体力量的重要性。历史唯物主义同样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关键在于其拥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中国政法大学侯松涛教授所著的《全能政治:抗美援朝中的社会动员》一书,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美援朝时期是如何通过社会动员凝聚人心、共同抗敌的。
推荐理由
近年来,《长津湖》《金刚川》《志愿军》等与抗美援朝题材有关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与伟大。
但是,这些电影往往聚焦于高层决策者的战略谋划以及战争场面的宏大叙事,对于民众在战争期间的心态变化以及如何被动员起来支持抗美援朝的展现相对较少。
本书则是将抗美援朝运动作为一个社会运动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从心态史学的视角出发,揭示了民众在面对抗美援朝战争来临时的各种心态,探讨了党和政府如何通过社会动员化解民众的恐慌感与危机感,最终实现全国上下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局面,为我们理解抗美援朝运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深入的视角,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
本书原为侯松涛教授在中央党校的博士论文,后经修改完善,于2012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正文共分为七章,下面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部分阐述:
一、战争前后各方心态
书中第一章通过引用大量详实的档案资料,生动还原了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的反应与民众的心态变化。抗美援朝的决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诸多波折。
作者回顾梳理了抗美援朝与抗美援朝运动之间的逻辑发展脉络,指出:“一是,中国政府对朝鲜战争的反应经历了一个过程;二是,抗美援朝是中央领导层出于综合的、长远的战略考虑作出的决策,而不是中国针对外敌直接入侵而奋起应战的结果;三是,如果说中央领导层对于抗美援朝经历了一个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过程,那么中国普通民众对于抗美援朝同样也会存在种种不同的认识,也需要一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立场’的过程。”
作者揭示了朝鲜战争爆发后民众的心态反应,总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心态:一是畏战求安,二是漠然无谓,三是恐美、崇美与亲美,四是谣言传播下的畏惧不安。
作者特别强调,这里对当时民众“消极性”心态反应的描述,并非是对民众所固有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否定,而是通过对“表述性现实”的细致描述与深入分析,为“客观性现实”寻求更为合理的解释。同时,这种“消极性”心态反应的存在,也成为了抗美援朝运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诱因。
二、自上而下宣传动员
从第二章开始,作者将重点放在了党和国家如何开展社会动员,以帮助民众认清朝鲜战争的形势与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同时“克服崇美、恐美以至亲美的思想,宣传克服民族自卑,自馁以至奴化心理,提高民族自尊、自信、自傲心理”。
首先,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宣传动员方式,运用多种多样的宣传形式让民众了解抗美援朝的重要意义,从而发自内心的支持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
作者按宣传形式和方法将其归纳为三个重要方面:一是文字宣传,包括报纸、书籍和刊物、标语口号三种表现形式,虽是最主要的手段,但面对建国初期民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识字率不高的现状,其效果受到了一定限制,故为提高有效性而产生的独具特色的读报组制度得到了广泛运用;二是语音宣传,总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各种报告会、座谈会、个别谈话、讲座、讲演等进行直接性的语音宣传,另一种是通过广播等进行间接性语音宣传;三是形象宣传,包括图表、照片、绘画、电影、漫画、戏剧、歌曲展览等,作者认为其“能极大调动群体的情感共鸣,是提高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三、自下而上开展控诉
通过对民众进行深入宣传和说服教育,帮助民众形成阶级意识,提升政治觉悟,从而使民众自觉地参与到运动中来,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目的。
作者通过对《人民日报》中相关报道的研究,列举了十几个真实的例子,让读者能够具体地了解到当时的实际情形。书中将这种特殊的动员模式分为回忆与对比式控诉、直接式控诉、自我控诉三种。在实践中,控诉是有组织、有准备、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的,比如在控诉前要进行一定的时事宣传教育工作,让民众对当前的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民众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控诉“典型”和“骨干分子”,以更好地引导开展;同时,还要对民众进行启发诱导,帮助他们打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情感。
控诉后,民众会在情绪上产生共鸣、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在行动上统一起来,更坚定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积极投身到抗美援朝的伟大事业中。
四、组织引领万众一心
书中最后一部分强调了组织引领在整个动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整个抗美援朝运动中,组织保障是其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组织工作,到建国初期,党的组织机构设置已经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党的组织为核心的组织动员体系,这为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组织动员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将抗美援朝运动中组织动员的运作特点归纳为三点:一是以党为核心的统一领导,确保了整个动员工作的方向明确、行动一致;二是层级式运作模式,通过各级组织的层层落实,将动员工作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三是包干制与检查制,包干制明确了各级组织和个人的责任,检查制则保证了动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阅读体会
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主心骨”
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社会动员力源于其严密的组织体系与领导体系。“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通览全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民众心态的转变以及社会广泛动员的实现,都离不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积极行动,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确保了动员工作的有序进行。通过自上而下的领导体系,实现了群众动员工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无论是“工厂有工会”“农村有农协”,还是“首长负责制”,都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深入群众、贯穿始终。
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复杂的形势,但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的领导仍然是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的根本原则,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更好地凝聚群众的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走好群众路线的“压舱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带头走好群众路线。”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党和国家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积极开展群众动员工作,为了推动决策部署的有效落实,成立了由党员干部组成的“读报组”与宣传队,这些举措不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更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努力探索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新方式、新方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政教育是办好群众教育的“定盘星”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不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一种坚定的信仰。在抗美援朝运动中,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宣传教育,民众的爱国热情被极大激发出来,他们纷纷自发组织义务劳动、积极参与募捐活动、踊跃成立志愿队伍,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强大合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当今时代,我们同样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思政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只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政教育,才能办好群众教育,才能更好地凝聚民心、汇聚民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推荐人佘佳豪系中共郴州市委办公室调研科干部)
责编:张思齐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