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翔:他用8年时间,抢回2000个被中风击碎的人生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19 22:38:54

曾翔,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二病室(卒中病室)兼血液科主任。湖南省脑疾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委员。长期从事血液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工作。1997年于湘雅医院血液科进修,2015年于湘雅附二医院进修精神心理科。擅长:白血病、再障、贫血、脑梗死、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岳阳市百佳医生、卒中联盟优秀评审专家,多次获得县级先进工作者、县级及医院优秀医务管理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苏滨
1990年,19岁的曾翔背着帆布包走进岳阳卫校电大班。三年后,当他以临床医疗专业毕业生的身份推开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大门时,未曾想到自己将见证平江卒中发展的沧桑巨变。
在湘雅医院血液科、神经内科的两次进修,让他对医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15年湘雅二医院精神科的深造经历,更让他深刻理解:医生不仅要治身体的病,更要读懂人心的痛。
▲曾翔在门诊坐诊时耐心跟病人讲解病情
彼时,国家正全面推进脑卒中患者救治。当时大多数县级医院的中风患者从入院到溶栓没有专门的绿色通道,也没有多学科联动,而黄金抢救时间仅有4.5小时。另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卒中具有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使很多家庭因此瞬间支离破碎。2017年,医院筹划建设卒中病室,并向省相关部门提交申请报告,要求加入全省卒中联盟。非常幸运的是,2017年5月,在省卒中联盟的指导下,医院卒中病室成立,曾翔接下病室主任的重任。“时间就是大脑”这句话刻在卒中病室的墙上,更刻在曾翔的骨髓里。
▲曾翔(左)和同事在探讨病人病情
“跟时间要疗效”在病室启动会上,曾翔向同事们喊出了最有力的一句话。在医院的帮助下,他拿出了一连串动作:建立完善的卒中救治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入院到治疗的时间最短化;建立包括急诊影像、神内、神外、康复、放射、检验、B超等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体系;加强院内院外宣教,让患者了解卒中救治时间的重要性,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到达医院。很快,他带领团队打造了堪称典范的“快速反应部队”:24小时待命的神经血管介入团队、多学科联动的“作战指挥部”、全程无阻的绿色通道。
▲曾翔在病房查房
破壁,就在2017年的一个凌晨。五保户张大爷成为卒中病室成立以来的首位受益者。由于其家属通过病室的宣教了解了卒中的时间窗,2小时内就被送到医院,通过绿色通道进行了静脉溶栓。用药十分钟后,张大爷肢体恢复活动。当时他侄女含泪说出:“再穷不欠救命钱!”这是曾翔永远难忘的一个画面,医生的荣耀感和成就感在他心里萦绕至今。在曾翔看来,这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8年来,他和他的团队不断优化流程、提升服务,卒中病室逐步成长为岳阳市县级医院的排头兵,其走过的足迹足够醒目:2017年,在岳阳地区率先开展阿替普酶静脉溶栓,2024年更是达到一年溶栓300例;2019年,卒中救治再上新台阶,率先开展介入取栓,目前每年取栓近50例;2024年,医院被授牌为“湖南省三级医院卒中中心”,并荣获2023年度卒中适宜技术推广先锋奖;对社会而言,这是个意义非凡的成绩:意味着2000个家庭避免了“顶梁柱”坍塌的悲剧。 2002年的一天,一个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突然摔倒在卫生间,患者当时已经神志不清。曾翔第一时间赶到,他毫不犹豫地俯身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一幕恰好被患者家属亲眼看到。最终,病人因病情太重没能抢救成功,但患者家属离院之前,拉着曾翔的手,眼眶湿润:“谢谢您让他走得不孤单!”这让曾翔第一次触摸到医学的温度:原来救不回的命,也能留下医者的余温。这段佳话正是曾翔医者情怀的充分表达。他认为,医生的职业情怀是医学人文精神与职业使命的融合,它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内涵:一是生命至上的信念,二是人文关怀的传递,三是知行合一的修行,四是困境中的坚守,五是社会价值的实现。
▲查房时,病人为卒中团队竖起了大拇指
卒中病室护士长陈丹丹对此颇为认同,“曾老师不仅仅教会我们用专业治病,更要用温度救人。”她说,曾翔曾经给他们打过一个比方:如果把卒中病室比作一艘船,那么患者就是需要我们护送的乘客,而我们医护人员则是这艘船的舵手和船员。我们的使命就是确保每一位乘客都能安全到达目的地。作为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卒中病室创始人,曾翔的职业生涯镌刻着无数与死神竞速的惊心时刻。但这位"生命赛道"上的疾驰者,始终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前方:如何让卒中防治的关口前移,真正实现“治未病”的医者理想。面对基层群众卒中认知率不足的现状,曾翔构建三级防治体系。他带领团队打造“移动卒中讲团”,每月组织专家深入24个乡镇巡回诊疗,通过“现场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操作示教”的立体化培训,累计为562名基层医师植入规范化诊疗的“标准芯片”。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确保偏远地区患者能在黄金时间窗内获得救治。
▲曾翔在乡镇医院开展健康科普公益讲座
在科普阵地上,曾翔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言。“预防卒中,你我同行”公益讲座以各种鲜活形式,将晦涩的医学概念变成田间地头的生动话题。三年来,这支“卒中轻骑兵”完成40余场社区巡讲,门诊科普教育超30次,惠及群众5000余人次。他和团队力推“卒中120”顺口溜,要让即便偏远山村的老人都能牢记“1张脸、2只胳膊、0(聆)听语言”的识别口诀。如今,平江县6小时再灌注率从42%提升至85%,DNT(从入院到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中位数缩短至43分钟,这些数字背后,是曾翔团队将“防患未然”理念转化为现实图景的生动实践。正如他常说的:“我们不仅要追赶时间,更要播撒时间的种子,让每个百姓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守门人。”真正的英雄主义往往藏在县级医院的白色走廊里。曾翔32年的职业生涯里,并没有惊心动魄的剧情。这位55岁的医者鬓角已染霜色,但眼中的火焰比1990年那个背着帆布包的少年更加炽热:在4.5小时的生死赛道上,他依然保持着起跑时的姿态——永远向时间要生命,永远为生命抢时间。责编:吴天琦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