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如:艺术在指尖流转 唯见热爱走向更热爱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24 23:26:44

通讯员 汪莉旻

3月22日,正值周六,春日里,长沙万家丽广场人流如织,处在繁华闹市间的刘欣如工作室却格外静谧,11岁的王若歆、8岁的杨珺雅在画着工笔画,刘欣如一旁细心指导,眼神里流露出满意与期望,几年前,王若歆、杨珺雅就师从刘欣如,学习工笔、水彩画,如今已深得师传,渐露锋芒。

看到自己悉心指导的孩子画得有模有样,这让刘欣如欣喜感叹道:“艺术生命在延长。”

温婉、纤巧的刘欣如,有两个响亮的称谓,一个是湘绣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另一个是中国重彩画的传承人。从湘绣走向重彩,她的艺术人生,虽在指尖流转,但从未放弃过热爱。

刺绣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我1969年出生于长沙县北山镇西湖村”。长沙县——湘绣的“摇篮”,北山湘绣是其代表,那里的女孩,可以说刚学会拿起筷子的小手,就会拿起绣花针,“母亲言传身教,让从小就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心灵手巧的刘欣如爱上了湘绣,小小绣花针,在她的手里,成为了热爱生活、观察人间的表达方式,每每绣出一件精美的绣品,她都骄傲无比。

“没想到,刺绣改变了我的人生。”上世纪70年代末,湖南省湘绣研究所迎来良好的发展势头,需要大量的绣工,年仅17岁的刘欣如被招入。

“有了城里的户口,还端上了铁饭碗。”省湘绣研究所当时是湘绣最高的艺术殿堂,刘欣如感恩这样的机遇。

作为一名普通的绣工,刘欣如每天与老师傅在一起,虚心请教,刺绣技艺日益精湛。

至今,刘欣如的工作室里,还展陈着当年的刺绣精品,一副《千手观音图》是她耗时3年完成。

拿针的手初试拿起画笔

没有电脑制图的年代,一副湘绣成品的诞生,得先从画稿开始。当时,湘绣研究所里有专门的设计院,里面有老一辈杰出工笔画设计师。

“除了刺绣,我满脑子想的怎么学画画。”被人笑话“不安分”的刘欣如毅然拿起画笔,没有任何美术功底,但热爱可以抵挡一切,她坚信,只有逆流而上,才能到达人生的上游。

初夏的一个晚上,刘欣如在设计院里一边仔细琢磨前辈的作品,一边创作。当时设计院的领导顺道经过,被潜心画画的刘欣如打动。

不久后,刘欣如调入设计院,成为一名正式的设计师。

传统工笔画和刺绣表达人物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要传神表达出眼神、神态、光感等,需要深厚的功力,刘欣如带着一份执念,朝着工笔画最难的地方下足功夫。

(刘欣如的工笔画作品)

参与完成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巨幅湘绣任务

2002年9月,省湘绣研究所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当年,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即将重新装修,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厅内陈列大气魄、大制作、高水准的湘绣,同时也是向2004年国庆55周年献礼。其中一幅最大尺寸的绣作,要依据画家侯一民的油画《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进行再创作。”

上稿由谁执笔?刘欣如获得了全面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与宋定国大师以及设计院的同事一起,将这宽8.2米、高3.5米巨幅油画制作成工笔画,而后进行刺绣。

在巨幅绸布上创作工笔画困难重重,57个人物,可谓场面宏大,又要将人物结构刻画得细腻丰富,这是湘绣史上最大尺幅人物绣像的挑战

“为了赶时间进度,画稿与刺绣同步进行,那时绣工三班倒,24小时不停,我们设计院也一样夜以继日,56个少数民族同胞衣着不同,面部表情也各一,为了将他们一一从画稿接近1:1比例‘拓印’到绸布上,我们成天认真研究人物临摹,反复细致推敲用颜色。”最终在全体人员的辛劳奋战下,这一巨幅湘绣出色顺利完成。

(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湘绣《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

2004年9月,湘绣《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启运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自2004年国庆节起,它便成了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的重要装饰品,至今仍旧挂在大厅正中央,成为了湘绣乃至中国刺绣最具代表之作。

提起这次参与,刘欣如至今都流露出自豪。

在重彩工笔画中寻一方天地

2009年,为了追求更高的绘画技艺,刘欣如只身前往北京,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蒋采萍中国重彩画高级研修班。

一幅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让重彩画惊艳了世间,也成为了中国绘画不停探索的瑰宝。

新中国成立后,蒋采萍先生成为了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工笔重彩人物画家,被誉为新中国传承重彩第一人 ,她开创中国现代重彩画,一大批青年重彩画家出自她门下。

蒋采苹擅长少数民族女性形象描绘,被深深吸引的刘欣如仿佛又来到另一个绘画的世界,她倾倒于重彩深沉而热烈的表达。

(刘欣如重彩画作)

1年学成后回到长沙。重彩以矿物为颜料,那时长沙没有,每次刘欣如都从北京购买回,当时背着沉重的颜料往返北京长沙,刘欣如说:“着实吃了不少苦头。”

沿着老师蒋采苹的创作之路,刘欣如将画笔瞄准了湘西的大山,以湘西少数民族和乡村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创作。

“湘西那里的风土人情、古朴风味实在太美了,我想通过画将其表现出来,记录下来。”

刘欣如憧憬着去湘西写生采风,一看到老寨子里面少数民族的服饰、建筑,就立即投入创作的热情,她的画风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明亮而静谧,给人以瑰丽浑厚的感觉

说起今后的创作,刘欣如表示,继续朝着这条路走下去,行走在湘西那方美丽的山水之间,寻找沈从文笔下的“翠翠”的身影,表现出湘西最美的故事。

(以上为刘欣如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

人物档案:刘欣如

湘绣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为北京重彩画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直书画家协会会员。作品先后参加“湖南省首届花鸟画展”“庆国庆五十周年书画大赛”“第十届全国美术大展湖南省优秀作品展”“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大展湖南省优秀作品展”等。作品被外交部、北京画廊以及国内外书画爱好者收藏。

责编:沙兆华

一审:姚茜琼

二审:彭彭

三审:赵雨杉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