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张觅:穿越时空的诗意之旅——评文化节目《大唐诗人传》

  湖南文联   2025-03-24 09:40:49

文|张觅

图片

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系列节目在央视播出,引起了广泛关注。《大唐诗人传》解读大唐顶级诗人的人生轨迹以及诗人们笔下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盛世华章,为《宗师列传》的第二季。作为一款旨在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化节目,《大唐诗人传》内容厚重扎实,形式新型多元,艺术魅力非凡,是值得反复观看的文化精品。
深度解读:诗人传记与经典诗歌
《大唐诗人传》共有八集,每集一个半小时左右,深入解读初唐四杰、孟浩然、王昌龄、李白、王维、杜甫、岑参、白居易、李贺、杜牧、李商隐等11位唐代大诗人。节目便仿佛一部具体而微的大唐诗人诗传图书,在为诗人作传的同时对他们的经典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并以他们笔下的诗歌为他们生命的不同阶段作注,让观众在理解这些诗歌的同时也能了解到诗人完整的一生,从而更加懂得了那些浸满诗意的大唐诗魂。
图片
节目用故事化的形式呈现诗人生平,讲好了一个又一个诗人的生命故事。开篇“初唐四杰”便很惊艳。大唐初期,“宫体诗”因绮错婉媚、细腻缠绵的风格,占据着文坛主流。而被誉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横空出世,主张“骨气”“刚健”,开辟了唐代诗歌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正如王勃所言:“高情壮思,有抑扬天地之心;雄笔奇才,有鼓怒风云之气”。而他们四人又彼此相识,是惺惺相惜的好友。在四杰凋零其三,只余杨炯一人之后,杨炯奋笔疾书,为王勃集作序,同时为四杰发声。节目对此作了艺术化的呈现:已经逝去的三人来到孤独的杨炯身边,与他一同登楼望空高声呐喊。“孟浩然”篇则节奏舒缓,以孟浩然《赠韩襄客》诗意为内核,演绎了一段知己之恋,其中穿插着孟浩然的经典诗歌,让这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孟夫子仿佛跃然于眼前。“李白”篇中则突出表达了李白的报国之志,李白一生都在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东奔西走、四处干谒,即使是年老之时,李白仍然一心念着国家,不顾自己体衰,坚持要去参加李光弼的平乱军队,因体衰病倒才无奈返回。“白居易”篇中,当白居易年老之时,他笔下曾经写过的卖炭翁、琵琶女以及唐明皇与杨玉环忽然在他面前闪现,与他一一见礼。这个处理意味深长。诗人写下即永恒,让笔下的人物永远地活在了诗篇之中。
图片
节目每一篇并非单独成篇,而是彼此有着紧密联系,彰显着诗人之间的文化网络与文化传承,对他们的朋友圈进行了深入诠释,情感表达细腻而生动。“孟浩然”篇中便出现了李白,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为孟浩然而写,亦借鉴了孟浩然“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句中诗意,是对孟浩然的致敬。“王维”篇中也出现了张九龄,张九龄对王维有着提携之恩,王维终生念着这份恩情,在张九龄遭贬众人纷纷远离时,王维毫无避讳地写诗给他。而张九龄爱才惜才,亦视王维为知己:“杜甫”篇中杜甫与郑虔为忘年之交,郑虔比杜甫大了二十一岁,两人却推心置腹,相交甚契。“白居易”篇中白居易和元稹的友情更是千古佳话。元稹死后,白居易写下了“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的深情之句。节目对这些都有着精彩呈现,让人感受到唐代诗人彼此之间的惺惺相惜与温暖情谊。
形式创新:实景演绎与AI赋能
节目采取了实景演绎与电影化拍摄的手法,每一集都以情景剧的形式请到专业演员来演绎诗人的人生,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传奇故事亦由不同演员出演。演员跟诗人的气质适配度较高。比较惊喜的是叶祖新饰演的杨炯、高伟光饰演的李白、韩栋饰演的杜甫,严宽饰演的杜牧,等等。
图片
“李白”篇中,李白遇贺知章吟诵自己所作的《蜀道难》,在吟诗的同时,李白衣袂飘飘,行至山巅,穿越云海,御剑而行,而贺知章仰头而看,目瞪口呆。节目以这种极度浪漫的手法表达了李白诗歌的飘逸洒脱,及其给贺知章的震撼,以至于贺知章当即送了李白“谪仙人”的雅号。而“杜甫”篇中,杜甫暮年在潭州遇到李龟年,两个苍颜老头,一个卖药,一个卖花,青春相识,白发聚首,相视而笑,辛酸无言。在落花纷飞的暮春美景之中,杜甫吟出了《江南逢李龟年》这一千古名作:“又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节目形式中还创新性地加入“AI赋能文旅探索”模式。为了保证内容的精准,节目特地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南开大学张静教授、中南大学杨雨教授、作家潘向黎等著名文史学者作为嘉宾,主持人撒贝宁每集与两位文史专家组成探访团,以“穿越”的形式回到大唐,身着唐代服饰,与处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大诗人论诗谈心,观众自然而然地代入主持人视角,只觉与他们仿佛神交多年的好友,颇觉亲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的飘逸自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的沉郁顿挫,“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是王维的空灵隽永,“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孟浩然的清旷冲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岑参的雄奇瑰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王昌龄的雄厚浑成……
图片
因“穿越”而产生的这种在场的体验感,使得诗人们都不再只是纸面上的文化符号,而是鲜活生动、丰富立体的个体,他们仿佛是还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有血有肉的人,其悲悯而灵动的诗魂,是可以让我们近距离触摸的。
视听盛宴:沉浸体验与高度还原
节目服装与场景也极为用心,都能让人瞬间梦回大唐,领略大唐的,给人一种沉浸式观影的体验。无论是杜牧笔下的扬州,还是李白笔下的成都,以及岑参笔下的塞外,还原度都很高。诗人笔下之景,如此鲜活地出现在观众眼前。
为了探访团成员“穿越”的自然,节目也在典籍所记载的史实上做了适当处理,让观众继续进行沉浸式体验不出戏。而在“穿越”的过程中,节目在还原度极高的历史场景现场也巧妙地进行了文化知识的科普。比如“王昌龄”篇便介绍了晚唐时十分流行的诗学著作《琉璃堂墨客图》,今已失传,残本中将陈子昂称为“诗仙”,将李白称为“诗宰相”,将王昌龄称为“诗天子”。这也就是王昌龄“诗家天子”称号的由来。文史专家还时常在节目之中对诗人其人其诗进行专业点评,如“杜甫”篇中,谷曙光教授认为,杜甫便是诗中的司马迁。杨雨教授则指出:“杜甫的诗史是完全可以与官方的正史形成互补的。官方的正史写大人物、大英雄、大事件,而杜甫的镜头是对准每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普通人。”并评论杜甫的《登高》与《旅夜书怀》说,《登高》提出了一个问题,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是这世间的过客,正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而人生的生命价值何在?《旅夜书怀》给出了一个相对明晰的答案:“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你把你的生命价值放大,到与天地和宇宙同宽,你可能就能够珍惜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价值,这就是杜甫的诗给予我们的人文情怀。”
图片
而在节目最后,主持人又将诗人带回现代,让“穿越”后的诗人观自己笔下的大好河山在千年之后的翻天覆地之变,而他们的诗歌超越时空,一直传唱。例如“李白”篇中,撒贝宁带着李白回到了他生活了十年的安陆白兆山,这里的人们给李白在群山之间立了一座巍峨高大的雕像,永远记挂着他。镜头一转,探访团和李白来到了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李白曾经在诗中想象对宇宙的探索:“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鸾。下视宇宙间,四溟皆波澜。”而如今高速发展的科技,真的实现了李白“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梦想。令人忍不住遐想,若唐代那些顶尖的诗人真能穿越到现代,看到后人对自己的深切缅怀,看到千年之后的美丽中国,又将诗情蓬勃地挥洒出怎样的诗篇呢?
盛世大唐,群星璀璨,留给我们的,是可以无限解读的文化宝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期待有更多匠心独具的文化创意节目来对此进行诠释、普及以及传播。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