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若柳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3-10 15:02:33
“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就业则是最基本的民生。
就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基本的民生,出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强化对企业吸纳就业的支持,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在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24年,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平稳,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较上年下降 0.1个百分点,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这些数据显示出我国经济与就业形势的向好趋势。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但总量依然庞大,就业总量压力仍将存在;劳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的布局建设,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并存是我国就业市场长期存在的局面,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直观体现;人口发展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对就业的影响逐步加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在湖南长沙举行的湖湘年轻人才返乡就业专场招聘会上,求职者正在和招聘方交流。杨华峰 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了重要部署,明确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等重点改革任务和举措。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新时代新征程,要牢牢把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定位、新使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以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着力点,以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不发生规模性失业风险为底线,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以政策创新激活市场“微循环”。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但融资难、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制约其发展。对此,需打好“政策组合拳”:用足用好稳岗返还、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如2024年通过结构性减税降费及退税政策,为企业减负超2.6万亿元;同时,探索“以增长促就业”的良性机制,如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创造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此外,针对灵活就业群体,需加快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让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市民”安心从业。
以技能提升破除“结构性梗阻”。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当前,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催生大量新职业,但技能错配问题却制约着供需匹配。要破解这一矛盾,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职业培训补贴,推动职业院校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让“技能证书”成为就业市场的“硬通货”;另一方面,企业应建立技能导向的薪酬制度,让技能水平与薪酬待遇挂钩,激发员工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以重点群体托底夯实就业“基本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因此,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高校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空间,畅通成长路径;对于农民工群体,应实施劳务品牌的质量提升行动,促进农民工有序流动和稳定就业。此外,对于就业困难人员,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制度,通过积极打造“大数据 + 铁脚板”服务模式,精准了解求职者的需求和困难,从而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
1月24日,湖南常宁市2025年“春风行动”启动暨就业援助月招聘活动。
就业一头连着国计,一头连着民生。从车间厂房到写字楼,从田间地头到实验室,每一个岗位都承载着梦想与希望。让我们以就业优先战略为“锚”,以改革创新为“桨”,在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驶向共同富裕的彼岸。这既是对时代的庄严承诺,更是对亿万劳动者最温暖的致敬。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