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23 11:51:53
——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墨梅》为例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环球融创实验学校 李艳艳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白杨坡小学 杨 翔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该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励学习的积极性。”
然而,在笔者的实践调查中,发现现阶段语文教学方式还未完全跟上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和学生需求。以古诗教学为例,传统的古诗教学过于注重背诵,缺乏内涵感悟,注重分析讲解,在教和学上下足了功夫,“评”极为单薄,重检测结果,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古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现行的重“教学”轻“评价”的教学方式显然不符合新时代和新课标的要求,亟需优化古诗词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是教育政策的需要,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改变古诗词教学现状的重要举措。下面笔者以古诗《墨梅》为例,浅谈“教学评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一、“教—学—评”一体建构,践行课标理念
(一)教学目标先行
如何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掌握学习方法,提升教学活动,融合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教、学和评紧密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学系统,其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呢?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墨梅》为载体,通过对标设定教学目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提升教学效果,全方位促进学生能力培养,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目标与学习成果不对应、教学行为和学习要求不紧密、教学评价不及时、效率低下等问题。
精准的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体现着教师对教学方向、教学重点和教学流程的准确把握,确保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精准的教学目标也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向,引导他们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是“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
以《墨梅》为例,笔者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和教材内容,依据核心素养要求,结合学段特点个体差异等因素,拟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会认字“砚”、“乾坤”理解其中文化元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意并背诵《墨梅》;
2.通过理解古诗意思,联系诗人的生平,体会“清气”内涵,感知作者淡泊名利,清雅高洁的高尚追求;
3.通过丛书拓展深入理解梅花的象征意义,感悟梅花所代表的中国精神,弘扬“梅”文化。
以目标为课堂教学的导引,按照“识生字-知作者-懂诗意-悟诗情”四个步骤学懂古诗,在诵读、欣赏等活动提升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在阅读与鉴赏中培养审美素养,感悟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自信。让“教—学—评”一体化在课堂中得以落实。
(二)活动情境承托
基于生活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一个好的学习情境能与学习任务双向对接,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支撑。因此,教师要坚持以学为中心,积极创设有利于古诗词学习的任务情境,让学生面对古诗词学习的各种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方法,在评价中改进学习行为,实现“教—学—评”的有效对接,努力发挥学习任务“助推器”作用。《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曾被乾隆和许多收藏家珍藏,这幅画目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笔者结合三个目标,创设情境“寻中华文化之美”。课前,由一则游览故宫博物院的小视频引入,带领学生走进故宫博物院书、画、器具藏品,初步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再以小小研究员的身份走进“墨梅”,开启寻美之旅。
(三)对标建构任务
构建学习任务是一个系统而细致的过程,涉及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整合、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评价方面,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精心设计学的设计等多习任务、整合学习资源、选择学习方法、制定评价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优化。
在《墨梅》教学时,笔者是这样构建学习任务和活动的:
基于第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会认字‘砚’、‘乾坤’理解其中文化元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意并背诵《墨梅》”,开启第一个学习任务“赏诗画之美”,并将其细化为三个学习活动:1.赏画,说发现,理解题画诗,2.正确、流利、有节奏朗读古诗。3.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不同的方法读懂诗意。
基于第二个目标“通过理解古诗意思,联系诗人的生平,体会‘清气’内涵,感知作者淡泊名利,清雅高洁的高尚追求”,设置学习任务二“寻作者之意”,同样设计三个学习活动,分别是:1.了解作者。2.体会“清气”内涵。3.感知精神品格。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述了解王冕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再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结合“清气”一词,思考并讨论作者的精神品格,进而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清气”的内涵。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感受作者像梅花一样淡泊名利、清雅高洁的高尚追求,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如此,《墨梅》的学习任务不仅与教学目标保持了一致,还可以作为一项评价任务,有效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学习任务的设计只有做到相统一,才能形成合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进教学评价的实施以及学习任务的完成。
二、“教—学—评”一体实施,提升教学效果
(一)具化评价标准
在实施过程中,如何设计评价,使之与目标、学习活动融合,产生评学促学作用呢?笔者认为,从目标入手,细化教学评价,提升评价可操作性,能有效提升课堂整体教学品质。《墨梅》古诗教学中,笔者立足三个教学目标,围绕“读”、“说”、“悟”三个方面设计具体评价,让评价贯穿课堂始终。初读古诗时出示朗读评价“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达到其中一个要求,获得一颗星,让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自由练读,读后指名学生进行展示,再结合评级标准给朗读评星。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我检测,开展互评、自评、师评,学习主动性、目的性、实效性更高。
在“借助方法,读懂诗意”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出示评价标准“能够运用方法,理解古诗,说出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设置三星层级,促动学生借助注释、联系插图、结合资料等方法主动读懂古诗,再对照评价标准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星级挑战,引导学生高标准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评”一体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展示平台,在自评、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发现不足,在丰富的评价导向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二)以评促学、导学
在《墨梅》学习中,“教”“学”“评”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完成三个学习任务的同时,借助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主动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形成能力。但是如何将评价内化,促动学生主动学习更多的古诗呢?在课外拓展学习环节,笔者是这样做的。
学习完《墨梅》,出示拓展学习古诗的要求: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学习语文主题丛书中的《梅花绝句》其一。
同时出示学习《墨梅》时的“读”“说”“悟”评价细则,学生分步骤开展自主学习,第一个环节从“读”入手,对照评价标准,检测朗读效果,在读好的基础上,进入“说”的环节,结合第二个评价标准,运用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说出诗意。最后再到“悟”的环节,学生结合资料,了解“梅花”的精神品格。任务、评价相结合,给学生搭建了一架自主学习的梯子,一步一步深入古诗,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落实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教学评一体化”的行与思
(一)实施过程的创新点
在古诗《墨梅》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实现了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的紧密结合,改变了传统的古诗教学只侧重学习结果评价的做法,提供了可操作的教学方式,教者可通过明确、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来指引学生学习,通过对照目标设计评价标准来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改变了传统古诗教学评价单一的现状。古诗“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注重让学生、同伴以及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采用口头评价、自我评价、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
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本案例在实施过程中还有改进的地方,一是“教”“学”“评”的融合还不够自然,学生进入古诗情境后,落实环节评价时往往需要学生从情境中走出来,对课堂的流畅性有一定的影响。二是其他科任老师还没有完全跟进这样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对于多元性的评价还不够熟练,虽然有兴趣参与评价,但有部分学生很难准确、及时做出反馈,需要在后续教学中持续推进。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能融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细则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更新教师教学理念,这样的课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实现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评价标准和教学活动设计,使评价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教学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持续改进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丽棉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 探索[J].学苑教育,2023(30):49-51.
[3] 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路径探究. 罗冬云.名师在线,2024(04)
[4]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路径研究. 翁秀萍.教育界,2024(27)
[5]李超 胡馨月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古诗词教学设计——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为例 2024 中国知网
责编:甄荣
一审:万璇
二审:甄荣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