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两会③ 丨从“物”到“人”:解锁民生与发展的双重使命

佟秋月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3-10 14:58:06

“投资于人”是出现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新词。“投资于人”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将把更多的钱投向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领域,比如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技能提升等。

“投资于人”虽说是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却不是凭空而来。在2024年第22期《求是》杂志上刊登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5日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中就有这样的表述:“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等一体考虑,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可见,“投资于人”早已进入战略部署当中。

从2023年的“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到2025年把“投资于人”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不仅是表述的区别,更有着深刻的内涵。

“投资于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高层次的时代表达。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语境中,它传递的不仅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也是发展经济、提振消费,顺应人口结构变化的一种务实导向。

“投资于人”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回溯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深入乡村开展土地革命,让农民获得土地,翻身做主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全力发展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让百姓生活有了坚实依靠;改革开放初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逐步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于是,加快解决群众的“急事”:重点加强“一老一小”社区支持,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养老、托育服务;加力解决群众的“难事”:力争实现小病不出市县、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努力解决群众的“愁事”:打造上万所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建设上千所优质普通高中,进一步增加“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去年扩招1.6万人,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切实办好群众“盼的事”:今年将加大对人口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支持力度,努力让外来务工人员变成真正的新市民,与户籍人口同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精准聚焦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转化为制度安排,构建起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网,实现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历史性跨越。

“投资于人”是加速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危机不断,这些都冲击着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在此背景下,依赖传统资源投入的发展模式愈发脆弱。过去铺摊子、上项目以“投资于物”的模式拉动经济的发展老路随着投资边际效益的递减,也变得不可取、行不通。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指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3.9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2.8%。这背后是技能劳动者的强力支撑,自2021年,我国实施“技能中国行动”以来,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带动了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十四五”期间,新增技能人才将达到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加大对人的投资,提升人口素质,培育创新型人才,已然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核心动力,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研人员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制备的过渡金属碲化物纳米片

“投资于人”是“创新红利”的关键驱动。

据1982、1990、2000和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2—1990年,我国劳动人口增长了23.2%;1990—2000年,增长了15.6%。彼时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阶段,我国通过大量的劳动力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例如,深圳特区早期 “三来一补”企业就是依托廉价劳动力迅速崛起。

但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人口红利”逐渐削减,更多地转向了“人才红利”,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通过教育、培训、健康投资等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能够带来经济收益的资本。根据世界银行测算,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12年的33.7%增至2020年的36.8%。

进入发展新阶段,人力资本呈现出深度开发的特征‌。如深圳实施“鹏城孔雀计划”将“按帽论价”转化为贡献导向的长期激励,授权华为、腾讯、比亚迪等91家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累计超过10万人次;如北京通过 “揭榜挂帅”机制,集聚顶尖人才突破纳米芯片等关键技术,带动信息产业营收突破数万亿元;全国数字经济催生大量相关人才,截至2023年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就业人数为3615.9万人‌‌,预计到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人才总量将达到4500万人。

由此可见,“投资于人”不仅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新词,更是一项全面的时代升级: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再到“共同富裕”,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再到“创新红利”,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始终都没有变,也不会变。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