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权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10 17:43:35
《空城纪》:在历史与文化的交响中探寻西域之魂
■王敦权
《空城纪》是一部对西域古城废墟与当时宏大历史书写的鸿篇巨制,绚丽、厚重而富有诗意,更是对人性、情感与历史交织深刻反思的历史小说。著名作家邱华栋通过细腻的文字和深邃的思考,以多维的视角和巧妙的叙事手法,将历史的碎片融合为一个完整的叙事,引领读者穿越千年历史,深刻感受西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厚重的历史呈现当时的社会形态,展示灿烂的民族文化
《空城纪》细腻的历史叙事,呈现汉唐时期西域的社会形态。一是多元文化的交融。《空城纪》以龟兹、高昌、尼雅、楼兰、于阗、敦煌六座西域古城为背景,这些古城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见证了多元文化交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物相处、交流,体现当时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如龟兹古城的音乐文化,不仅融合了中原与西域的元素,还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二是社会阶层的分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涵盖社会各个阶层,从国王到臣子,从贵族到平民,从商人到僧侣,从艺人到牧民,展现了当时社会阶层分化的状况。不同阶层的人物有着不同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如贵族的奢华与平民的艰辛、商人的逐利与僧侣的淡泊等等,这些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直接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矛盾冲突。三是历史与现实的交织。《空城纪》既讲述过去的故事,又通过当代视角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作者将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糅合,用现代语汇赋予历史小说现代气息,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关联。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形态的深刻反思和对当代社会的某种期许。
《空城纪》采用跨文化视角,展示西域各民族与汉族历史交融的社会场景。一是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巧妙互动。小说通过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的互动,揭示西域各民族与汉族在历史进程中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例如,小说写张骞出使西域的传奇故事,体现古人的坚韧与执着,反映汉族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二是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的传神描写。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西域古城的建筑风格、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西域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得以再现。同时,这些描写也反映了西域各民族与汉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三是对西域各民族精神的热情赞美。作者不仅关注西域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还通过人物的命运与选择,赞美人性的光辉,赞美西域各民族精神,实际上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烈呼应,体现了跨文化视角下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深刻认识,展示了跨文化视角下西域各民族与汉族的历史交融和相互影响。
《空城纪》还通过三十多个短篇故事,展现汉唐时期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空城纪》不仅还原了六座古城的历史风貌,更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龟兹双阕》通过西域音乐的描写,展现了龟兹古城的音乐文化。书中出现大量乐器,如汉琵琶、筚篥、古琴、羯鼓等,这些乐器显然不仅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文化的象征。通过乐器和音乐的描叙,读者就会感受到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龟兹古城及灿烂的文化氛围。《高昌三书》则通过历史人物和书写媒介的描写,直接反映当时人们的书写状况,表明高昌古城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和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小说通过描绘丝绸之路上的繁华景象,如音乐和舞蹈、美酒与烟火、丝绸与织锦等等,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二、多样的历史人物彰显人性的光辉,释放情感的力量
《空城纪》中以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的巧妙交织,叙述西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故事,充分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与情感的力量。例如,小说中的历史人物解忧公主,她是汉代西域都护府的重要人物,对西域的和平、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小说中又虚构了弟史公主这一角色,她以第一人称自述,引导读者穿越西域古城,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这种交织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还使得历史事件与虚构故事相互映衬,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深度。小说通过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的巧妙交织,运用诗意的语言和绚烂的想象,既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还能引发读者对当代人类精神归宿的深刻思考。在《空城纪》中,历史人物如张骞、班超等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扣留十三年后依然坚持完成使命的传奇故事,其坚韧与执着显而易见。班超则以其勇敢和智慧,带领西域各族人民抵御外敌,保卫家园,其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励人心。张骞、班超的故事展示了历史人物的坚韧与执着,传递出一种身处逆境坚持理想的积极进取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历史人物身上,更贯穿整部小说的构思与创作之中。邱华栋通过张骞、班超的形象塑造,向读者传达了一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坚强信念。
《空城纪》赋予女性历史人物充沛的情感力量。小说开篇通过弟史的自述,直接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西域世界。弟史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传承者。她面对困境时的勇敢与坚持,坚韧与智慧,一方面反映女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释放出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解忧公主、细君公主为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不惜远离家乡和亲人,以和亲方式嫁到西域。这种牺牲精神体现了她们个人的高尚情操,彰显了她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还有冯嫽,本是解忧公主嫁入乌孙国的侍女,解忧公主与冯嫽回长安后,乌孙的局势不稳,冯嫽不顾年老体衰,受命再入乌孙。她坚强、机智、果敢、无畏,化解危机,稳定乌孙,功不可没。弟史、解忧公主、细君公主、冯嫽这些女性人物,她们面对命运时的无奈与坚韧,牺牲与奉献,充满了情感的力量,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与光辉。
历史人物的多元呈现、跨文化的交融与反思、历史与现代的对话等跨文化视角的应用,使得《空城纪》不仅仅是一部西域题材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反思之作。邱华栋通过细腻的文字和深邃的思考,将一个个已经沉睡千年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引导着读者重新思考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让读者在品味历史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还能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美好,激发读者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待。这种跨文化视角的运用,小说便具有了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和人文深度。
三、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探寻历史的当代意义
小说以龟兹、高昌、尼雅、楼兰、于阗、敦煌六座西域古城为载体,穿梭于想象与现实之间,再现了汉朝至唐宋时期西域的历史风貌,探寻并展现了丰沛饱满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古今交织的叙述中、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得以体现,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辉煌与沧桑。《空城纪》中的多个故事都体现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的主题,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文化交流。对民族融合的思考,对于当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这种古今交织的叙述方式,读者得以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根脉,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历史人物和故事的当代解读,引发读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等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
《空城纪》通过描绘古城的兴衰变迁,以及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人物与命运的巧妙交织,展现西域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生活。这种历史的再现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西域历史的魅力,也引发了读者对历史与人性的思考。小说塑造汉朝将领班超、西域僧人鸠摩罗什、唐朝诗人岑参等鲜活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命运与西域古城的兴衰紧密相连。小说展现西域各民族与汉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相互交融与影响,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促使读者思考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包容与理解。邱华栋在创作中运用当代的眼光来看待古人,并赋予以温情。通过历史故事,探讨命运与选择的关系,以及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引发读者对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空城纪》中以不同人物的视角,如和亲公主、汉朝将领、西域僧人、唐朝诗人等,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使文化与艺术的交融更加立体和丰富。将历史遗迹与当代人文思考相结合,如龟兹、高昌等古城的描述,不仅复活了历史,还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展现了文化与艺术的跨时空交融。又如敦煌七窟,分别通过七个不同洞窟和其中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讲述敦煌古城的历史传奇和文化底蕴。小说中涉及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文化,以及汉文化、西域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这些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作品所呈现的多元文化背景,既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也在呼应当代社会对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的追求。
《空城纪》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当代意义和文化传承价值的作品。邱华栋在书中通过对历史的书写和想象,必将引发读者对当代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思考。例如在《楼兰五叠》中,通过楼兰古城的历史变迁,引发读者对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楼兰古城的废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提醒人们要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又如在《于阗六部》中,着重对出土文物的描写,呈现于阗古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文物,就能更好地了解西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渊源。
四、多视角叙事方式勾连精巧的结构,具有鲜明的写作特色
《空城纪》在叙事手法和结构安排上有着独特的创新。作者采用多线索、多视角的叙事方式,将历史与当代、虚与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既开放又谨严的故事结构。如在叙事手法上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方式,既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又拓宽了叙事的视野。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声音,展现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邱华栋还在历史细节与现代语汇的融合上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小说中翔实的史料信息,无论是史书信笺还是碑文砖书,都以多形式、高密度的特质满足读者的感官需求。同时,巧妙地运用大量的现代语汇和新潮词语,使得这部历史小说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充满了现代气息。
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空城纪》是当代与历史的对话,是“我”与“他”的对话,是物与人的对话,也是时间与空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式的述史结构富有新意,便于小说中的人物自由穿梭于历史与当代。小说中的对话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又不失历史的厚重感。《空城纪》采用对话式的述史结构,通过不同人物、不同视角的叙述,将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巧妙地融合。这种结构使得小说既具有历史的深度,又具有文学的广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开放而多元的想象空间。
复调叙事结构,是《空城纪》探索性叙事大胆而成功的方式。这在六个章节均有体现--“龟兹双阕”分别以汉代和唐代的两种音乐和两段人生展开叙事,通过弟史公主与绛宾的爱情故事以及对唐代音乐人的描绘,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交融与民族融合。“高昌三书”则以书法(帛书、砖书、毯书)为引线,以三个故事复活高昌城的历史。这种以“物”为叙述者的方式,为小说增添了多重视角,丰富了叙事层次。“尼雅四锦”采用四个出土织锦的故事,讲述每个织锦背后承载着的一段历史,这种叙事方式让小说在展现历史的同时,充满了神秘感和趣味性。“楼兰五叠”用倒叙手法与多重叙事视角结合,使呈现出来的楼兰古国的历史更加立体,更加生动。“于阗六部”则以六个“物”的生平见闻自叙来描述于阗城,这种以非人类视角进行的叙事,为小说增添更多的想象空间和纵深度。复调叙事结构最大的优势就是小说中的叙事者不仅讲述故事,而且参与故事,他们的身份也在讲述的过程中发生位移。具体而言,小说中的“我”既是作者,也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和叙事人,同时还是与古人对话的今人。这种多重身份使得“我”的叙述声音不断游移变化,构成小说复调叙事的基础。此外,小说还通过“我”与不同历史人物的对话,将历史与现实、虚构与真实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导致小说的叙事层次更加丰富和多元。这种叙事结构无疑会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复杂。
《空城纪》鲜明的写作特色,显然有别于其他历史小说。一是石榴籽结构。即整部小说以石榴皮为叙事的骨架,以果皮内的籽房为章,以籽房中的籽粒为节。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从汉唐写到当代的中篇,每一节都是一篇独立的呈现某个时代风貌的短篇。整部《空城纪》由三十多个短篇组装成六个中篇,再由六个中篇连缀成一部长篇。这种结构既开放又严谨,既保持每个短篇的独立性,又体现整部长篇的完整性。形式精巧别致,能够自如地吐纳悠长广袤的时空与博大多姿的内容。二是穿越时空的叙事。小说以六座西域古城的废墟为场景,将公元纪年后首个千年中的汉、魏晋、隋唐等史籍记载与作者的虚构、想象相结合,构成古与今、虚与实的交错,赋予历史以温度,并使其具有深刻的当代意义。三是明暗交织的叙事方式。小说的明线就是六个关于西域古城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以西域古城为舞台,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粉墨登场,上演一曲曲古城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同时,暗线贯穿整部小说。六个故事虽然各自独立,但都围绕着西域古城的历史与文化展开,共同探讨人类古文明的辉煌与衰落,共同对历史进行解码与揭秘,这是贯穿小说主题的暗线。它像一根隐形的线索,将六个故事巧妙地串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整体。明线和暗线交织在一起,使得小说在情节上既有清晰的主线可循,又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层次的思考。读者在跟随明线了解西域古城历史故事的同时,也能通过暗线的导引,感受小说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四是博物馆式写作。小说还体现了一种“博物馆式写作”的突出特色。西域音乐、杂技表演、十二木卡姆表演、传统乐器、考古文物、历史艺术等包罗万象,大量知识和历史典籍被浓缩其中,解忧公主、弟史公主、冯嫽、张骞、班固班勇父子等历史人物,以及汉琵琶、筚篥、古琴、羯鼓、帛书、砖书、毯书、织锦等器物纷纷登场,共同诉说各自的命运,构成了一部博大精深的西域史诗。
综上所述,《空城纪》是一部厚重而富有诗意的历史小说。邱华栋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叙事手法,引领读者穿越千年历史,感受西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西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渊源,引领我们在历史与文化的交响中探寻西域之魂。
作者简介:王敦权,永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1989年始,文学作品及文艺评论发表于各类报刊,并入选多种选本。著有诗集《潇湘红杉》(合著)《岁月之韵》,散文集《岁月之河》和文艺评论集《触碰与回响》等。
责编:黄柳英
一审:黄柳英
二审:刘跃兵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