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露锋 2025-03-19 16:56:51
文/苏露锋
北宋名臣赵普出身寒微,起初只是小吏,学问并不出众,逐渐获得宋太祖赵匡胤信任。当上宰相后,赵匡胤劝他多读书。赵普每次回家,便从书箱中取出一本书来读。后来,人们发现其书箱中只有半部《论语》,于是流传“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此说常被后人用来形容赵普的政治智慧。北宋初期,赵普通过推动儒学复兴,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思想基础。而赵普并非纯粹儒家,他的思想体系复杂,是“外儒内法”的典型代表。赵普治天下的另半部“论语”,大体可以理解为法家。
法家强调“法”“术”“势”。赵普作为赵匡胤的心腹谋士,早年参与了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天下,便是“术”“势”手段的运用。北宋初期,赵普充分运用法家思想和法家手段,助力赵匡胤巩固皇权。
赵普建议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剥夺地方将领的兵权、财权。这一策略有效防止了地方势力的膨胀,避免了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再次出现。赵普参与策划“杯酒释兵权”,用钱财换取将领手中兵权,确保皇帝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赵普建议在枢密院设置枢密使和副使掌控调兵权,而领兵权则分散到不同的军事机构,防止兵权过度集中。他还实施“更戍法”,规定将领和部队必须定期调动,避免将领培植势力,尾大不掉。这种分权与相互监督的制度设计,体现了法家“术”的运用。通过这些制度安排,确保皇权稳固。
赵普深知法律在治国中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严明的法律和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他建议“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剥夺地方的财权。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皇上对财政的控制,还有效防止了地方势力的膨胀,体现了法家“法”的运用。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代表。“半部《论语》治天下”,不只是隐喻赵普“儒法夹杂”的治国理念,也可以从中领悟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统治之术。
孔子、孟子等原始儒家强调“仁”“礼”,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实现个人完善和社会和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逐渐偏离原始儒家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而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巩固政权、控制民众思想的手段。
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将儒学与皇权紧密结合。宋代朱熹注释包括《论语》在内的四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将“三纲五常”视为天理的体现,强调宗法秩序和等级制度。明太祖朱元璋不满另一本儒家经典《孟子》中“民为贵,君为轻”等思想,认为这些内容挑战了皇权,于是下令删编成《孟子节文》,用于科举考试。
宋明理学将儒家伦理道德绝对化,将道德规范变成强制性教条。这种绝对化的伦理观念压抑了人的自然欲望和个性发展,使道德成为一种外在的束缚。儒家思想被异化为一种维护皇权和等级制度的工具。它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固定化、等级化,成为束缚人性的枷锁。
尤其是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对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垄断。统治者通过科举制度等手段,将儒学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使得读书人的思想受到限制,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被压抑。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主要文化符号,后来的“论语”已不是原始儒家孔子的《论语》,而是糅杂了韩非、董仲舒、朱熹和朱元璋等元素的“论语”。
作为儒家思想意义上的“论语”,已分化成了两部分:原始儒家的半部“论语”,在民间社会成风化人;另半部作为官方儒家,则高居庙堂,指点江山。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是儒家知识分子的过度自信,也掩盖了历史真相。
原载《廉政瞭望》2025年第3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