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两会⑥丨零基预算,从“0”开始管好钱袋子

杜庭语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3-12 09:47:16

“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在支出标准、绩效评价等关键制度上积极创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零基预算改革”成为备受瞩目的热词。从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积极运用零基预算理念,我国各级政府对于零基预算的积极探索之路就此开启。

这是一场“破”与“立”的改革。从实际操作来看,零基预算要求各级政府清理评估现行支出政策和项目,取消执行到期、无必要实施的政策和项目,整合归并零散碎片、性质相近的政策和项目,调整优化超出财政承受能力、难以落实、效益不高的政策和项目。通过逐项审核预算年度内各项支出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其开支标准、支出金额,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僵化固化格局。

2021年,广西出台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所有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点,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审预算,提高支出效率和资金绩效。2023年是安徽省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的首个完整年,全面清理省级185项支出政策,预算部门项目数较改革前下降22%,清退压减资金88.7亿元。2024年,湖南省级层面按照零基预算改革部署全面清理重大专项,清理收回非重点非刚性支出150亿元以上。

这是一次主动的“自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作为加快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举措,这既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所作出的应对之策,更展现了党和政府刀口向内的坚强决心。

零基预算可以将以往较为“固定”的预算方式变为从零开始、灵活分配。很重要的一点,零基预算改革并不是财政部门一家的事情,而是一项多部门、多个管理工具和政策手段协同运作、紧密配合的系统工程,在整体推进中形成完整的改革体系。

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各级机构都要坚持原则,锚定目标。提高认识,主动对接,明晰零基预算理念,做好预算编制工作和政策、项目说明工作,确保零基预算改革的落实见效。

任何预算改革都不是对现有体制的全面否定。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财政税收紧缩的情况,零基预算改革并不代表着预算减少,而是变“只增不减”为“能增能减”,打破支出僵化格局,从而实现收支平衡,增强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把控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钱用在刀刃上。

这是一轮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从“一知半解”到“豁然开朗”,零基预算改革的推进渐渐深入人心。以湖南零基预算改革为例,2025年清收的资金将全面投入“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等11大标志性工程”“‘4×4’现代化产业体系”“金芙蓉投资基金以及重大项目建设”中。省级财力用于“三个高地”建设资金将达到156.2亿元,较上年增长33%。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零基预算作为我国政府在财政领域的创新举措,在实际运用中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零基预算从“0”开始,财评、审计等会成为预算机制中的重要环节,这会导致相关部门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再如,各部门可能会过分关注短期内能产生直接效益的项目,而忽视单位的长远发展,急功近利的心态可能会带来错误的政绩观,导致“内卷式”竞争。

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表述看,党和政府显然注意到了这项预算编制方法的利与弊。因此,我们要坚定改革决心,在工作实际中秉持问题导向,不断探索优化方法,完善零基预算体制机制。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辩证地看待零基预算,要求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循序渐进,在实践中因地制宜探索零基预算改革方案,探寻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预算编制方法,管好人民的钱袋子。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