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 | 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的光明

张米 赵曼伊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3-08 20:04:04

1939年“三八”妇女节,毛泽东发出号召:“要学习在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模范妇女领袖、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年生于湖南溆浦县。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位女中央委员,被誉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革命的老祖母”“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向警予的故事,汲取精神力量。也向每一位了不起的女性致敬,因为“妳们”的每一份努力,都在续写属于女性的光荣篇章。

1920年冬天,一位远在法国的年轻女子,在明信片上写下这样一行字:“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而且这块肉、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

这是向警予写给父母的家书,字句如刀刻入纸背,裹挟着革命的炽热与女儿的柔情。

一百多年后,当我们再度凝视这段文字,仿佛看见历史的尘埃中,无数女性以生命为烛火,在时代的暗夜里点燃一簇簇不灭的光。

“她”的光:从溆浦到法兰西

如何在安逸中保持对社会苦难的敏锐感知?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一个人在困境中坚持追寻理想?

向警予的选择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她凭借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改变社会的坚定信念,踏上了与众不同的道路。

向警予的“光”,始于湘西溆浦的深闺。

向警予出生于湖南溆浦县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开明的家风让她5岁识字、8岁入学,成为县城第一位入学的女童。她的大哥向先钺曾留学日本,深受民主主义思想熏陶,是湘西同盟会的负责人之一,后在常德教书。在大哥的影响下,她开始阅读《民报》《新民丛报》等进步报刊,爱国思想渐渐产生。

她本可做富商家的“九小姐”,却未被优渥环境局限。1912年,她以优秀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两年后转入周南女校,并改名为向警予。

“警予”,就是要时刻敲响警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求学救国。

21岁,向警予回到家乡创办溆浦女校,并亲自担任校长。在那个封建思想顽固的时代,她引入新思想、新文化,打破封建教育的束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她高喊“男女同校”“放足剪发”,将自由的火种播撒在闭塞的乡土。 

然而,办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封建势力的压迫、学生家长的不理解,甚至军阀的骚扰,都成为她前进路上的阻碍。这不仅是她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更是新思想与旧观念的激烈碰撞。但向警予没有被困难吓倒,她始终坚守初心,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努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

随着时代的发展,向警予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教育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社会。

1919年,她积极参与新民学会的活动,同年,抓住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与蔡和森、蔡畅等人远渡重洋去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在法国,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先进思想,最终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被深深吸引。她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参与留法学生的革命活动,与蔡和森等人共同探讨中国革命的方向。求学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却也彰显出她打破世俗的勇气。

在这个过程中,她完成了思想的重大转变,从教育救国转向依靠组织和主义来改造中国。

在蒙达尼的寒夜里,她读《共产党宣言》,写家书,将两个法国孩童的明信片寄给父母——画中孩童的天真,正如她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我同他是一千九百廿年产生的新人,又可叫做廿世纪的小孩子。”

那时的她,已决意用一生去撕碎旧世界的枷锁,为千万女性造一方光明。  

“光”的代价:有铁骨,有柔情

1922年初回国,向警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她当选为中央委员,担任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

随后,便全身心投入到无产阶级妇女运动中。她深入工厂、农村,与广大妇女群众密切接触,了解她们的疾苦。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妇女解放必须与劳动解放相结合的理念。她积极推动一系列有利于妇女权益的政策通过,组织女工罢工,为争取妇女的经济独立和政治权利而不懈努力,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妇女的斗争信心。

1928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向警予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在武汉从事地下工作。然而,不幸被叛徒出卖而被捕。在狱中,向警予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始终坚定从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在狱中发表演讲,试图唤醒民众。

1928年5月1日的清晨,向警予穿着油绿色旗袍走向刑场。那是她与蔡和森结婚时的衣裳,或许是旗袍的褶皱里还藏着法兰西的春风、上海弄堂的烟火,以及一双儿女的体温。临刑前,她亲吻照片上的孩子轻唤:“妮妮、博博,妈妈在叫你们呢!”  

这位党的战士,在狱中写下:“小宝宝,小宝宝,妈妈忘不了!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她以母亲的柔软与战士的决绝,将“家”与“国”的血脉熔铸一体。

牺牲时,她33岁,而中国革命运动的星火,正从她的骨血中迸发。

“光”的延续:暗夜里的星河

向警予的光,从未熄灭。她创办的溆浦女校更名为“警予学校”,琅琅书声中,孩子们诵读她的家书,触摸那个“努力做人,努力向上”的灵魂。

她的女儿蔡妮后来成为俄语教授,儿子蔡博投身冶金事业,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延续着“特别光明”的誓言。  

今天的女性,或许不再需要以生命为代价冲破牢笼,但那些“光”依然照耀着我们——它藏在职场女性深夜加班的台灯下,藏在山区女教师跋涉的家访路上,藏在实验室里女科学家凝视数据的眼眸中。向警予曾书信叮嘱侄女:“亲师取友、问道求学是创造环境改进自己的最好方法”,每一代女性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光明不是礼物,是“生命不息,坚持亦不止”。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的今天,我们纪念向警予,不仅是致敬一位女性先驱,更是叩问“光明”的本质。

她曾对父母说:“你的九儿在这里”。——这里的“这里”,是法兰西的工学社、武汉的刑场,也是每一个女性寻找自我价值的战场。她的“光明”,超越了性别,指向人类对自由与尊严的永恒追求。  

而当我们谈论女性力量时,不应止于赞颂“她”的坚韧,更要看见“人”的完整。正如向警予在家书中写下的:“造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作一个幸福无比的新国民。”这束光,属于所有在黑暗中摸索、在困境里坚守、在压迫下抗争的灵魂。穿透历史的重重迷雾,映照出人性中最纯粹、最炽热的部分。

1924年5月5日上午,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为纪念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3周年的国共两党300多人在中山寓所集会庆祝,部分人员在庭前留影(前排右一为向警予) (资料照片)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