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雅南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3-11 13:21:14
“像你这样的大肚子,是我们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全国政协委员张文宏在两会期间对采访记者的这句善意调侃火速冲上热搜。当“体重管理”被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政策,“您胖了吗”或许有一天会代替“您吃了吗”成为中国人习以为常的问候。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中国人的体重问题已超出个人形象管理的范畴,成为关乎全民健康、医疗负担乃至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大挑战。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调查发现,1993年至2015年,中国男性平均腰围从75cm增加到81cm,女性则从73cm增至76.6cm。经济发展的“增长曲线”与国民体重的“膨胀曲线”,在21世纪的坐标系上划出了令人警醒的弧度。
肥胖的代价是沉重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肥胖的发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持续上升,截至2024年,全球肥胖人口已突破10亿大关,预计到2035年,全球超重与肥胖人群总数将达到惊人的40亿。从2010年至2020年,中国因超重和肥胖导致的直接医疗费用从84亿美元攀升至239亿美元。更令人担忧的是,肥胖的“年轻化”趋势,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6岁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控制,未来肥胖导致的慢性病对社会的冲击将更为剧烈。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首次将体重管理提升至国家行动的高度。
国家层面的体重管理,绝非简单的口号动员,而是通过“政策—技术—社会”三重路径构建治理体系:
政策引导方面:近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三年“体重管理年”期间推广“一秤一尺一日历”(体重秤、腰围尺、体重管理日历);帮助超重肥胖学生做到“一减两增,一调两测”(减少进食量、增加身体活动、增强减肥信心,调整饮食结构、测量体重、测量腰围);进一步推广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措施将继续推进。
医疗支撑方面:发布《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 年版)》,规范肥胖症临床诊疗,提高医疗机构诊疗水平。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向签约居民提供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组织专业人员进入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体重管理指导和健康咨询服务,形成联动合力。
社会协同方面:体重管理还要通过社区、学校、企业等多方联动、共同发力,构建全民参与的减重生态。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二级巡视员杨敏介绍,要加大全民健身设施的供给,到2025年,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
对于个人,专业人士也给出了很有操作性的建议:针对当前工作、学习、生活节奏快,提倡“体育运动生活化”“体育运动碎片化”,如说上下班多步行一段、坐地铁的时候爬爬楼梯、在办公室进行一些短时间的运动和简单拉伸等。倡导把运动当成“零食”,养成时不时动一动的健康习惯。
当体重管理成为国家日程,其意义已不仅关乎个体健康。它既是应对慢性病危机的前置防线,也有利于提升全民生活质量。
“体重管理年”,不仅是对大肚腩的宣战,更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健康中国,需要从每个人的腰围开始丈量。
看到这里,请在座各位站起来动一动吧!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