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信息化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新路径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10 14:41:20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工业生产等领域正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快速迈进。这一变革使得企业对既懂技术又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程师--信息化现场工程师的需求急剧增加。2022年11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工程院、全国工商联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计划5年内培养20万现场工程。现场工程师是指既能参与工程设计又能在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人员。传统的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行业对跨学科、跨领域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此,亟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培养符合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构建政-企-行-校的协同治理机制。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政-企-行-校协同治理体系成为破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难题的关键,是信息化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基础。政-校-企-行协同治理体系基于“四螺旋理论”构建,它是在传统“政府-产业-高校”三螺旋基础上,引入行业组织作为第四主体,形成动态平衡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政府主导制度供给:制定《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办法》,对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抵免(如设备捐赠按150%税前扣除)、用地优先等优惠。推行“教育券”制度,企业投入的培养经费可折算为政府采购服务额度。实施“教育贡献度积分制”,企业每接收1名学生顶岗实习积2分,积分可兑换政府采购优先权;推行“双导师”津贴制度,企业导师课时费按高职院校副教授标准发放;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明确校企双方在知识产权归属(如约定科研成果按5:3:2比例分配)、设备损耗责任等方面的权责关系。行业组织发挥枢纽作用:发布《信息化现场工程师岗位能力标准》(如中国通信学会制定的5G基站运维工程师认证体系);组织“1+X”证书试点,将华为、中信等企业认证纳入国家学分银行;搭建“行业-教育数据中台”,通过API接口实时同步企业岗位需求数据与院校课程数据;定期举办“产教对话会”,促成校企合作项目落地。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通过企业将淘汰产线改造为教学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将企业技改项目拆解为教学案例,按项目难易度支付院校技术服务费。院校实施教学改革:通过建立“专业设置听证会”制度,邀请企业技术总监参与培养方案修订,对课程进行动态调整; 推行“工单式教学”,根据企业生产计划发布教学任务,学生完成情况计入课程成绩。

构建“育训一体,学岗交替”的育人模式。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双导师”)全程跟踪人才培养,实施学校导师“育”、企业导师“训”结合,小班化育人培养。学校导师以“育”为主,主要包括“德育引导,学业监督,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在校期间,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进程安排、课程教学实施,统筹协调教学资源,全过程管理学生。企业导师职责以“训”为主,主要包括“生产培训、安装培训、测试培训、检修培训”。在学校技能培训、跟岗体验、顶岗实践、毕业设计等阶段,双导师要对生进行有效指导并开展考核,考核结果纳入毕业条件管理。通过“育训一体”的方式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每个学期不仅仅在学校的实训基地学习,还按照“识岗-跟岗-轮岗-定岗”等模式深入企业项目现场进行岗位学习,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岗位适应性,实现“学岗交替”。

构建“能力导向,项目解构、内容重构、阶段递进”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会创新”现场工程师能力导向,通过深入分析信息类产业链企业相应岗位数据,得出岗位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构建岗位能力矩阵,定位专业人才能力目标。根据岗位群典型岗位任务,选择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化项目。将典型的项目按照岗位能力结构成子项目和小任务。基于子项目和小任务按照教学逻辑规律搭建教学项目库,并提炼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依据知识逻辑关系和工程逻辑关系,将项目知识点聚类为专业课程。通过“项目解构“和“课程内容重构”实现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精准匹配。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学习不同的岗位知识,培养不同的岗位能力。初级阶段(第一学期)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利用虚拟平台模拟岗位场景,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流程,同时协同企业组织学生进入施工现场跟岗观摩。中级阶段(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强调技术深化与应用,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双导师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组织学生进企业车间、工程现场跟岗实践。高级阶段(第五,第六学期)聚焦于创新思维与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企业导师组织学生参与实际复杂工程项目,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同时,培养团队协作与领导力。

构建“准入-培养-考核”全链条师资培养机制,重点强化教师的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能力。准入机制上,实施“双师三能”标准(教学能力、工程能力、研发能力),要求教师须具备3年以上企业经历并考取行业高级认证,推行“教师技能护照”制度,动态记录教师参与的技改项目与专利成果。培养路径上,实施“三阶赋能计划”:基础阶段开展企业访问工程师项目(每年累计驻厂2个月参与产线升级),提升阶段组建校企混编技术攻关团队,高阶阶段培育技术经纪人(推动师生研发成果转化,按比例参与收益分成)。考核激励方面,打破单一教学评价,构建“教学50%+技术服务30%+成果转化20%”的三维考核体系,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并配套专项经费,对承担企业横向课题的教师实施课时置换政策。通过某职院实践表明,该模式使双师型教师占比从41%提升至78%,教师年均参与企业技改项目数增长3倍,有效解决了“教师懂理论缺实战”的痛点。

随着"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全面推进,高职院校正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开创信息化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新范式。通过构建政-企-行-校四螺旋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打造"育训一体、学岗交替"培养模式,破解产教脱节难题;重构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创新师资培养机制,锻造既懂理论又精实践的双师队伍。这种深度融合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人才培养新生态,不仅有效破解了传统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困境,更为智能制造时代培育兼具工匠精神与数字素养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开辟了新路径。未来,随着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持续迭代,高职院校需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动态调整培养标准,构建起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职业教育新体系,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钟绍辉 作者单位:湖南开放大学】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