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 2025-03-07 11:58:15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过完这一天,万物开始复苏。古人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蛰”。当春天的第一声雷响起时,冬眠的动物被惊醒,人们便称这天为“惊蛰”。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惊蛰时节是春季养生的关键时期,应注重养肝护脾、调节情志、增强体质。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运动和情志调节,可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体健康。同时,结合中医特色疗法(如穴位按摩、艾灸等),可以更好地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熏香驱毒
家中点燃熏香和艾草,熏家中的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驱赶一下“霉运”,熏香和艾草芳香气味对虫毒有一定的驱除功效。
饮食调理
清淡为主:惊蛰时节阳气上升,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
注意养肝:春季属木,与肝相应,可多吃养肝食物,如菠菜、芹菜、荠菜、枸杞、菊花等。
健脾祛湿:惊蛰后湿气渐重,可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茯苓、扁豆等。
增甘少酸:春季宜增甘少酸,适当吃一些甘味食物(如红枣、蜂蜜、南瓜)以养脾,少吃酸味食物以免收敛肝气。
推荐食谱:枸杞菊花茶、山药薏米粥、菠菜猪肝汤。
起居调养
早睡早起:惊蛰后阳气渐盛,应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适当春捂:惊蛰时节气温波动较大,应注意保暖,尤其是下肢和背部,避免受寒。
通风防病:春季是传染病高发期,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预防呼吸道疾病。
运动养生
适度运动:春季适合进行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阳气生发,增强体质。
舒展筋骨:惊蛰时节可多做伸展运动,如瑜伽、八段锦,帮助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避免过汗:春季阳气初生,运动不宜过于剧烈,以免耗伤阳气。
情志调节
心情愉悦:春季肝气旺盛,情绪容易波动,应保持心情平和,避免生气或抑郁。
多接触自然:惊蛰时节万物复苏,可多到户外踏青,感受自然生机,有助于调节情志。
听音乐、冥想:通过听舒缓音乐或冥想,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防病保健
防感冒:惊蛰时节,早晚温差大,阴雨天气多,乍暖还寒很容易导致感冒和流感,所以要在饮食上进行调理,使自己的免疫力得到提高,日常的保暖也是十分重要的。
防肠胃疾病:惊蛰时节,万物苏醒,春暖花开,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所以在饮食上就要注意卫生,不要吃生冷食物,加热后再食用,还要注意个人卫生。
防过敏:对于有花粉过敏症的人,在这个季节就要避免与过敏源接触,随身携带一些过敏药物,以防不时之需。
防旧疾复发:旧疾指的是以前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软组织的扭、挫、跌伤及手术后的损伤。这一时段气候多变,造成损伤组织血液循环、压迫和刺激,经络运行不畅。要注意身体局部的保暖,也可进行局部按摩保健。
中医特色养生
穴位按摩:按揉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可起到疏肝理气、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醒脑开窍、镇静止痛等作用;按揉足三里(位于膝盖下3寸处)有健脾和胃、渗湿止泻、宁心止悸、益气补虚、通络除痹的作用,为强壮要穴。
艾灸保健:可艾灸关元穴、足三里等穴位,温阳散寒,增强体质。
泡脚养生:睡前用温水泡脚,加入艾叶或生姜,有助于驱寒祛湿,促进睡眠。
调整作息
顺应阳气生发:惊蛰后自然界阳气渐盛,人体也应顺应这一趋势,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吸收自然阳气。
避免过度劳累:春季是养肝的关键时期,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伤肝。
道县中医医院 唐海莲
责编:许建
一审:许建
二审:陈艳阳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