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丨省委一号文件来了——五年 四个维度 看三湘蝶变

谢静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3-16 20:33:01

春寒渐消,和风轻拂,正是三湘大地农忙时。

田间地头,农机轰鸣唤醒沉睡的沃土,政策暖流润泽乡村振兴的根脉,大地处处萌动着生机。

2025年湖南省委一号文件来了!

3月12日,《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发布。

聚焦“三农”工作,围绕“六个着力”,提出30条具体措施。主题鲜明、底线明确、目标清晰,“干货”满满。既着眼当前,又放眼长远,释放出强农惠农富农的“满格”信号,绽放出可感可及的幸福之花。

3月13日,2025年湖南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

2025年,是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决胜之年。

五年为期,于时代的关键节点回望,每一年的省委一号文件,都是“三农”发展征程上的重要指引,也是成功解锁湖南乡村振兴“发展密码”的“金钥匙”。

“金钥匙”要发挥效能,离不开要素保障。加强投入和要素保障,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不妨从土地(地)、人力(人)、资金(钱)、产业(产)这四个维度,对5年来省委一号文件中的相关举措进行分析,借以洞察“三农”政策中潜藏的行动方向和资源流向,于变局中开新局。

做活“地”的文章——从保耕地到提产能,藏粮于地更高效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更是粮食安全的基石。2021年的省委一号文件,着重强调了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这就像是给耕地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让每一寸耕地都得到悉心呵护。

到了2024年,实施千万亩农田产能提升工程被提上日程,实现了从单纯的数量保护迈向质量提升的重要一步。

湖南“七山一水两分田”,人地矛盾比较突出,但这并没有阻挡其提升耕地质量的脚步。通过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大幅改善,灌溉更方便,排水更顺畅,耕地变得更加“强壮”。

花垣高标准农田 宋显金 摄

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97万亩,这些高标准农田就像一个个粮食生产的 “高产车间”,为粮食产量稳定在610亿斤以上提供了坚强支撑。

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继续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上发力,重点盘活“三块地”: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整省试点,给农民吃下 “定心丸”;严禁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等“三个严禁”规范了宅基地的管理,探索农房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了收益分配和权益保护机制。

多措并举,为土地的长期规划和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做优“钱”的保障——从资金保障到多元投入,真金白银促振兴

发展农业,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湖南在资金保障上持续发力,2024年共下达专项资金308亿元,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支持发展一批高质量庭院经济,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第一桶金”。这些资金就像及时雨,滋润着乡村产业的幼苗茁壮成长。

此后,资金投入的方式不断创新。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通过丰富财政涉农资金“拨改投”、贴息、风险补偿、担保、“投贷联动”等政策工具,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农业经营者的资金压力,使扩大生产、创新发展更有底气。去年全省贴息金额突破4亿元,撬动了507.2亿元金融资本,惠及1.45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

今年将持续加大贷款贴息力度,预计贴息规模将达到5亿元。同时,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农户信用贷款投放力度,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元化的资金渠道,让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发挥最大效益。

做强“人”的支撑——从脱贫帮扶到全面发展,乡村人才活力涌

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比如,从2019年启动农技等特岗人员定向培养计划以来,有2800多名特岗人员走上岗位成为中坚力量。

耒阳农技专家为农户讲解油菜安全越冬的管理技术

2024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开展“湘才乡连”专家服务乡村振兴活动,加强科技小院建设,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走进乡村,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今年,全省还将拿出780余个基层事业编制,专门用于农林水特岗人员定向培养,并持续做好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积极搭建返乡创业平台。

村民们不再是乡村建设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从“输血”到 “造血”,全方位激发了乡村人才的内生动力。

做大“产”的根基——从特色产业到产业升级,乡村产业节节高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

2021年,湖南聚焦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安化黑茶、湘西黄金茶等迎来发展新机遇。

2022年,培育大湘西茶叶带、湘南脐橙带、湘江源蔬菜等特色产业,这些特色产业就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湖南的乡村大地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2023年,乡村产业从单一发展向全产业链融合迈进。汉寿的甲鱼、安化的黄精等通过深加工、品牌打造,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2024年,乡村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千亿优势特色产业升级工程启动,推动形成结构更加合理、品类更加丰富的食物供给体系。油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制定实施“菜十条”“果十条”,打造“湘江源”“湖南辣椒”等湘字号果蔬品牌,农产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

第二十五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现场

2025年,将持续推进产业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比方说湖南助农米业创新研发的AI智能精准分离技术,将稻谷综合利用率提升至新高度,解决了稻谷精深加工的难题。

越来越多这样的创新实践,让湖南的乡村产业从 “小特产” 迈向“大产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

从 2021—2025年,湖南省委一号文件见证了湖南“三农”在“地、人、钱、产”这四个维度的深刻变革。这些变化,是政策引领的成果,更是三湘大地乡村振兴生动实践的写照。未来,随着“三农”政策的持续发力,湖南乡村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将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