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佩荣 2025-02-26 17:15:22
文/路佩荣
自2014年中央颁布《关于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方针》以来,媒体融合的进程正式拉开序幕。2024年,媒体融合正步入智能化的全新发展篇章,特别是以ChatGPT、Sora为标杆的生成式AI技术的蓬勃推动下,传媒领域正经历着继互联网革命之后的又一次深刻转型。媒介技术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展示方式,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在这种场景下,智能变革应该从技术融合与创新、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培养新型人才等方面入手,引领传媒行业向更加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在技术层的变革引发应用端的系列更新,媒体行业作为以内容生产为主要任务的代表性行业,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较大影响。对于媒体行业而言,人工智能的涌入以底层技术的形式,影响着宏观上的机制变革、中观上的生产流程,以及微观上的报道形式。因此,持续积极解决技术下的智媒体建设问题,对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工智能驱动下智能媒介传播的转向
当前,新闻业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受AIGC技术影响最为强烈的领域之一。AIGC技术在ChatGPT的引领下,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创作工具,极大促进了人类内容生产力的加速发展。
(一)新闻业态的重塑:技术逻辑下的生态演进
1.格局重构:媒介机构由“单一独立”到“多面融合”
在新技术的驱动下,媒介传播生态主要体现为媒介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而重构信息生产与传统媒体的传播秩序。媒体组织内部实现深度融合,大数据与智能内容生成打破界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传媒生态变革的多层面表现体现在形态与属性融合、渠道与市场融合、业务融合、机构融合、媒体与用户的融合、人与媒介的融合、文化融合、产业融合几方面。
2.人才升级:传媒记者由“传统记者”到“智探记者”
人工智能推动新闻行业变革,传统记者向“全能型记者”转变,其中“黑客记者”备受瞩目。它指的是将程序员和记者双重身份融为一体的新型职业群体。他们凭借代码进行工作,运用计算手段处理数据,跳脱传统文本叙事的框架,采用新颖的结构来协助用户更好地认识社会,同时也推动新闻业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在数据时代,黑客记者通过对社会热点及公共数据的深入分析,揭示背后的深层问题,展现了极强的综合与应变能力。黑客记者的兴起标志新闻业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的深层转型,融合了技术与创意,为未来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新闻生产的进步:全新样态下的流程再造
1.生产模式:由“线性模式”到“对话模式”
人工智能影响新闻生产,打破了线性、组织化的传统模式,引入对话式新闻。传统新闻生产是单向传播,具有信息流动单向、互动性弱的特点。随着社交媒体和AI技术演进,新闻生产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模式。AIGC技术提升新闻生产的智能化、便捷化和高效化,催生问答式新闻等新型产品。个性化新闻体现在推送、呈现和生产三层面,媒体可用社交机器人与受众对话,精准推送个性化新闻。受众不仅能获取信息,还能参与讨论、影响报道内容和方向。
2.把关模式:由“人工审核”到“智能把关”
新闻信息把关模式正从“人工审核”向“智能把关”转变,提升了新闻发布速度和全面评估内容质量、可靠性和合法性的能力。目前,机器审核主要展现为算法审核和人机协作的模式。安德鲁·高弗里将算法阐释为“为了解决问题而输入机器的一系列指令”。新闻信息的“守门员”从人工换成了智能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不仅跑得快,而且眼光独到。它们用高科技的“滤网”,结合大数据和AI技术的“魔法”,迅速捕捉到关键词,读懂大家的情绪,还能准确分辨出哪些信息是谣言。就像微信里的“谣言粉碎机”,它能把假信息一一揪出,让真相更快到达每个人手中。
(三)新闻场景的想象:用户导向下的产业升级
1.信息生产:由“传统采编”到“智能采写”
传统新闻采编周期长,需不同人员分工协调合作。大数据时代下,AI技术助力新闻生产,从文本、音频、视频生成到跨模态分发等多方面提升效率,拓展了创作空间。当下新兴的生成式AI模型Sora能高效生成高质量视频,增强新闻可读性、新颖性。同时还能自主学习,依据用户需求生产内容,推进新闻消费的人性化发展。
2.信息分发: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
传统新闻作业中,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筛选费时费力。大数据时代,新闻机构利用大数据精准剖析用户,通过算法技术推送个性化新闻,形成“个性化新闻日报”。算法推荐系统依据用户行为推测偏好,实现个性化推送。今日头条等平台采用智能化推送满足用户需求,实现从“用户中心”到“场景导向”的转变。AI聊天机器人实现个人化分发,提升用户忠诚度。AI千人千面营销通过精准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全流程个性化体验。
3.内容呈现:从“扁平单一”到“沉浸体验”
人工智能推动信息呈现沉浸、个性化、互动化趋势。以聊天机器人为代表的AI技术提升了媒体客户端使用体验感,并展现出便捷化交互、个性化推送、拟人化沟通的特征。在大数据加持下,数据新闻采用可视化手段,如静态图表、交互式地图等,深度解析事件。咪咕视频为了让体育迷感受从"隔屏"到"临场"的独特体验,利用云AI提供3D体育赛事直播,结合AI视频增强技术和国产编码技术,实现高保真赛场还原,带来沉浸式观看体验。
二、人工智能驱动新闻媒介智能化传播的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更新,影响着新闻业态,但也隐藏着事实伪造、版权侵犯等风险,需要新闻业引起警觉。
(一)技术黑箱:数据设计下的内容偏差
数据集在多样性、代表性、公平性等方面存在不足,进而引发偏见、“观点垄断”、刻板化认知及文化狭隘等问题。此外,数据集的类型界定模糊,致使事实与虚构内容混杂,进一步加剧了错误或虚假信息的流传与扩散。AIGC基于数据,接受网络文本后存在系统性偏向风险,并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其写作领域依赖不断进化的语料库,但互联网信息质量不一,给AI处理带来挑战。AI虽在交互真实性上取得进步,但生成内容准确性有限,存在事实错误、知识空白等问题,导致虚假新闻迅速传播,影响社会舆论。同时,AI系统精确度和效能依赖训练数据库质量,数据偏见或缺失会导致不公结果或错误判定,从而阻碍信任建立。因此,提升AI新闻写作可靠性和真实性,加强内容审核是当前重要方向。
(二)鸿沟失衡:技术垄断下的主体消解
人工智能技术催生多样新闻载体,模糊了新闻业边界。AIGC新闻凭借数量和时效优势夺取公众注意力,压缩职业新闻人的生存空间,削弱传统新闻权威性。同时,AI挑战传统生产者身份,模糊人类与智能内容的界限,也加剧对新闻透明度和问责机制的担忧。此外,AI可能改变多媒体制作领域,冲击影视行业,大幅度降低制作成本,提升效率的同时却威胁到专业摄影师、编辑等岗位,增强AI技术垄断,从而消解新闻从业者的主体性。
(三)权利侵犯:版权模糊下的追责失序
《伯尔尼公约》规定著作权不保护事实和简单客观报道,但深度分析与高质量内容的新闻长文受著作权法保护。我国《著作权法》也规定,除时事新闻外,新闻评论、解读等作品受保护。生成式AI如ChatGPT依赖算法,需大资料库、数据库训练,可能调用新闻媒体内容,涉及侵犯版权,导致版权模糊和追责失序。AI能快速复制、修改和传播受版权保护作品,增加侵权行为,且内容相似性和可变性高,致使传统版权监测和维权手段难以应对。
三、人工智能驱动新闻媒介智能化的思考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智媒体的同时也带来隐患。如何平衡技术与人的关系,利用技术便利并避免被其奴役,值得我们思考。
(一)以数字治理打造正向生态
AI文章产业链兴起,AI互联网治理至关重要。监管部门需制定技术标准,建数据库,实时监测AI虚假信息,并出台严罚措施打击恶意行为。互联网平台企业需探索智能媒体时代治理道路,利用技术优势完善细节,处置违规账号,与监管部门共享信息,跨平台联动治理。治理需拓展至AI内容生成“生态体系”,防范不法侵害,同时强化政府责任,实施数据分级分类管理。
(二)以价值理性实现人机协同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领域正全面驱动流程创新,媒体从业者需深刻理解AIGC技术所带来的变革与考验,着力培养亲临现场进行采访的“实践能力”,锻炼洞察技术创新应用的“洞察力”,增强内容分析与审核的“思维能力”,并创新人机协同创作模式下的“表达能力”。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媒体行业应主动应对挑战,提升技术认知运用能力,避免成为技术的附庸。未来新闻业将趋向人机协作,AIGC技术与媒体从业者应深度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在内容生产中,应平衡机器的高效与人的独特价值,发挥人文关怀,谱写人机协同的美好画卷。
(三)以人才转型滋养活水来源
《AIGC就业趋势大数据报告2023》显示,2023年一季度AIGC人才需求激增,存在巨大缺口。AIGC技术虽解放新闻从业者工作,却引发失业担忧和职业焦虑。要想通过AIGC生成高质量内容,必须具备卓越思维,并且能够用精确、富有逻辑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未来新闻业需要复合型技术人才,记者需掌握AI工具,提升创造力,还需具备数据分析和编程能力。主流媒体应加快记者转型学习,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来适应AIGC发展。
四、结语
人工智能为新闻媒介带来机遇和挑战,需辩证看待。合理利用AI可提升传播效率和用户体验,但需应对假新闻、算法偏见和版权风险。构建健康新闻生态系统需政府、媒体和公众共同努力,新闻工作者需增进技术理解和掌控,避免被机器控制,未来新闻业仍需人引导。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