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政清:驯服风雨,让桥梁更安全

  《文萃报》   2025-03-07 15:27:07

近日,2024“感动湖南”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中国制造”领跑世界的院士陈政清入选。他从教30余年,领衔的风工程与桥梁工程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行业卓越人才。

打破技术依赖进口局面

陈政清,1947年出生于湖南湘潭,成绩优秀的他,从小向往当一名科学家或工程师,然而1966年高中毕业时,高考取消。他下放到钱粮湖成了一名知青。后考入湖南大学。博士毕业后分到长沙铁道学院,从事桥梁动力学研究,之后被公派留学。2002年,调到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作。在他的办公室里,桥梁模型错落有致,书架堆满书籍资料,彰显着学者的风范。因常年奔波于工程一线,助听器成了他随身携带的“伙伴”。

2024年6月,他主持完成的“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项技术不仅颠覆了传统,更打破了技术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从“0”到“1”的飞跃。

自主研发技术被广泛应用

小桥怕地震,大桥怕风。过去,工程结构和重型装备减振缓冲主要依赖液压油阻尼技术,但该技术存在漏油失效、维修成本高等问题。陈政清瞄准了这一痛点,开始探索电涡流阻尼技术在桥梁减振中的应用。

电涡流阻尼虽已发现100多年,但之前仅用于车辆减速,无法实现减振。陈政清带领团队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学科交叉研究,经过10多年的不懈攻关,他们最终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结构电涡流阻尼减振全套技术,确立了国际领先地位。

上海中心大厦、江阴长江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120余项重大工程项目都应用了这项技术,在大风、地震中屹立不倒。电涡流阻尼技术不仅应用广泛,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为例,采用新技术后,一次性上桥人数大幅增加,门票收入实现2.5倍增长。

在教育中给予学生帮助

除了科研成就,陈政清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他常跟学生说:“科研很苦,但坚持很酷。”他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在他的研究团队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的深度,更能感受到成长的温度。曾有一名研究生因家庭变故几乎放弃学业,陈政清教授在精神上给予鼓励,生活上提供特别照顾,最终该生顺利毕业并被深圳一家知名企业录用,成为行业佼佼者。

如今,70多岁的陈政清依然精神矍铄,对工程事业充满热情。他表示,身处好时代,青年知识分子要与祖国同频共振,把根扎在祖国大地上,把情融入服务人民的实践中,持续创新,继续奋斗。(本文责编:张勇)

《文萃报》3432期综合华声在线、红网等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来源:《文萃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