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绣花郎” 绣出非遗新篇章

彭毓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27 11:06:21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彭毓妍

刺绣,这门用针线在织物上绘制出绚丽画卷的艺术,承载着中国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这项工艺一直以来都以女性为主导,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男性在这个领域中证明自己。

他们努力打破常规,打破职业中固化的性别角色。细致、柔美、精细……这些词汇从来都不只属于一个性别。

拿绣花针的男人

在1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今年50岁的王铭杰正俯身于一方绷架上,拿着一根细小的针在绒布上交织出花鸟鱼虫、山川美景。

很少有人会将眼前这个身形高大的男人与刺绣联想在一起。16年前,王铭杰不满足于画家身份,只身投入湘绣世界。

王铭杰俯身于绷架上,拿着一根细小的针在绒布上交织出山川美景

但转型的阵痛远超想象。当油画刀换成绣花针,肌肉记忆成为最大障碍。王铭杰曾连续三个月练习掺针,指尖被针尾铜箍磨出茧痕,却始终无法让丝线呈现水墨的“枯笔”效果。

“传统湘绣讲究‘齐、光、直、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持续练习。”王铭杰向笔者回忆,“传统湘绣的平针、掺针、游针,每一道技法都藏着密码,而我花了3年时间,才真正靠近湘绣的密码。”

作为一名从画家转型的绣郎,王铭杰有着天然优势。他将油画艺术与刺绣工艺相结合,突破了“绣娘不懂画、画家不懂绣”的瓶颈。“其实我一开始学刺绣,就是因为想将画稿更加完整地呈现出来。”王铭杰说,在刺绣的过程中,他不知不觉汲取了大量来自民间艺术的养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哺了他的绘画。

与普通刺绣相比,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耗时更长、技艺更复杂。为了还原画作的真实意境,王铭杰需要将手工底稿一笔一画地勾勒。“创作一幅作品,有时描绘底稿就需要一年,刺绣更是需要2年以上。”王铭杰说道,湘绣对颜色要求高,有时候光是叶子就需要准备几十种颜色。

王铭杰将油画艺术与刺绣工艺相结合

《齐白石》人物绣品王铭杰花了3年时间完成

在一幅《齐白石》人物绣品上,王铭杰花了3年时间,将齐白石生动的人物形象在绒布上完美重现。这幅作品最终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和中国湘绣艺术节金奖。而王铭杰也在与湘绣朝朝暮暮为伴的15年里,成为湘绣代表性传承人。

“五彩丝线穿银针,绣天绣地绣万物。”如今,许多刺绣稿样都可以通过电脑打印出来,但王铭杰坚持以手工勾勒原创画作。“功夫要下得足够,否则就失去了原画作的韵味。”

湘绣“他”力量

2024年9月,“绣花郎—湘绣传承‘他’力量”专题展在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

这次展览,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将“绣郎”这一小众身份推到大众面前。除了王铭杰外,展览围绕年轻一代蒋桐万、钟翔、刘兆坤、王家豪、彭喻、艾欣昊等数位男绣师的精美作品,展现湘绣传承中“绣花郎”的视角与力量,以及不同性别角度下湘绣艺术的多样性、创新性。让人们意识到:“原来有一批男性正在从事刺绣工作,而且非常年轻。”

出生于2002年的刘兆坤带着作品《焰·2》参加了此次展览。作为一名新绣郎,刘兆坤接触湘绣来源于大学专业的选择。当时年仅18岁的他,从遥远的甘肃嘉峪关来到湖南益阳,报考了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湘绣专业,从此与绣花针结下不解之缘。

刘兆坤作品《焰·2》

在学校学习了三年湘绣工艺与设计之后,刘兆坤选择留在长沙,成为一名绣郎。“我们一个班只有几名男生,最终从事这项职业的更是少之又少,但我始终觉得人不应该被性别所束缚,湘绣的魅力吸引着我,于是我选择从事这项职业,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刘兆坤说,“他们笑他们的,我做我的就好了。”

如果说从事刺绣带给王铭杰、刘兆坤的是一份特殊的工作,那对蒋桐万来说,则是打开了一种新的可能。

蒋桐万从小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致残。由于身体的限制,他深知自己需要学习一门手艺活,才能在离开家后独自谋生。等高考结束报志愿,恰好赶上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首年招收男绣师,蒋桐万立即报名,并最终顺利拜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门下。

回想起当年的决定,蒋桐万坦然“没有想太多的,年纪小总是觉得自己以后肯定大有作为,读书成绩不是很好,肯定有一些其他的东西适合我。”或许是双腿无法便捷行走,蒋桐万反而更能静下心来,用一针一线演绎他眼里的美丽世界。

蒋桐万用一针一线演绎他眼里的美丽世界

双腿让蒋桐万走不了很远很远的路,湘绣却能让他欣赏很多来自远方的风景。这份当初“没想太多”填下的志愿,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2013年,刚毕业的蒋桐万没有参加与学校合作的公司的招聘,而是走上了自己创业的道路。他与同学黄进煜合伙在靖港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绣坊。同时,蒋桐万开启网络直播,在社交媒体上将“湘绣”这门技艺传递给更多的人。

“我现在全国各地的学生超过5000名。”除了网络直播外,蒋桐万还在各大图书馆进行公益性授课,“上至70岁下至16岁,只要对湘绣文化有兴趣,我都愿意传授。湘绣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想将这份热爱传递下去。”

湘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从来不应用性别去定义它的传承人。“一口银针十支玉指百束锦丝,弘扬绣乡千年传统;三湘夸颂四海称荣五洲赞誉,织就人间万物风华。”这群男性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将不断钻研、探索、创新,把湘绣的文化艺术推向更高、更新的境界,使“湘绣”的盛名更加辉煌灿烂。

责编:陈佳

一审:范远志

二审:黄婷婷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