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24 14:50:05
文|汤建军
建和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领导和朋友。我们相识于党建理论研讨的一些活动,他是一位实践经验丰富,思维敏捷,干工作有激情、有担当的领导干部。后来接触久了,才知道他还是个“文青”,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写了不少散文和近体诗词,临近退休出版了他的首部诗词集《星夜遥寄》。卸任领导职务和退休以后,他被推举为省诗词协会会长,创作激情更是一发不可收。经常在湖南日报和一些新媒体,以及他本人的朋友圈,看到他的诗作。每每读了之后,我有一种清风扑面,如饮甘泉,如见故人的感觉,被诗中美好的意境、丰富的思想以及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而感动。尽管我不写诗,也不太懂诗,但也萌生了写诗评的冲动。我想通过赏析建和先生的诗作,向大家说明,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得到弘扬光大,不能说唐宋以后无好诗,我们现在还有一大批像建和先生这样辛勤耕耘在诗坛上的优秀诗人,他们的作品将来也许会在中华文化璀璨星空上发光。
山水之韵:自然与心灵的对话
建和先生是从洞庭湖边走出来的穷孩子。早年清贫的生活虽然使他饿了不少肚子,但给了他与大自然亲密切接触的机会,赋予了他大自然的灵性。参加工作后,又有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体验,更是使他有机会走遍湖南的山山水水。所以他的吟笔,一到乡村就自然生动起来。
读建和先生的山水诗词,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他写洞庭湖,“潋滟洞庭水,尽是我乡愁。常思万顷琼界,浸月下莲舟。螺翠银盘轻点,野鹭荷风扑面,鱼跃蹦船头。”写郴州仰天湖大草原,“绿毯平铺峻岭巅,一池碧水抱云眠。风吹草皱起微浪,日落苍山一点胭”。写农村早春的景象,“三月江南景气新,韶阳一出起轻尘。弥田粉彩菜花垄,秀水柔荑杨柳滨。少小牵鸢追乳燕,翁婆撒种赶头春。惊禽不识外来客,一路扑腾报主人。”写农村孩子无拘无束的生活,“林深天小,鹅步坡边草。斗水顽童齐叫好,急煞塘边翁媪。野荷红遍村东,山桔点点灯笼。稚犬怯追来客,吠声窜出嵩蓬。”像这样栩栩如生,清丽脱俗的画面,在建和先生的山水田园诗词中比比皆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评价,用在建和同志的山水诗词上,也是非常贴切的。
山水田园历来是传统诗词的重要的吟咏题材。从陶渊明、谢灵运、王维这些田园山水诗的鼻祖和代表作家的作品中,我们虽然可以感受到山水田园的秀美、纯朴、静逸,但也感受到了一种消极避世和封建士大夫纵情山水、贪图享受的思想。要说建和先生山水田园诗词与前人的区别,就在于他的诗词一改陶渊明、王维诗中的消极隐逸之风,充满对家乡、对乡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眷念、热爱,对新时代乡村之变、生态之变、生活之变的密切关注和热情讴歌,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他的山水田园诗词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比如他写攸县酒埠江,“静处深山织碧纱,餐云淌石聚天华。涓流广纳容千象,不绝清波惠万家”,用拟人的方法赋予酒埠江水库高尚的品格,鼓励人们要静修其身,博采众长,多做利民之事。他写湘江,“一帘飞瀑下云天,破石冲关万壑烟。广积尘涓奔大海,厚培沃土育英贤。萍洲千古殉情泪,长岛百年追梦船。着层风流还不息,漫江帆影碧空悬。”看似句句都在写景,但实际上对湖湘文化、对近现代湖南人为中华民族自强自立所作出的贡献的热情讴歌。他写农家风貌,“前山竹海后山花,林下土鸡塘里虾。村叟柴门迎访客,喜言娶媳砌新家”。简短28个字,言浅意深,背后是说不尽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他写湘西《恰比河》,“历尽艰辛破石峦,苗家忧乐淌河滩。长流不息奔江海,一出乡关天地宽。”借恰比河之景,写湘西之人、湘西之变和对湘西美好明天的期许。
人文之思: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抒怀古幽情,也是近体诗的重要题材。咏史诗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植的《怨歌行》被认为是中国歌史上第一首比较成熟的咏史诗。唐代是咏史诗的繁荣期,尤其是晚唐,咏史诗成为诗人表达政治见解和抒发个人情感的重要形式。
建和先生注重读书学习,有比较深厚的学养。咏史成为他诗词创作的重要内容。他的诗词,有吟咏封建帝王将相的,比如《楚汉群英谱八首》《缅曾文正公》《再谒柳庄有感》等;有吟咏古代诗人的,如《谒柳子两首》《汨罗江怀屈子》《谒杜甫江阁感怀》《临采石矶拜太白楼》《惠州西湖访东坡遗踪》等;有吟咏开国将帅的,他写过彭德怀、贺龙、粟裕、陈赓、肖劲光、许光达等众多湘籍开国元帅和将军;有吟咏重要历史遗址、名胜和重大事件的,比如《影珠山凭吊抗日遗址》《岳麓书院》《颐和园》《天心阁怀古》《七七事变感咏》《瞻仰庐山会址》等等。
这些历史人物、名胜遗址、重大历史事件,大都已经被人吟咏过,有的吟咏作品用船装车拖来形容也不为过。但建和先生在吟咏时却能另辟蹊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对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多少作品赞美有加,而建和先生却能以批判的精神,用历史的眼光解剖曾国藩。“一生功过两难分,富厚堂前忆此人。道德文章堪作范,权谋行止可封神。可怜平寇空劳力,更叹忠君枉置身。倘若清廷少残喘,或许中华早开新”。这番评价定位,可以说客观全面,自成一家之言。写左宗棠,也不是像一些作品简单写他的丰功伟绩,而是写他成功背后的故事。“若无伯乐逢斯世,杨柳何能称左公”。科场失意的左宗棠,如果得不到陶澍、胡林翼、林则渠、潘祖荫等众多达官显赫的推荐,他哪有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机会。用这样的角度来吟咏左宗棠,不仅别开生面,而且写出了现实针对性,当今社会用人唯文凭论依然大行其道,不也呼唤着伯乐不拘一格用人才么?
咏史诗的价值就在于与现实的切合度,对现实没有警示、没有借鉴,哪怕写得再真切、再工整,也算不上是成功的咏史诗。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强调咏史诗应“出己意,发议论”,应含蓄而深刻。己意、议论要深刻,关键在于揭示本质,借古鉴今。建和先生的咏史诗可以说是深悟个中真昧,他的咏史诗一般都与现实紧密结合,所发议论靶向明确,掷地有声。如《影珠山凭吊抗日遗址》后面的四句,“幸有剑碑昭日月,长存浩气惕人心。承平更应修兵甲,躬拜英雄泪满襟”,既是对抗战英烈的缅怀,也是对和平年代的警醒。在《谒平江县杜文贞公祠》的最后两句,“清词丽句虽堪贵,俚语民声抵万金。”不仅是对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诗风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当今文学创作滚烫诤言。
文学创作,一定要紧跟时代、紧贴百姓,反映人民心声,为民鼓呼。又如《惠州西湖访东坡遗踪》中的“平生功业三州事,常使后人襟抱开”两句,何尝不是对当今领导干部以及所有人的劝告呢?一个人一定要像东坡那样,经得住逆境的考验摔打,越挫越勇,不要动不动就灰心丧气,乃至跳楼自杀。《项羽》诗中的“如能纳谏知良将,今世难闻垓下歌。”《谒杜甫江阁感怀》中的“三湘有幸埋诗骨,工部遗风昭后来。”《游黄溪怀河东先生》中的“河东何必伤流谪,几个公侯敢比肩。”《访广富林遗址公园》中的“可怜街巷空佳色,尽付莺枝作好声。一掷千金何所惜,只为博得眼球惊”。《瞻仰庐山会址》中的“莫道圣贤无过错,能容直谏远横忧。”等等,这些句子都是针对现实,发人思考,给人启迪。
家国之情:时代与责任的担当
《论语》提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强调诗歌的多重功能。其中“可以群”就是指的诗歌可以凝聚人心,表达家国情怀。“可以怨”则是指诗歌要针砭时弊,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建和先生长期从事领导工作,对时事、对基层、对百姓尤为关注。这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曾经在《山村欣情》中写道,“山村每到有新篇,走出公门百草鲜。绿色清风驱暮气,乡亲笑脸养心泉。”他的诗词,情感尤其真挚,家国情怀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忧乐之情在建和先生诗词作品中随处可见。一方面他为国家社会的进步,为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改善而欢呼。一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百姓生活的困难而焦虑。比如《蝶恋花·山村冬景》《虞美人·补天》《乡村访贤》《忧湘江》《走村见闻三首》《十八洞村纪实八首》《三月喜闻阳泉河村脱贫三首》《庚子新正抗疫即事八首》等作品中,集中描写了农村的进步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改善,同时也为当前农村土地抛荒、自然灾害而忧虑。
“女亮歌喉男秀鼓。东寨迎亲,西寨开新铺。盛世山村承露雨,冬来亦有春风度。”“满坡茶果绽花香,棚里新苗破土床。问道乡亲收入事,腆云能比上年强”“山上桃红菜垄花,塘前屋舍柳丝斜。燕归迷路低空舞,犬吠抬头告徏家。”“美人窝里美人嬉,日暮村坪云彩追。锣鼓喧天红袖舞,婆娑桂影月来窥。”这些诗句,洋溢着对农村巨变、百姓生活改善的无比喜悦之情,对党的惠农政策衷心点赞。“通衢阻隔家山远,门院深关街巷空”“江南应是插秧季,田野空芜令我愁”“长河无渡楫,小巷有援舟”,这些诗句又在为农村土地抛荒、疫情洪涝自然灾害而深感着急不安。这种忧乐之情,在乙巳蛇年《正月乡村叙事》组诗中得到集中体现。“汽车排起长龙阵,父老自当红绿灯”“春联门上抒民意,烟火空中状景新”,这是赞农村之变、农民生活之好。作者并没有被农村的进步而遮住眼睛,“汽车鸣笛绝尘去,后有垂髫追断魂”,笔调一转,又揭示出农村留守儿童这个沉重问题,读罢令人泪目。
诗贵有真性情。建和先生的诗爱憎分明、激浊扬清、旗帜鲜明,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正直坦荡和担当,这也是家国情怀的重要表现。在他的诗中,赞美普通劳动者,歌颂平民英雄,也体恤他们的艰辛和不易。《快递小哥》写道,“来回串街巷,送货不嫌偏。方便城乡客,融通天下缘。奔忙无日夜,服务尽低颜。只望风评好,东家不扣钱。”最后一句写尽快递小哥的卑微和无奈,同情关爱之情跃然纸上。《参观雷锋纪念馆有感》中的“惊天动地虽尤贵,默默燃烧亦是诗”,《记好支书龙四清》中的“亏心家里事,暖了众乡亲”,是对平民英雄的深情礼赞。
建和先生还写了不少的咏物诗,这些咏物诗极见胸怀格局,或褒或贬,彰显思想锋芒。如《咏梅》“梅开一色孤,冰冻行云止。为唤百花来,何愁形影只”,《题红枫》“长在林丛里,高低无所争。寻常难看见,寒到露峥嵘”,这是对不畏艰难、不图名利、无私奉献宝贵品质和人格的赞歌。《咏蝉》“耻做泥中物,趋炎欲驾空。低飞攀大树,浅唱蹑高风。饮露清名远,披俏宠态隆。霜寒何太逼,遁影去匆匆”,《咏柳》“少尔难成景,声名天下闻。春来枝早秀,寒至叶争分。空有擎天盖,却无承重筋。娉婷诚可爱,只配作风裙”,这是对当今社会那些投机钻营、只作秀、不担当的官员辛辣讽刺。没有正义感,没有担当精神的,是写不出这样正能量满满的诗句的。
南海风云、台岛巨浪、乌俄战事等重大国际国内事件,在建和先生诗词中也多有体现,说明他不管身在何处,都初心不改,始终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西江月•写在新中国七十华诞》《十六字令四首》《三沙抒怀》《作别三沙口占》《欣闻中国六代机试飞》《说龙》《月望》等都是此类题材作品。“自古三沙吾祖海,岂容魑魅窃尧天”“托鸥传我意,遥寄守疆人”“百年变局谁扛鼎,终靠拳头互比拼”“身上若无中国印,世人兴许就当虫”“但愿无争战,慈光四海平”,这些诗句饱含爱国之情、民族大义、“四个自信”和对四海承平的渴望,也具有强烈忧患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读来催人奋进。
艺术之美:音韵与意境的统一
近体诗很难写。闻一多先生讲,写格律诗是“带着脚镣跳舞”“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毛泽东指出,传统诗词一万年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
有时我偶尔也与建和先生探讨写诗的问题。当我问起他为什么花那么大的力气推动近体诗创作并以身示范?他回答我,也许是一种情怀吧,退休了其他事不能做,能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点事情,也不负人生的“下半场”。建和先生把人生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是职场打拼,下半场休息健康。在他看来,学习、写诗是不可或缺的健康方式。
诗格即人格。建和先生胸襟比较开阔,要说他的诗作最大的特色,就是立意高。传统诗词题材无非田园山水、家国情怀几个方面,前人之作备矣,要想言人所未言,是非常困难的。建和先生讲,他每写一首诗时,都要百度一下别人写同类题材是怎么写的,这一方面为了避免雷同,一方面是为了超越。比如前人写咏蝉的诗很多,尤以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最负盛名,其内涵多为高标傲世、清苦自适之象征。而建和先生的咏蝉诗,从传统的窠臼里跳出来,把蝉写成了善于包装作秀的投机分子,写成了一首讽刺诗,很得时令,不得不为他的苦心孤诣拍案叫绝。前面列举到的《咏柳》《缅曾文正公》等诗作也都是立意高新的典范之作。
建和先生恢复高考第一届大学中文系学生,科班出身,尽管写诗起步晚,但功底在,他对传统诗词的赋比兴手法,平仄格律,起承转合,意象境界,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少有佶屈聱牙、拼字凑韵、层次不清,多数是言浅意深、意象生动、典雅凝练之作。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细节描述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如《罗溪瀑布》中“一条长练飘云汉,裂石崩崖去不还”句,以“长练”喻瀑布,生动形象,气势磅礴。再如《湘江里》中“醉里不知身是客,频言此处是吾家”句,一个“醉”后乱言的细节,将对湘江里的欣赏喜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意境营造上,建和先生善于通过景物的描写,传达出深沉的情感和哲思。如《含鄱口远眺》中“千古英雄归落寞,洪涛不改向东流”句,既是对历史英雄的感怀,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揭示。再如《观西洞庭湖湿地》中“人生难得独孤处,闲卧苇丛听鸟音”句,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颂,也是对人生境界的深刻体悟。建和先生的诗词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多维视角,其作品既承载着传统文人的审美意趣,又扎根于当代生活的土壤,擅长于练字练句,往往是佳句金句频出。如前面列举到的《说龙》里“身上若无中国印,世人兴许就当虫”巧妙地将古典诗韵与现代意识熔铸一炉。在自然意象的建构中,《山行》以“层林也学丫丫样,遍插红花迎路人”的拟人化笔法,赋予山林童真般的灵性;《阳春三月赏花事》中“蜂蝶恐分香色去,时时扑向路人腮”,则通过动态捕捉将春日生机转化为视觉通感,展现诗人对细微之美的敏锐把握。其家国情怀不仅体现于宏大叙事,《金洞漂流》中“历经跌宕游,似解人生扣”将山水游历升华为生命哲思,《在飞机上》借“人如蝼蚁走棋盘”的俯瞰视角,暗喻个体命运与时代格局的辩证关系。他写常德诗墙,“十里诗墙韵,千年文脉悠。蜚声中外远,胜过百重楼”,最后一句格局大开,不仅言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触及官员政绩观这个深刻命题。写桃花源不是再写它的封闭离世,而是“秦人无觅处,或许已归流”,非常含蓄地道出了时代变迁、人民生活的美好。
建和先生以前是一个行政官员,退休以后转型为一个诗人、文化人。每个从政的人,不管处于哪个职务层级,或多或少都会有点遗憾。但作为一个诗人、文化人,自由驰骋的空间舞台会更大。现在他正处于创作的青春期,希望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作为他的朋友,我们翘首以待。
责编:蔡矜宜
一审:蔡矜宜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