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育才,上官智慧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05 14:38:15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育才 上官智慧
2月26日,沿着蜿蜒山路,驱车走进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马头溪村。碧水青山之间,一座座土家吊脚楼依势而建、错落有致,每一栋老房子都标有身份信息,挂牌保护,成为一道独具民族魅力的风景线。
张家界永定区马头溪村,李炎雄行走在土家风雨桥上。向韬 摄
“让村里世代相传的吊脚楼‘重焕生机’,老站长李炎雄功不可没。”同行的王家坪镇党委书记高嘉徽如是评价。
李炎雄是王家坪镇文化站站长。自1974年参加工作开始,李炎雄一直致力于土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播, 让王家坪的土家文化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走出大山、走向世界。2024年,李炎雄获评敬业奉献类“湖南好人”。
当得知记者前来采访李炎雄时,正在王家坪镇民族剧院表演节目的群众围了上来,大家都想替他多说几句好话、实话。王家坪镇人不缺文化活动,平日里大家唱山歌、跳扬叉舞,节日里镇上举行山歌节、糊仓节、土家晒秋节等活动,这一切都离不开老站长李炎雄。
1992年,李炎雄接任文化站长时,文化站还只是“四个一”,即“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方印章、一个人”。李炎雄则是“光杆司令”,一无资金,二无财产。
李炎雄告诉记者,当时妻子卖了家里耕牛和谷子换来的5000多元钱,作为站里的办公和活动经费,支持他走上了土家文化传承传播之路。
张家界永定区马头溪村村史馆,李炎雄正在讲解土家文化。向韬 摄
为了把散落民间的土家文化传承下来,李炎雄自带“干粮”,足迹遍布永定、桃源、慈利、沅陵等地40多个乡镇800多个村寨,走访上万名群众,拜会千余名工匠、艺人,挖掘和整理土家吊脚楼、土家山歌、舞蹈、耕读文化、巫傩文化等民间文化史料。“磨破了38双草鞋,搜集整理980多万字土家史料文化,大家都叫他‘草鞋站长’。”文化站同事秦碧莲告诉记者。
除了搜集挖掘民间文化,李炎雄还用自己不高的工资收入,帮助、接济民间艺人,为他们排忧解难。
原土家民歌队队长商霖老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心脏病,需长年服药,李炎雄在当时每月仅300多元工资的情况下,先后为他支付500多元的医药费。砂子垭村民间艺人土家民歌歌手向文忠无儿无女,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因没有医药费面临中断治疗,李炎雄将留给孩子的学费交了医药费……
张家界永定区马头溪村,李炎雄依然行走在保护传承土家文化的路上。向韬 摄
正是这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付出,李炎雄先后组织800多人成立18支土家艺术团队,培养800多名中小学生成为土家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将濒危的土家山歌、打夯歌、哭嫁歌、草龙灯、扬叉舞、蓑衣舞等土家歌舞一一抢救回归,进行活态传承,形成“一村一品”的土家特色文化格局。
王家坪镇有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原生态吊脚楼古老村寨。为了保护好土家吊脚楼,李炎雄积极争取国家文化保护项目和资金,对2198栋明清以来的土家吊脚楼古建筑进行修缮加固,挂牌保护。在李炎雄的努力下,王家坪镇先后申报马头溪、太阳山、石堰坪等10个“中国传统村落”,成为全国“中国传统村落”最多的乡镇。
张家界永定区王家坪镇文化站,李炎雄现场挥毫书写“传承土家文化”。向韬 摄
王家坪镇土家文化保护与发展,吸引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穿行古村落”“探索发现”等栏目组及海内外媒体来镇摄制。2017年湖南卫视“新春走基层·直播苏木绰”、2018年中央电视台“东南西北贺新春”现场直播落地王家坪,王家坪土家文化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如今,来王家坪镇探寻土家民居、民俗,成了张家界向外推介的重要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守护土家文化,让土家文化留得住、传下去。”如今,退休返聘的李炎雄仍坚守在土家文化保护一线,致力于土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乡村文化工作者的坚守。
责编:向韬
一审:向韬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