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地名故事⑩|老街:悠悠历史 承载乡愁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21 18:28:27

【卷首语】

“人有姓名、地有地名”。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集体记忆与乡土情怀,承载着城市发展变迁的印记。

那些熟悉的地名,有的一直在沿用,有的正逐渐被遗忘、被替代。我们将一路追寻,努力寻找、挖掘、保护这些地名的文化内涵,守望地名里的家园情思,让娄底地名生生不息演绎出城市发展的美好画卷。

“娄底地名故事”专栏,将和您一起传承和保护地名文化,留住地名“乡愁记忆”。

地名由来

“老木隐江亭,幽居对锦城。”在娄底这座忙碌且纷繁的城市里,娄底老街,就像一本被读者反复诵读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痕迹。斑驳的墙壁、陈旧的街道,犹如泛黄的纸张和标记的折角,都记录着历史的沧桑。

娄底老街始建于宋代,兴于清末民初,东起望湘门,西至观化门,宽约五六米,长约一公里,地处于娄底市区涟水河畔。自宋代就有人居住,至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老街已成为一处繁华热闹之地,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在发展商贸的同时,也曾大兴土木建筑,据专家考究,在横1000米、纵200米范围内有历史文化遗址32处。老街还是当时通往涟源、新化、双峰、邵阳、益阳、常德的交通要道,共有码头6个、庙宇7个、祠堂4个、教堂2个。由于“娄底”这一地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说法与古代星宿文化有关。在古代,娄底地区属于“娄星”和“氐星”交汇之地,因此得名“娄底”。而老街作为娄底市发展起步时的核心区域,便沿用了这一地名。

【老街记忆】

穿越历史风雨、承载时光密码的娄底老街,一栋栋散发神秘气息的老街小楼每一处都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在老街,时不时传来独有的弹棉花声;编竹篮、织渔网的熟练手法以及修锁、补鞋、手工制秤、卷烟等老手艺依然在这条街上传承着;特有的珍珠丸子、糯米酒、麻花糖等传统手工食品也随处可见。老街的店铺种类也有很多,大多都聚在居民楼下,百姓们常与商铺老板聚在一起聊天,个老街的住户都是亲近友好的邻居。偶尔也会传来悠长的叫卖声,一切都是如此自然。

【老街建筑】

老街的建筑里最著名的便数西边的观化门和东边的望湘门,两门连通了这条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街道。

观化门据老辈说,因有一眼观“三化”的传说,即可观新化、安化、怀化,所以称之为观化门。

观化古井观化门楼处的石拱桥下,一口清凉可口的观化古井,此井千余年来,源源不断的甘泉供应着全体老街人民的生活,有观井长虹之美称。

望湘门起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望湘”寓意着眺望湘江,象征着娄底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向往,体现了娄底作为湘中地区重要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底蕴。在历史上,望湘门见证了娄底老街的繁华与变迁,曾是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

壁书院坐落在望湘门旁,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是娄底历史上的重要教育机构,由湘乡县知事张念斋率邑绅倡建,取庄子“以日月为连璧”之义,曾有曾国藩为其题写过匾额。壁书院作为娄底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历程,也是研究湖南地方文化和教育史的重要资源。

天王古寺坐落于娄底市娄星区花山办事处清潭居委会境内,面临涟水河,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始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曾占地面积9800平方米,原建筑以方石为基,圆石作柱,青砖砌墙,翘角重檐,雕梁画栋,掩映在松翠柏之中。

老街在发展商贸的同时,大兴土木建筑,在横1000米、纵200米范围内有:楚皇宫、塔子园、金祠、关岳庙、覃福堂(三女校)、大慈林、总管庙、万寿宫、华光庙、水仙宫、胡祠、灵官庙、将军庙、邬祠、周家学堂、柳祠、七宝庙、福音堂、连璧书院、孔圣庙(连壁书院内)、云隐寺、天主教堂。清澈秀美的涟水为娄底造就了许多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境。清乾隆年间,境内举人颜大登的游记《娄底八景诗》中的石门返照、澄清秋浦、仙桥月朗、化井长虹、冷水圆折就在老街东西5公里范围内。每一座建筑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名人故事】

在老街,不仅如画般的自然风光,更有独特的人文灵韵,如神童贺德英故居、开国少将姜齐贤故居、抗敌书报社、飞机场遗址等,无不彰显着曾经的历史风貌,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如同火炬,照亮了后人前进的道路,也给予了强大的人文精神力量。

贺德英是南宋时期的神童,七岁能诗文,十二岁时因父亲被关押,他前往县衙请求通过考试来赎回父亲,展现出了卓越的文学才能,后来参加神童试,三场考试均名列第一,深受宋理宗赞赏,为纪念贺德英,其家乡名称便以他命名,1985年娄底人在新城漪园立神童像娄底的古名“神童镇”也因此而来。

开国少将姜齐贤1931年在江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9月,姜齐贤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红一军团卫生部、中央军委卫生部、八路军总卫生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家农垦部副部长等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卫生事业和农牧区建设作出了贡献。

一方乡土孕育一方乡民。千百年历史的冲刷和文化的熏陶,形成了老街人的行为准则。他们传承着自神童贺德英以来刻苦读书的传统风气,捐资办学,尊师重教,建了连璧书院(两次兴建)、三女校、周家学堂等。所建的书院、学堂,以儒学“明人伦,兴教化”为主旨,培育了一批有志有才之士。所建的寺庙,以关羽、岳飞、刘猛为崇德偶像,以精忠报国、为民除害的品行作为伦理准则。所建的公益事业,贯穿了为民办事、为人慷慨的古道热肠。

【街道发展】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国民党湘乡县第四区党部和第九区公所,对街道发起捐修,街道扩宽到3~4米。人和门以东铺设青石板路面,西为三砂鹅卵石路面。

“民国”三十年(1941年),老街再次捐款献地,主街延长至700米长,店铺发展到200余家。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日寇侵占湘乡县城,湘乡县政府迁驻娄底。为便于车轿通行,老街街道拓宽,街门拆除,只保留观化门,直至1954年。

走出老街,会发现,身后的老街有些许沧桑,却又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温暖。这条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老街道,见证了娄底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娄底城市发展的缩影,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象征。老街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写着一篇篇动人的故事,承载着一代代老街人的乡愁记忆。

(视频由娄底新闻网供稿)

娄底市民政局 湖南日报社娄底分社 联合出品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