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玲 2025-03-13 15:31:54
文/彭玲
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行业的基石。赫尔曼和查莫斯(Herman & Chomsky)在《制造共识》中指出,新闻媒体不仅传递信息,更塑造舆论和社会共识。在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媒体应通过准确的信息传递和理性的评论,引导公众理解事件的本质和深层次的社会背景。
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新闻评论栏目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在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中,评论栏目在澄清误解、平衡多方声音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探讨“湘评”栏目在新闻专业主义框架下履行媒体责任的实践路径,不仅能感知地方媒体在社会热点事件承担的舆论引导责任,还为新闻媒体的实践深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湘评”栏目概述
“湘评”栏目是新湖南客户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多重社会责任,通过多个子栏目涵盖广泛的社会议题,提供了不同维度的交流平台。这些子栏目内容各具特色,其中“智高点”板块聚焦科技发展与文化创新,通过宏观视角分析社会重大趋势,帮助公众理解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战略布局;“理论”板块则专注于党的理论与政策解读,推动公众从理论高度理解国家决策,并促进政策认同。“今日热评”板块及时回应社会热点事件,提供多角度分析,帮助公众把握事件背景,并有效避免情绪化舆论的蔓延。
此外,栏目还通过“湘江评论”“锐见”“笔谈”“对话”等子栏目,涵盖地方发展、青年视角等议题,推动多样化的公共讨论。通过各板块的有机结合,“湘评”栏目实现了信息传递与舆论引导的平衡,精准定位内容,一定程度展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价值。
二、“湘评”栏目的社会责任与舆论引导功能
(一)客观报道与信息澄清:构建真实的舆论基础
新闻的客观性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原则,是塑造公众信任与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在现代新闻实践中,客观性不仅要求对事实进行真实呈现,还通过多角度的信息分析为公众提供理性判断的基础。霍尔(Hall)提出的“新闻框架理论”(Framing Theory)认为,新闻框架通过选择性呈现事实、信息和背景,塑造了公众对社会现象的认知。
在践行客观性原则时,“湘评”栏目注重多源验证与事实澄清。例如,《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用意何在》通过客观数据和多方采访,准确还原了产业发展的真实情况,此类报道通过对比和实事求是的分析,有效澄清了公众的误解,维护了国家的形象,并为新能源产业的社会认知提供了理性视角。
当网络外卖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公众普遍关切和舆论波动时,“湘评”发布《“互联网+明厨亮灶”,让“幽灵外卖”无处遁形》,文章细致探讨了长沙市在网络外卖食品安全监管领域遭遇的挑战,并提出了“互联网+明厨亮灶”作为一种创新监管策略。这一评论展示了“湘评”在信息核实和舆论引导中的责任担当,符合新闻专业主义要求的客观公正立场,为公众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促进社会舆论朝着更加理性和有序的方向演进。
(二)舆论引导与价值传播:推动社会理性对话
舆论引导是新闻媒体在当代社会中的核心功能之一,尤其是在面对社会敏感问题时,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更加突出。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公众认知的塑造者。因此,新闻媒体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引导公众形成理性、深刻的社会认知。
“湘评”栏目紧跟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评论与分析推动理性对话的展开。在《避免网红景点“大手笔”立项,“半拉子”收尾》一文中,通过对地方政府文旅项目的反思,提出了规划与长远效益的平衡,批评了过度投资和短期效益至上的做法。
栏目不仅指出了问题,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强调家庭、社会和政府各方的共同责任。这种多角度的分析,为公众提供了理性思考的空间,避免了情绪化的反应,推动公众从单纯的指责转向理性、务实的讨论。
(三)深度剖析与理性倡导:促进公众观点共识
新闻评论作为广大网民情绪和意见的集中表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舆论的发酵。尽管当前网络平台极为发达,信息传播迅速,但媒介在凝聚共识和引导舆论走向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评论为公众提供了理性表达的平台,能够通过专业分析呈现社会的广泛关注,推动理性讨论的展开。
“湘评”栏目立足普通民众的视角,深刻剖析日常生活中的民生问题,代替百姓发声,及时揭露潜在的公共服务问题,有效预防不良舆论的蔓延。《电话都“对不上号”,便民热线何以“便民”》这一评论,精准地捕捉到了公共服务领域中容易被忽视的关键问题——便民热线的管理不善和协调不足。通过揭示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文章不仅对当前存在的弊端进行批评,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促使社会对公共服务质量展开深入反思,推动相关部门改进服务质量,提升社会信任感和政府形象。
在教育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评论同样体现了舆论引导的作用。《让师道尊严成为温暖的“流行色”》深入探讨了教育政策与教师尊严问题,提出了推动教师职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建议,文章促使全社会重新审视师道尊严的深远意义,并通过引导舆论,营造更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四)新媒体融合与公众参与:激活新闻公共价值
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尤其给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互动性方面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新闻传播从单向传递转向双向互动,赋予了受众更多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因此新闻传播应更加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湘评”栏目积极探索融合传播模式,通过多种媒体形式来提升传播效果,增强受众的参与感。
栏目通过设置话题讨论区,进一步促进了年轻受众的参与。在讨论“3+2”混合办公模式时,栏目通过发布《“3+2”混合办公模式,你怎么看?》一文,结合短视频的形式,契合了当前受众碎片化阅读的特性。这一方式不仅增强了受众对栏目的认同感和参与感,还进一步推动了公众对新型工作模式的思考和讨论。通过这种互动形式,“湘评”栏目成功激发了受众的参与热情,增强了栏目在社会舆论中的影响力,同时深化了新闻传播的公共价值,展现了新媒体时代下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
“湘评”栏目通过新媒体技术增强了受众的互动参与感,提升了新闻传播的公共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湘评”栏目的实践为地方媒体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提升舆论引导力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三、“湘评” 栏目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创新性与独特性
(一)融合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渠道与提升受众体验
“湘评”栏目依托新媒体技术,突破传统传播模式,探索创新的新闻报道与评论传播方式。栏目注重多维度的内容呈现和技术融合。除了传统的文字报道与评论外,栏目通过图像、视频、漫画等多媒体手段,使得内容呈现更加立体和生动。这种多媒体融合不仅能有效增强报道的感染力,还能帮助不同受众以最适合的方式获取信息,从而提升新闻传播效果。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在全面展示新闻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与受众产生共鸣。
(二)彰显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增强新闻报道的地域亲和力与文化内涵
“湘评” 栏目注重在新闻报道及评论创作中展现湖南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紧密结合新闻事件与地域文化。报道本土热点事件时,深入挖掘湖湘文化元素,涵盖经济、民生、文化艺术等领域。评论写作常引用湖湘文化经典名言、典故及名人轶事,以及杰出人物的事迹,剖析湖湘文化精神特质对当代湖南发展的影响,使评论兼具理性分析与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在本土受众中的认可度与影响力,推动湖湘文化传承创新,彰显其独特责任担当。
四、结语
新闻专业主义强调客观性、真实性与社会责任,以保障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社会舆论引导功能的实现。“湘评”栏目在遵循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发挥了其独特的舆论引导作用。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同样也是民众意见的表达平台,湘评栏目能够及时感知社会热点、主动发声,进行舆论引导,通过精准的舆论引导和理性评论,栏目有效避免了情绪化和片面化的倾向,推动了社会理性对话与共识的形成。其多元视角的呈现帮助公众深入理解事件本质,促进了社会各方的建设性讨论,同时增强了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
“湘评”栏目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传播方式,提升了与受众的互动性。这一新媒体融合的传播模式不仅增强了栏目内容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也推动了舆论的健康发展,展现出地方媒体的社会责任。湘评栏目通过精准舆论引导和创新传播,为推动理性社会对话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了有效平台,为地方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角色发挥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专任教师,助教)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