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两会① | 抢风不如造风,破局“内卷”进行时

张米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3-08 19:57:29

“内卷式”竞争缘何泛滥?

其一,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只能依赖价格手段抢夺市场;

其二,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作祟,各地盲目上马热门产业项目,重复建设,造成产能过剩,加剧了行业内的无序竞争。

从本质来看,“内卷式”竞争,是一种非理性、低水平的零和博弈竞争模式。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而当下,针对“内卷式”恶性竞争,中央已多次发声:

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定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短短数月,“防止”一词升格为“综合整治”;覆盖主体从“行业”到“地方政府和企业”。几字之差,意味着一场迫切且广泛的巨大变革正在启动。

从结果来看,“零和”思维下的内卷,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内耗”。

过去几年,虽然地缘冲突、国际博弈不断,经济仍走出稳中有进的上行曲线,但部分行业,却深陷内卷的泥沼,消耗着行业发展的动力与资源。

纵观中国新能源产业,因成为风口产业引得资本竞相涌入,但因企业间盲目扩张产能,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产品同质化严重,进而引发激烈的价格战。2024年,光伏组件价格同比下降超50%,风电主机价格较2020年锐减近65%,储能电芯价格2年之内降低60%多……在这场“恶性竞争”中,新能源市场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再看汽车行业,“适度竞争”本是其固有特性,能促使汽车企业不断优化产品与服务,推动行业向前。但“恶性竞争”不仅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还影响科技研发和产品质量,对行业发展构成威胁。

光伏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肩负着推动能源变革、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任,如今也面临着供需错配、过度内卷的挑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曾经促使这些产业蓬勃兴起的有利因素,如今却在“零和”思维的催化下,使其沦为内卷的高发地。

故而说,“内卷式”竞争是只有存量没有增量的同质消耗,也是“越努力,越低效”的恶性循环,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双输。

当然,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不能止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从政策源头把关,重构竞争生态。

2025全国两会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着重提及,彰显了国家从根本上扭转不合理竞争态势、激发市场内生动力的决心与魄力。

不是不竞争,而是要公平竞争、正向竞争。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这是从根源上打破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枷锁的关键之举。

政策与市场之间,有所为,亦有所不为。“有所为”,即加强对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的监管,避免过度补贴和不正当竞争,引导地方政府从拼政策、拼资源转向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精准招商、高质量招商;“有所不为”,则是减少对市场的过度干扰,让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从“红海”竞争,转向“蓝海”开拓,是企业的破局之道。扬帆出海,与其“抢风”,不如“造风”。与其在有限的市场空间里你争我夺,不如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思维,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企业实现差异化竞争与错位发展,最终跳出以价格为导向的规模扩张量变阶段,迈向以技术升级换代的质变阶段。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