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湘大与诗歌的故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11 18:54:00

张雷 摄

文|张雷

伟人故里,湘潭西郊羊牯塘,一望无垠的原野,正在讲述着伟人、大地与诗歌的故事。

来到湘潭大学,迎面就是巍峨的毛主席铜像。主席面含微笑,衣襟被风吹起,身姿挺拔,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此时此景,你眼前自然就会浮现出一个画面,在北戴河的海滨,伟人情满山海,写下《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昔日的荒山野岭黄土高坡,变成了科教殿堂人文圣地。矗立起了一座丰碑——风流碑,毛主席诗词碑!

上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此碑于1993年12月26日主席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落成。

落成之后就成为了湘潭大学地标性建筑。既是缅怀,也是勉励,勉励着湘大学子胸怀抱负,不断超越!

2008年6月5日,奥运火炬进入湘大校园,第158棒火炬手,罗和安校长就是在诗词碑前点燃了圣火,圣火的祥云传递到了湘大。

风流碑至今32载,历经岁月沧桑,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湘大学子的成长,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湘大学子的记忆。开学季,新生和家人在碑前合个影,伟人的风采就被带到五湖四海;学子返校,昔日同窗在碑前合个影,才算心归此地。

一篇宏文:《从时、空、人关系看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

1982年,全国恢复高考后第四年,第一篇关于毛主席诗词的本科生论文就诞生在湘潭大学,还入选了全国优秀论文。

77级中文系学长王鲁湘的《从时、空、人关系看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指导老师潘泽宏。八十年代初,从美学的角度去探寻毛主席诗词之美,无疑是开风气之先。

是论文也是美文!

时:

“他的三十多首诗词组成了一个澎湃前进的历史系列,追踪着中国革命飞跃的步伐。这种时间感,使得毛泽东诗词呈现出一种从容、坚毅、豪迈、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精神,执着于眼下每一项实践和创造,对事业充满信心和自豪。‘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多么从容!‘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多么豪迈!”

空:

“毛泽东诗词与中国古人的诗词虽然都有宇宙展望与历史展望,但内容却完全不同。宇宙在古人心中,一般是一个抽象的浑沌,历史在古人心中,一般是一种抽象的时间,而不是象在毛泽东诗词中那样,宇宙被理解为和人历史地发生关系的现实自然,理解为实践对象,历史则被理解为人的实践过程。”

人:

“在毛泽东诗词中极少个人性展望。无论在历史性展望和宇宙性展望中,我们突出地感觉到的是一个大写的‘人’的存在。他或者作为展望者而存在,或者化入展望的对象中作为被展望者而存在。他君临历史,入主宇宙,无时无地不映现他高大伟岸的身影,不体现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这个巨人,这个高大的、坚毅不拔、一往无前的形象,就是人民,就是无产阶级,就是中华民族和他的灵魂中国共产党。”

不得不折服,43年前,一位本科生的论文,就写得如此广博如此优美。

王鲁湘学长无疑是湘大培养的众多优秀学子当中的一个传奇。

学长王鲁湘

湘大之大,大在广阔无垠的原野;大在自由生猛的野性;大在健旺丰沛的生命力!

王鲁湘学长名满天下之后,曾在多个场合深情地说过,“在湘大,第一次领略到大学的魅力,第一次站上了三尺讲台,第一次感受初为人父的喜悦……”

2008年9月10日,湘大校庆五十周年,学长回到母校。

“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还好吗?”

站在校庆庆典大会的发言台,学长的第一句问候如此简单,却如此动人,因为这声问候“在心底蕴藏了整整30年”。

“在湘大的时光,我收获了同窗的友谊、师生的情谊、纯真的爱情,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

走出羊牯塘,他用博大的胸襟拥抱了整个世界。

他站在了一个更高远更辽阔的角度来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其策划主持的《文化大观园》、《世纪大讲堂》等电视节目,不仅赋予电视文化内涵,更劈出一条民启之道。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学长的身上,体现了湖湘文化“吃得苦霸得蛮扎死营打硬战”的特质,也更生动地诠释了“博学笃行、盛德日新”的湘大精神。

《文化大观园》已逾600期,真是一个奇迹!

《北京青年报》有一篇报道《“文化行者”王鲁湘和他的600期<文化大观园>》:“600期,那是600个星期,每个星期策划一个选题,联系一个嘉宾,出一趟差,坐一次飞机,住一家陌生旅店,去一个陌生地方,思考一些陌生问题……节目不开天窗,交通不出事故,机器不出故障,人不得病,这容易吗?”

他这样调侃自己:我是站在主持人第一线年龄最大的一位。

“我现在是中国电视界里头唯一一个年过花甲还在第一线做节目的人……我都是在现场,这大概是硕果仅存、一枚而已。”

听者无不动容!

2017年1月14日,王鲁湘学长回到长沙。我第一次在电视之外见到真人,幸运的是,他还欣然为旋梯书苑题名。

其间还有两件小事:电梯里,学姐李菲林对王鲁湘说:“师兄您是我们的偶像!”语气真诚,字字清晰。学姐的话,又何尝不是我的心里话呢?学姐李菲林有不凡的胜业,按标准也是一位成功人士。让她去崇拜一个人,那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想即使马云和她同乘一部电梯,她也不会如此谦恭吧。

我联想到青年人的追星,是霹雳和闪电,很热烈,但不会长久。文化人也能追星,一旦认定,那就是崇拜和虔诚,历久弥新,亘久不变。

另一件小事是:会场上,王鲁湘学长侃侃而谈,我们也听得如痴如醉。在会议休息期间,他短暂离开,张效雄学长告诉我,时间到了,王鲁湘需要去打胰岛素。“我这一辈子坚持做了20年从未间断的事情只有两件,一件是拍电视,一件是给自己肚子上打胰岛素。头一件事之所以坚持,是因为要指着它谋生吃饭;后一件事之所以坚持,是因为要活命。”

王鲁湘学长如是说,听者再次动容。

一流的大学,熏陶培育出一流的学子。同时,一流的学子也用不凡的成就和思想来反哺这所大学,在这种互动中,这所大学势必活水长流,活力常新,永不止步,生生不息。

一本著作:《论毛泽东语言艺术》

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由本校教授,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勤先生领衔主编的《论毛泽东语言艺术》一书出版。编者有:石云孙、刘业超、李伯超、李忠初、陈立中、罗昕如、盛新华、谭达人诸位老师。

学界评论:

“是我国目前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层次地研究毛泽东语言艺术的专著。”

王勤先生说:“毛泽东是旷代的伟人,是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他的语言风格是十分鲜明而突出的。我们对毛泽东的数百万字的雄文巨著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分析,以及从内到外、从表及里的整体审视、探讨、研究,确认雄健阳刚之美是毛泽东语言风格的主旋律。尽管阳刚之美的语言风格古代先哲文豪名家巨匠也曾具有,但是,毛泽东语言风格阳刚之美的强度、力度和精度是历史上任何语言阳刚之美所无法比拟的。因为毛泽东是处在世界革命风雷激荡的新时代,他的阳刚之美的语言风格熔铸了为全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伟大思想,溶进了新时代新质要素。”

王勤先生

可惜的是:2023年10月8日下午13:30分,王勤先生逝世。

我写下挽联:

丹心为现代汉语如琢如磨四海皆兄弟凡井水处皆循之鲐背尚集跬步紫竹苑;

铁笔题旋梯书苑如圭如璧烝尝隆美报一念及师恩所自不惑犹有泪洒羊牯塘。

2023年5月17日8:10分,盛新华先生逝世。

一联痛挽:

温温润润殷殷蔼蔼乐山连秀山春风浩荡两贤盛意南来山如喜;

清清洌洌滔滔滚滚浏水汇湘水夏雨掬泪一江碧透西去水寒悲。

每次翻阅此书,悲伤都会涌上心头。

一张合影:诗词滋养万千学子

湘大是红色沃土,毛主席诗词滋养着万千学子。

“1、2、3,茄子!”2019年5月13日,周芊骞、龙强、薄振兴、郭秦文来到南校门,在“风流碑”下拍了一张毕业照。

这是一个“学霸寝室”:周芊骞被保送至北京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龙强被保送至西北工业大学直博;薄振兴、郭秦文均被保送至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

琴湖公寓14栋117是他们的寝室,人手一本《毛泽东诗词》。周芊骞几乎在每一页都作了读书笔记,龙强和薄振兴用笔标注了诸多经典名句,郭秦文的书则有众多折痕。

郭秦文学习疲倦时,都会读一读《毛泽东诗词》,最喜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周芊骞则将毛主席名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当作座右铭。

薄振兴最欣赏“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概。申请南京大学研究生时落选,但从不气馁,最终为中国科学院录取。龙强在大一时就确立了保研目标,四年如一,他说:“毛主席早就教导我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趁年轻,何不去奋斗?”

他们共同的信念是:《毛泽东诗词》里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2020年,毛主席诞辰127周年,艺术学院发起了“温暖乡音读毛诗”活动,广泛征集用家乡方言读主席诗词的视频,借助诗词力量为抗疫加油。2018级动画1班李慧敏同学70岁高龄的奶奶也参加了读诗活动。

乡音不同、初心相同!

刘林老师利用课程《影视后期基础》所讲授的知识,带领学生团队打造“温暖乡音读毛诗”活动精彩视频,指导学生利用PR技术和VLOG技术,将不同视频通过关键帧联结、加速,制作成视频合集。

艺术坚定信念,作品温暖人心!

学院还针对迟到、旷课、差寝者,抄写硬笔字;屡教不改者需抄写毛笔字,并根据次数不同设置相应抄写字数。

笔划落纸,字句入心。

截至目前,共计收到学生及家长60多个读诗视频,32位同学抄写系列毛诗作品。

2023年8月21日,湘潭大学“动听时代”毛泽东经典诗词暑期研学营,重走了主席诗词的创作之路,并在长沙、湘潭、沧州、榆林等诗词创作地开展宣讲活动。

营员们用鲜活生动的历史事件,为社区居民讲述了毛主席在当地创诗词背后的故事,并发挥专业特长,制作和诗词相关的视频、宣传画,还引导居民们一起读诗词。

2023年10月7日下午,湘潭大学本科新生开学第一课在大礼堂开课,校长潘碧灵主讲。

潘碧灵围绕“校史: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时代: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青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三方面,带领新生深入了解校史校情,感悟时代赋予湘大的光荣使命,勉励湘大学子着力释放潜能和创造力,越勤勉、越成功,越全面、越优秀。

各级领导干部在讲话和报告里引用毛主席诗词,是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

2023年10月25日上午,100余位老年步行协会的退休教职工与外国语学院学子一起,诵读毛泽东诗词,欢度重阳节。

“All are past and gone.For truly great men.Look to this age alone.”(“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生分别用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朗诵主席的诗词。既有“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的慨叹,又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高吟,自信豪迈的情感感染了在场师生。

2024年5月7日,计算机学院第9期团校全体学员深入赏析毛主席诗词,“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2023级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康仪敏现场背诵《七律·长征》。

“唱一曲同学少年,唱一曲风华正茂,唱一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郭滟老师上台激情演唱。这首歌巧妙地将毛主席诗词融入其中,不仅展现了湘大的精神风貌,更让在场的每一位学员感受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这是我第一次用心地体会诗歌内涵。这种将诗词、历史和音乐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让我对团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团校学员、2023级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卓然说。

……

这一次次活动,一帧帧合影,是回忆、是纪念,更是传承,一张张青春的面容,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毛主席诗词的魅力历久弥新。

一方书苑:旋梯书苑·毛主席诗词陈列馆

2002年,我从云南昆明来到湘潭大学中文系求学。

彼时,湘大是一片原野,斜阳伴着炊烟,稻田暗藏泥鳅,教学楼顶可远眺村姑的倩影,校园里时有耕牛悠闲踱过,秋草黄,雁北往,长天一色,真正静如画、美如诗。

此地可修身、可养性,更可养浩然正气!

毛主席的诗词,我读过很多遍。

那种豁达、从容、浪漫、坚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毕业之后,辗转数地,只要碰到毛主席诗词的版本,我都会力所能及去收集,各地古玩市场、旧书店都留下我的身影。今逾十八载,风雨兼程,初心不改!

2015年我回到湘大,在东门创办了旋梯书苑。

2019年12月24日,旋梯书苑联合醒来声音事务所举办《足迹·毛主席诗词朗诵会》,清华大学毕业、1975年来支援湘大、曾任化工学院党委书记的夏家绥老师现场背诵了《沁园春·长沙》,70岁的老人,雄浑的气势,蓬勃的感情,底下的青年学子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至今回忆,依然令人感慨:毛主席诗词鲜活地流淌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血液中,奔腾不息!

湘潭大学作为一所坐落于伟人故里,毛主席亲自题写校名,并亲切嘱托“一定要办好”的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其地位极为特殊。先天就具有无与伦比的红色基因,后天艰苦创业筚路蓝缕,八方支援群贤毕集,在黄土坡上建成新型大学,办学特色鲜明,堪称社会主义大学之典范。

毛主席诗词更是坚定自身文化自信最宝贵的财富。

我曾斗胆建议学校建设一个专门的毛主席诗词纪念馆,开设毛主席诗词选修课,甚至必修课,湘大学子都有机会学习和感悟毛主席诗词磅礴大气的艺术特色和诗词背后波澜壮阔的历史,为湘大甚至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建议虽未被采纳,但相关学科建设获得重大突破,并在东润基金会和宇业集团的支持下,建成了一个很有规模的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展览馆,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2021年旋梯书苑迁址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发集团和各方力量的支持下,旋梯书苑建成了毛主席诗词陈列馆,承董定君学姐请前外交部长李肇星题了馆名。

陈列馆独具特色:2000余册不同版本的《毛泽东诗词》如繁星闪耀,从正规出版的历史各版本到高校、民间单位组织编写的小册子,从泛黄线装本到日、俄、英、法、德、朝鲜、越南等多国语言译本,从旧门板上的诗意纹样,到老报纸上的油印铅字。千件诗词展品跨越时空,在玻璃画与邮票的方寸之间,将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化作可触可感的文化景观。更重要的是,这些诗词文物来自于民间,生动讲述着毛主席诗词如何融入百姓生活的集体记忆。

新中国之新,在于新的气象、新的气度、新的审美。旋梯书苑收集这些“文物”,是新中国的“文物”,多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一种朴素之美。“诗词文物”再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动地展现了人民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大国气象。

旋梯书苑·毛主席诗词陈列馆迄今已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参观者三万余人,有着良好的社会影响力。每年在毛主席诞辰日,旋梯书苑都会联合醒来声音事务所、韶山德胜宾馆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朗诵会。

2025年,橘子洲景区建成了毛主席雕像陈列馆,在馆内,旋梯书苑和景区共建了一个毛主席诗词文献展厅。

中心的墙上有一段话:

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跨越时空、超越古今、有着崇高的美。

人民发自内心地喜爱毛主席的诗词,自发地通过各种出版物、教材,手抄本、油印本去学习和体会他的诗词之美。

毛主席诗词还以一种美的方式进入了千家万户,印刷和镌刻在各种文化用品、生活用品上,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活美学现象。

毛主席诗词更是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宏伟的艺术气势走出国门,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和传颂。

在展陈中心,我特意复制了一张毛主席给湘大题名的油画挂起来。

母校培养了我,我将献上一颗真诚的心。

旋梯书苑10年了,起点在上升,中途还在上升!

攀登的脚步还未停止:馆藏的诗词文物要活起来、动起来,我们正在计划挑选馆藏诗词文物,与图书馆或博物馆合作,到三湘大地巡展。

将来,展览还要走出三湘大地,一辆“毛主席诗词号”卡车,载着文物,就像乌兰牧骑文艺轻骑兵,走遍五湖四海。

馆藏的诗词文物亟待保护,这些红色文物虽然是我以点滴之力收集而来,但她们是属于整个社会的。举社会之力,把诗词文物电子化,建成一个3D全景的展厅,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见、从而领略主席诗词的艺术魅力。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铜像广场,伟人高大的身影穿越了时空人,豪迈地向我们走来;三拱门上方,高远的天空永远飘扬着湘大学子洪亮而坚定的朗诵声……

责编:胡雪怡

一审:胡雪怡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