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10 15:31:55
文/唐博
阳春三月,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雅艺楼二楼展馆,展陈着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蓝脸的窦尔敦、公正无私的包拯、七十二变的孙悟空等234件戏曲艺术脸谱挂件以及多本脸谱定妆照、多盒戏曲幻灯片,涉及京剧、湘剧、祁剧、汉剧、粤剧、辰河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等22个剧种,涵盖《铡美案》《捉放曹》《闹天宫》《群英会》《杨家将》《打龙袍》等近百个剧目。
脸谱制作 张京信 拍摄 骆龙磊
这些脸谱挂件,均为张京信先生手工制作。创作源自湖南地方戏曲剧目特定角色的定妆照,都是他上世纪70年代开始跟踪收集拍摄的。
张京信的戏曲脸谱作品包含脸谱、盔头、髯口,以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戏曲人物形象,勾连了一出出感人肺腑的戏剧故事。它们既是精美传神的艺术挂件,又是翔实可查的研究史料,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这些脸谱作品,广泛涉及人物形象设计、服装设计等多个专业的知识技能,不仅拓展了戏剧专业师生的眼界,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服装设计、人物形象设计、舞台美术设计等专业师生的研学思路。
做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递者”
今年82岁的张京信,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教授。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设计专业。50多年来,致力于舞台美术创作、研究和教学。
他曾在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现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和湖南省戏曲研究所(现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工作27年,对湖南戏剧表演、戏剧教育情有独钟,1978年开始收集拍摄、潜心研制戏曲脸谱。他在省戏曲研究所工作时,所里领导金汉川非常看重这位上戏毕业的舞美人才,特意在广交会购买一台2万美元的日本原产玛米亚6×7相机,让他拍摄作品、收集资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张京信到湖南各地参加地方戏教学演出活动时,非常注重收集地方戏曲妆造。老艺人们非常支持,只要走得动都赶过来,愿意把自己最经典的角色妆造保留下来。他和老艺人开会讨论,哪个妆造最具剧种地方特色。然后开始化妆,基本上一个妆要化两三个小时才能拍摄。1981年寒冬,他在溆浦拍摄辰河戏妆造时,条件非常简陋,老艺人拍完定妆照后,没有热水,只能用冷水洗除,接着又描画另一个妆容。看着老艺人冻得通红的脸颊和执着的眼神,张京信被深深震撼,坚定了他做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递者”的决心。
“一朝喝得湘江水,终身都是湖南人”
张京信是湖南最早系统研究制作脸谱的专家之一。他在省木偶剧团工作时,跟着老师做雕塑。木偶很多是纸做的,在收集一系列戏曲妆造照之后,他萌发了制作脸谱的想法。先用泥塑制作一个人头雕塑,翻成印模,再用纸浆做原材料,通过印模做成纸胎。将纸胎抛光打磨后,对着戏曲定妆照,运用自己精湛的美术功底,在纸胎上描画脸谱,配上盔头和髯口,就是一个完整的脸谱形象。
刚开始做的脸谱比较小,加上盔头、髯口只有一个巴掌大。退休后,他精心改良,按照各个剧种重新制作一批脸谱,形成剧种脸谱体系。这一批脸谱不怕摔,不怕虫蛀风化,不怕褪色,只要做好防潮措施就能保管好。
张京信的戏曲脸谱获得“上海中国民间艺术博览”创作奖、“湖南省优秀文化成果奖”,并在美国加州大学以及香港、台湾举办戏曲艺术脸谱作品展。他的戏曲脸谱作品被3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所收藏。
“一朝喝得湘江水,终身都是湖南人。”张京信说,他的234件脸谱定妆照,主要是在湖南工作时收集整理的,怀着对湖湘艺术的拳拳之心,他将这份珍贵的非遗作品留在湖南,留在一个培养戏曲人才的专业院校传承下去。
如今,“非遗传承 匠心独运”——张京信戏曲艺术脸谱作品展馆成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开门办学、对外开放的窗口之一。该校党委书记李越胜表示,致敬张京信先生对戏曲脸谱艺术的无限热爱和浓浓的湖湘情结,这234张脸谱就是“爱与艺术”的结晶,他把一生珍藏的脸谱留在湖南,留在“湖艺”。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