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子化身"雷小锋"开启跨越障碍的生命教育实践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05 18:49:3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5日讯(通讯员 王帅 刘伉卺)3月5日,春日的星城涌动着温暖的力量。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望城校区的学生在学校党团员志愿服务队和各班主任的带领下走出教室,以协同组为单位开展学雷锋活动暨社会融合实践活动,用略显笨拙却格外真挚的行动,在雷锋纪念馆、敬老院和烈士陵园间,书写着关于生命价值的别样注解。

沉浸式学习:当特殊教育遇见红色基因

在雷锋纪念馆的大堂展厅里,自闭症少年明明正专注地清理纪念馆里的废弃粘贴地标,这是他第三次重复这个动作——在带队老师的示范下,这个平时需要陪读看护的孩子,此刻却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耐心与细致。

"要像雷锋叔叔那样认真工作",这句简单的任务指令,让认知发育迟缓的孩子们找到了具体的行为坐标。纪念馆讲解员发现,这些特需学生在互动体验区的停留时间是普通参观者的两倍,"他们对雷锋日记的触摸式阅读,本身就是对奉献精神最本真的理解"。

社区里的双向奔赴:从受助者到助人者

高塘岭敬老院,在党员志愿者的组织下,孩子们手持彩球,排好队伍,面向老人们轮番进行了歌曲演唱、古诗朗诵、啦啦操表演。在养老大厅,唐氏综合征学生们用略显走调的歌声演绎《学做小雷锋》,老人挥舞的手掌与孩子们涨红的脸庞,构成春日最动人的画面。

“爷爷奶奶快乐!”大厅一角,一位学生正与轮椅上的老人促膝谈心交流,"他的言语表达或许比较生硬,但那份真情流露让人触动。"社区工作者感慨道。

生命教育的破界实践:被需要的觉醒

烈士陵园纪念碑前,孩子们将亲手制作的绢花和非遗作品轻轻摆放在浮雕下,这些平时活泼调皮的孩子,用指尖反复抚摸着纪念碑墙,静默的眼角噙着泪花。随行的特教老师指出:"当特需孩子意识到自己也能带给他人温暖时,这种被需要的价值感会激活他们的社交意愿和认知潜能。"

据悉,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将每年3月都定为"争做雷小锋"志愿服务月,在校内、校外组织开展“争做雷小锋”系列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在弘扬雷锋精神、培育新时代少年的同时深度践行劳动教育,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量身打造志愿服务实践项目,这些看似平凡的劳动实践正悄然重构着教育的深层逻辑——特殊教育不应止步于生存技能的传授,而应成为生命价值的解码器,通过菜鸟驿站的快递分拣、养老院的代际互动、银行场景的货币认知等沉浸式实践,每个服务场景都如同微型社会实验室,让学生在真实交互中完成从"被服务者"到"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蜕变。目前,已经有超过百名学生完成了共计300余小时的校外公益服务,在社会场域中搭建起理解的特殊教育桥梁。

正如副校长董艳莎所言,适应性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正在重塑特殊教育的范式。当每个"雷小锋"用专业技能赢得社会认可时,闪耀的不仅是雷锋精神的时代光芒,更是全纳教育理念照进现实的文明刻度。特殊教育由此完成了从"隔离培养"到"共生共建"的范式跃迁,在培养自立公民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培育更具包容性的文明基因。

责编:肖霄

一审:范远志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