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17 17:07:2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王少杰 余晓冬
近年来,邵阳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紧跟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步伐,落实学校党委、行政部署,重视《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剖析与运用,打造了“招生 - 培养 - 就业”一体化联动新模式,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成效显著。
深度践行“三以”,强化反馈效能
学院以培养结果为基石,统筹谋划招生布局,依据就业质量报告中的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及用人单位反馈,动态优化专业方向,科学调整招生计划,确保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行业趋势紧密衔接,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学院以教学建议为指引,精雕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就业质量报告中的教育教学建议,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学院以就业数据为支撑,提升就业质量。学院通过分析就业数据,针对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认知与竞争力;利用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满意度信息,借助智能化技术优化就业推介服务,实现人岗精准匹配。
锚定 “两个优化”,释放联动势能
学院聚焦行业动态与市场需求,全面开启专业优化升级。电气专业作为学院的王牌专业和立院之本,在此次优化进程中,经历了全方位的重塑与升级。电气专业对标国际标准,系统性改革课程、实践教学与师资队伍,引入前沿成果,加强与行业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显著提升专业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学院的一张耀眼名片。自动化专业同样在持续发展中不断突破创新、锻强提质。2023 年,学院成功入选湖南省 “楚怡工匠计划”,这种合作办学模式的突破为自动化专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助推剂”。
学院将毕业生就业视为发展生命线,全方位推进就业优化升级。毕业生凭借扎实基础与良好素养,在就业市场展现强大竞争力,赢得广泛认可。电气专业学生考入行业龙头企业人数逐年攀升,在湖南省高校稳居前三甲,全国高校位列第 62 名,形成 “招生 - 培养 - 就业” 良性循环。精准发力专业优化,深度融入产业发展,深耕细作就业优化,畅通“招生 - 培养 - 就业” 一体化联动的高效闭环。
秉持“三个深化”,彰显导向动能
学院紧扣需求导向,深化“产教融创”,充分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两大省级科研平台以及9个实践实训基地,搭建起高校与企业间深度合作的坚实桥梁,将企业项目与前沿案例融入教学实践,强化协同育人。
学院立足服务导向,深化“科教融汇”,在城市电网巡检、实用性电力系统规划、自动化除冰防冰等关键技术领域,组织精锐专业团队开展深度研究与实践探索,历经不懈努力,成功攻克诸多技术难题,收获了一系列具有显著行业影响力的成果,将成果反哺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精准度。
瞄准能力导向,深化“专创融合”,以创新性实验室“三个一工程”为核心载体,以能力素质拓展“第二张成绩单”为有力牵引,把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融入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的各个环节。近年来,学生在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励 30 余项,彰显育人模式成效。
多维深耕,全力拓展就业版图
2024 年,学院先后深入走访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超20家重点单位,洞察人才需求,搭建校企桥梁。推动学生考研考编,初次上线率超 25%,位居全校工科类专业第一。在湖南长沙、广东顺德等多地举办人才交流活动十余场,展示教学成果与学生风采,吸引用人单位,拓展就业空间。与 10 多个省、市及重点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就业工作,提供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全年累计接待近30家用人单位来访,交流互动频繁,合作形式不断创新,显著提升了学院就业工作的质量与影响力。
倾注真心,全方位传递人文关怀
学院始终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就业工作始终。学院推行“就业帮扶计划”,从情感关怀层面出发,给予毕业生无微不至的温暖与支持。深入实施辅导员“谈心工程”,辅导员主动走近学生,通过一对一交流、主题班会、线上沟通等多元方式,全面掌握学生就业进展、求职心态以及面临的实际困难。针对因学业瓶颈、经济压力或身体状况不佳等因素导致就业受阻的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农村生源和低保家庭学生,学院建立动态跟踪台账,进行精细化管理,依据每位学生的独特情况,制定“一人一策”的专属帮扶方案,涵盖定制化就业指导课程、个性化岗位推荐、心理疏导等全方位服务,切实帮助他们克服就业路上的障碍。2023、2024年这些特殊群体学生就业率与满意率均达到100%,为学院就业工作书写了一份亮眼答卷,彰显了学院对学生就业关怀的深度与力度。
责编:郑丹枚
一审:郑丹枚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