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主流媒体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舆论引导 ——以《湖南日报》华容团洲垸决口系列报道为例

戴钰 于涛荣     2025-03-04 16:07:44

文/戴钰  于涛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改革”。主流媒体肩负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新闻传播的鲜明立场。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主流媒体是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力军,“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当前,“媒体+大模型”已经进入新闻采编全流程,新闻媒体践行社会责任的使命,需要积极推动“智能向善”,主动建构党和人民需要的舆论生态,推动新闻舆论工作成为定国安邦、推动社会进步、守护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一、价值本位:“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创办《新莱茵报》时曾提出,报刊要成为“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唤的喉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针,揭示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明确了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方针原则。在实际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最终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对人的正向引导。“站在人民的立场,表达人民的思想和感情,反映人民的呼声和愿望”是新闻舆论的价值追求。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与归宿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聚焦新闻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新闻源于人民的活动,新闻报道视角立足于人民主体地位,报道成果服务于人民,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直接体现。

新闻工作的最终服务目标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是新闻素材的源泉,“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因此,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与依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需要保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描绘人民群众的美好追求,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以人民为中心最终的落脚点和归宿,这也是人民的主体地位决定的。新闻舆论引导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将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形成新闻宣传工作的生命之源、动力之源,让新闻作品更有生命力、感染力、引导力,更好地服务群众,引导群众。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与依靠

“舆论在分散、自然的状态下是无力的,一旦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又可以造成服务于某种目的的行动”。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起到鼓舞人心、凝聚共识的作用,实现对全社会的正向引导。

新时代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冲击了以传统媒体主导的舆论格局与生态,一些不良信息在社交平台四处蔓延,左右社会舆论。“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当下“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用“一项重要的工作”“一件大事”和“五个事关”,重新定位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地位[8]。新闻舆论工作要实现服务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全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就是生命线和灵魂。在“2·19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闻舆论工作的“四个牢牢坚持”,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

以人民为中心解决的是新闻舆论工作中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问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解决的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方式与方法问题,二者在实践层面上相互贯通,辩证统一。

二、媒体践行:《湖南日报》华容县抗洪抢险报道的舆论引导

2024年7月5日16时许,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管涌险情。《湖南日报》第一时间聚焦抗洪抢险全过程,以正能量澎湃大流量,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平台,用主流价值引领网络空间,构建了向上向善的网络舆论生态。

(一)呼应人民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的新闻事实与信息

人民群众对于新闻的需求是多元且多层次,在新闻报道中,既要在宣传党的主张中体现人民群众视角,也要在反映人民群众呼声中展现全局视野;既要保持新闻真实性,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要宏观把握和反映事件的全貌。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相关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开展防汛救灾抢险工作,及时发现并第一时间处置险情,确保防汛安全”。这要求地方媒体应随时跟进防汛救灾,及时披露重要信息,服务灾情处置。

灾情发生后,《湖南日报》运用全媒体现场报道的方式,由点及面,在数字报刊与新媒体平台上及时公布救灾进展。7月6日,《湖南日报》头版刊登消息《华容县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堤险情》,首段概括了灾情的基本状况。当日下午,新湖南客户端在新媒体平台上传递来自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最新消息,“截至6日12时许,堤坝决口宽约220米,垸内平均水深约5米,淹没面积47.64平方公里(占团洲垸总面积的92.5%,该垸安全区暂未被淹),洞庭湖与垸内水位落差约0.10米”。报道及时准确地公布了人民群众所急需了解的灾情事实,积极回应群众的信息关切。

《湖南发布丨团洲垸需转移的7680人已全部安全撤离,无人伤亡》《24小时值守!救灾医疗点守护集中安置点人员健康》《南部战区空军700余名官兵驰援岳阳》等相关报道及时提供封堵进展、救灾状况、政府发布、群众安置等“第一现场”信息;如《团洲垸,抢险救援力量集结》《华容县团洲垸安全转移5755名被困群众,无一人伤亡——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等报道,聚焦人民关心的现实问题,及时披露重要新闻事实,让人民群众借助全媒体平台直击新闻现场。

(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围绕人民群众树立先进楷模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成为新闻报道的重点,是人民群众主体性的体现。秉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方针,先进楷模的树立也应当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服务人民群众的需要。

面对决堤突发重大险情,现场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人物,群体涵盖受困群众、志愿人员、武警官兵等。《湖南日报》7月7日第3版刊登了《“堤在,家就在”》《三进三出,花甲老人协助转移八名老乡》两篇通讯,新闻记者用明快的笔调、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当地群众投身抗洪救灾、营救被困群众的感人事迹。

《湖南日报》7月9日第3版,采用大篇幅报道了人民军队、码头工人、教育系统、医疗系统和返乡大学生群体的先进事迹,以群像式报道方式呈现了一大批在抗洪救灾的过程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先进典型,塑造了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典型形象。新湖南客户端发布《嘘,别打扰他们!武警战士连续奋战四十余小时坐下就睡着》《“放心,我的力气比你想的大!”华容安置点里有群初中生志愿者》《年近六旬的钱粮湖“守堤人”:我们都在尽全力保卫家园》等视频新闻,深入挖掘先进典型,这些正面典型源于群众,也让群众“零距离”汲取榜样力量。

(三)连接与互动,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体系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表达形式和呈现方式,人们对于外在事物的认识和接受取决于共情共知的话语认同[10]。“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根本的内在属性,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体系,能真正阐释人民思想意图、反映人民生活状态、呈现社会基本风貌、引发人民群众的共情。

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权建构,要充分反映人民的权利需要和利益诉求,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要在宣传党的主张中体现人民群众视角,也要在反映人民群众呼声中呈现全局意识。在华容县抗洪抢险救灾的具体报道中,记者深入群众一线,从群众视角记录抗洪抢险救灾现场。例如《湖南日报》7月7日第3版《霞姐,你家一定没事》,记者蹲守在大堤上细致观察武警官兵操作各类机械设备运输石料、封堵溃堤口的情况,同驻守在大堤上的人民群众充分交谈互动,才让这篇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不让孩子们因受灾影响学习”》《安置点的乡亲,“早餐吃了没”》等报道,记者以对话的方式拟写标题,以朴实的语言还原安置点真实的群众生活,借助群众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结构新闻叙事,用真情实感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

(四)创新融合发展,提升主流媒体引导力

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仅要让人民群众“听得懂”,更要让人民群众“传得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战略部署,这意味着主流媒体需要不断革新新闻叙事方式,用更个性化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以移动化、碎片化、垂直化的思维创作新闻短视频作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赋能新闻视听呈现方式的创新。

《湖南日报》积极探索典型报道的融合传播模式,契合移动传播时代场景化、多元化、社交化的需求,借助融媒体平台,根据受灾群众安置、灾情现状以及抗洪措施,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及时跟进政府发布的信息,积极发挥“喉舌”的作用,彰显党媒担当。《湖南日报》7月8日第2版报道《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就华容团洲垸险情处置情况答记者问》,第一时间为受众展现了当前的救灾实况,将舆论引向众志成城抗洪救灾。新湖南客户端则从天气、施工技术等方面,利用系列短视频科学解释了为何要继续开展封堵作业,有效解答人民群众的疑问,为支援当地提供便利,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元化新闻体验。

三、思想引领:以共情促共鸣,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强有力的舆论引导能有效地凝聚社会共识,着力提升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主流媒体应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观念,构建以共情促共鸣的报道生态,主动把握议程设置,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

(一)舆论公信力:事件信息的把关与公开

公开性是新闻的重要属性,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新闻公开性是公民知情权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舆论公信力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党执政能力的高度认同和信任,因此,媒体及时做好突发事件的信息把关和公开,能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灾情发生时,虚假信息易于在互联网上流传,容易带偏社会舆论,危害社会稳定。主流媒体需要通过发布正面信息帮助社会公众梳理和排解不良情绪,引导准确辨别网络舆论中的虚假与不良信息,增强社会正能量和向上向善的力量。舆论公信力的核心在于“信”,警惕不良舆论影响主流媒体公信力,一是要把好信息的“时间观”和“准确观”,针对不实信息,及时进行澄清,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记者在一线采访时应当仔细甄别各类信息,确保传回的信息及时、真实、准确、可靠。二是做好信息“公开与透明化”。媒体在促进信息公开和双向流动、进行舆论引导和风险教育、提高公众的风险认知能力和辨别理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就要求主流媒体随时跟进政府等社会力量的信息,对抢险救灾进行全方位报道,准确地公开灾情及救灾信息,满足群众的知情权,为人民群众提供信息指导。

(二)舆论共情力:侧重人性化的抚慰与传达

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核心原理在于打造“共情”平台,与群众情绪“交流”,与社会舆论“对话”,才能把准民情的脉搏。团洲垸决堤成功封堵,当地村民是重建家园还是易地搬迁,急需社会力量给予援助。面对这一情形,媒体报道应当深入人民群众,合理处理报道的节奏与分寸,既要关注灾情事实的报道,也要侧重疏导当地群众的情绪。

例如,在《“安置点的服务很贴心!”》一文中,记者详尽报道了当地村民在安置点领取各类保障物资的情况,“团北村的来这边登记”“还有没吃晚饭的吗,没吃饭的往这边来”“学校做了充分的准备,所有的学生宿舍都腾了出来,专门安置受灾群众”,这些生动可感的细节和故事侧重于当地的人民群众以及救援人员如何互帮互助,携手渡过难关,将舆论引导注入人民情怀,这样新闻才会直抵人心,赢得民心。

(三)舆情引导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定剂

主流媒体是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连接的桥梁和纽带,以权威信息调控负面社会情绪和舆情走向,纠偏网络错误思潮是媒体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突发事件爆发,无论是当地的人民群众还是其他地区的群众,生活与工作的信心难免会受到影响;倘若受到负面的舆论影响,恐慌与不安的情绪一旦被放大,全社会的信心都会受到影响。但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处理方式得当,新闻报道可以缓解这些消极情感和情绪,从而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

中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阔步迈进,网络“流量”越大,媒体责任越大。主流媒体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排头兵,应当帮助灾区人民乃至其他地区受众重拾信心,引导人民投身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为化解危机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一要充分发挥“耳目喉舌”作用,挖掘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新闻素材,鼓励受灾群众,引领外界舆论;二要精准研判找症结,通过采访行业专业人士,了解处理方法,为问题解决建言献策;三要搭建信息沟通桥梁,聚焦现实需要和群众关切传递信息,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灾区,从全社会层面构建信心和支撑。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党领导的新闻事业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无脊梁要塌方,人无脊梁会垮掉。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挺起精神脊梁。”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主流媒体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应当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于新闻报道的全过程,以人民立场为前提和归宿,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与公信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途中守住思想舆论文化阵地。    

【本文系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HNJG-20230352)研究成果】

(作者戴钰系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于涛荣系该院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