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邵:致力于培育精致的教育追梦人

    2025-03-13 20:08:4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刘纪新)

“您教我那一年是我生命中最开心的。遇到您真好!”这是一名学生发给新邵县一中教师李武涛的信息。多年以后,学生已金榜题名,前程似锦;教师依然站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

新邵县教育系统“未来校长”擂台赛现场。(刘纪新 供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年来,新邵县教育系统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责任感、使命感和幸福感,弘扬“厚德载育、善教善成、为民立功”三大惠民教育精神,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邵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柏初说:“县教育是为学校和教师服务的,教书育人交给学校、交给教师,后勤保障交给我们;你们放手去做孩子们的圆梦人,做精致教育的追梦人。”

搭建成长平台,培养教师的炽热情怀

近年来,该县聚力深化“县管校聘”,坚持刚性交流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实行“一校一策”,“双向选择”与“量身定做”相结合,逐人、逐岗精准分析,努力打造“暖心交流”。交流轮岗已成常态,仅以去年为例,新邵县跨乡镇交流轮岗23人,其中酿溪镇镇交流轮岗到大新镇、坪上镇教师16人,既解决了城区师资紧缺的问题,也解除了教师家庭生活的困扰。

新邵县非常重视后备校长人选的培养,组建了校长后备人才库,公开考察遴选了32名青年干部进行专门培训、挂职锻炼。截至目前,已有9人走上校长岗位。该县实施教学业务管理干部北京师大三年能力提升工程,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各级各类活动,抓好人才梯队建设,把青年教师培养作为教育质量提升的生力军,建立了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共培养757名35周岁以下教师。全县大力实施“名师传帮带”工程,并开展“青蓝结对”“优秀青年教师评选”等活动,切实提升了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为人才库储备力量。

潭府乡中心小学教师刘文博是该县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中的一员,她表示:“一名教师真正的成长,就在于他内心深处的觉醒。”在陆续开展的阅读和学习活动中,刘文博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发自内心的觉醒和蜕变使她在自我学习中不断超越自我,在学习中走向优秀和卓越,如今,她已成为该校教学副校长。

减轻教师负担,筑牢教师的信仰根基

“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校内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工作,已成为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想推动‘双减’措施落地,首先要给教师减负,让教书育人回归课堂。”新邵县教育局主抓教学业务的副局长石小毛表示。

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懈。近几年,新聘教师较多,仅以2021年为例,新邵县招聘教师266名,深化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师聘任、考核和评价办法,建立健全与绩效挂钩的教育教学质量激励机制。发放绩效工资3625万元,激发了教育的内动力。该县教育系统推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采取名师工作室名师下乡送课及思源实验学校“思源讲堂”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把已有的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做法向全县进行宣传展示、推广应用,促进转化落地,不断缩小校际差距。

该县中小学开展线上与线下齐服务,持续为家庭教育注入优质信息,去年秋季学期举行“家长开放日”“家长进课堂”2000多次,抓好中小学生“五项管理”,充分挖掘家委会优质资源,联合开展特色课后服务,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自落实“双减”政策以来,全县参与课后服务教师达96.8%。为减轻教师负担,建立课后服务志愿者筛选机制,鼓励志愿者、公益组织等力量加入课后服务,精准分析学情,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分层分类帮助辅导、拓展提高。

酿溪一小教师刘丽波表示:“县教育局给了我最大的帮助,我可以心无旁骛地教学,树立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理想,始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修师德、养师风,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新邵县多平台、多渠道、多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工作请放心”巡回主题宣讲和争做‘四有教师’,培育时代新人”专题党课。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将师德教育作为培育优秀教师团队、骨干教师的重要内容。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进“双培养”工程,发挥党员名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学校党建与教师队伍建设深度融合,利用暑期开展校(园)长培训。

新邵县突出对新入职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审查。在教学督导、人才引进、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等环节建立考核协同联动机制,分析制定师德考核标准。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标准,将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开展师德典型选树和表彰活动,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先评优的首要条件。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深入开展查摆“庸懒散”等突出问题和乱收费、有偿补课、食堂财务管理等专项治理,在全县学校开展食堂管理、财务管理集中大整治行动,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营造干事创业的优良环境,切实维护好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责编:周洋

一审:张文杰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