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25 09:00:33
文|谭毅挺
近些日子,西园北里,频频出现在长沙市“小巷打卡地”“宝藏小巷”的视频里,拨动了我这位八旬老人的心弦。
1958年我考上长沙三中(明德中学),学校的校门那时设在泰安里,中学的六年时光,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西园巷子。退休后,有时也到离家不远的西园巷子走走,巷子的那条长长的麻石板路依旧,每走在上面就不禁回想起中学时代的一些往事。
西园北里的纪念民族英雄左宗棠的文襄园(网络照片)
西园巷子,由西园北里、西园和泰安里三条街道组成。六十多年前,长沙市第三中学的正门设在三条街的交叉处的泰安里顶头,我大多数时间是经湘春路进西园北里上学,放学时又从这里回家。那时的西园北里,走进去看到的一排简陋的砖房和木板房,中间有几个院落,也显得很陈旧。
现在走进西园巷子,巷子口有座上纪念民族英雄左宗棠的文襄园,那时还没有,原来那里好像是座白粉墙的破旧房屋。现在的文襄园中左边有个小侧门,直通长沙市第二人民文化宫,进门见到一座怪石嶙峋的假山,这是清光绪年建的左宗棠祠堂的一个景点。
上小学六级的我(右一)和两个读幼儿园的弟弟们在左公祠的假山上。
祠堂在“文夕大火”被烧毁,仅留下了这座石山。小时候,家住省石油公司的我常和弟弟们到这座假山来玩。
我有时上学和放学,也会走北正街路上的西园,北正街上有书店、文具店,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这个巷子入口的左边是工人文化宫的宽银幕电影院,右边有几座紧挨着的精致小院落,好像多为白色粉墙。 我的一位同学家就在一个小院子里,我只去过他家一次,是个种了几棵小树的小庭院,院内有栋两层白粉墙青瓦的小楼,客厅还是书房挂了幅田汉写的条幅。
这几座院子里走出来人们的衣着,与那些衣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居民们比较,显得体面多了。
在我读高三的冬季,在巷子口上总会遇到一对年轻漂亮的夫妻出来上班,高个子男子常穿一件黑色短尼子大衣,女子则是深蓝色的对襟绸面棉衣,他俩的穿着真是好时髦,放在现代也不落伍。
有次下大雨,那位女青年一个人走出来,撑着一把铜油纸伞。大风吹动着她齐耳的短发,几朵雨滴绽到她白晰的脸上,她用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揩掉。多年后读戴望舒的《雨巷》,眼前立即浮现了西园巷子里的这位“撑着纸油伞”的“丁香一样的”女青年。
西园的顶头与西园北里和泰安里两巷相遇,三巷形成个“人”字型。西园和西园北里交汇处有个白灰色的小院落,门总是敞开的,站在外面可看到院内麻石天井,和天井后面的一座灰暗的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
明德学堂校董龙璋西园寓所老照片,华兴会成立旧址(网上照片)。
我刚刚跨进长沙市三中校门的时候,院子里经常有位约二十五六岁的女疯子在巷子边上走动,她的瓜子脸苍白,细长的眉毛下却有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一位高中同学,警告我们这些初一新生:“咯个女疯子是谈爱疯的,不要撩,她疯起来有蛮吓人。”他这么一吓,我们见她就躲得远远的。可躲了一段时间没见她疯过,她每天只是静静地走过来走过去。
然而,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女疯子住的院落,尽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遗迹!2002年8月底的一天,我翻到一本湖南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的画册,翻了几页就看到那位女疯子住过的院落的照片,照片的说明为“1904年2月15日,黄兴、宋教仁借除夕聚宴之机,在(明德)校董龙璋先生西园寓所正式举行了华兴会成立大会”。真没有想到,这个院落竟然是华兴会成立的旧址!
我立即放下书,顶着大太阳骑单车到了西园巷子,可没有想到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地,竟然已被拆了,旧址上盖了栋宿舍楼,宿舍楼看来也盖了好多年了,只能怅然地站在旧址前,默默凭吊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黄兴、宋教仁。
我不禁发感慨,在皇权意识禁锢人们思想的年代,黄兴、宋教仁这批仁人志士要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在很多人的眼睛里他们就是“疯子”、“傻子”,他们却坚守信念,屡败屡战,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为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而奋斗终生。后来我写了一篇散文“疯子、傻子、西园巷子”,发表在2002年9月2日的《三湘都市报》上,表达了对民主革命先驱的敬意!
而今的西园巷子,麻石板路依旧,但巷子里面与六十多年前大不一样了。那些破旧的木板房、简陋的小砖房已化成一副巨大的黑白照片,被刷在左公文襄园边的一面大墙上。
西园北里的路口(网上照片)
帅孟奇旧居、孙中山的保镖杜心武大侠的故居,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唱片店、古着店、小茶馆、小酒吧、甜品店、咖啡馆,成了年轻人相聚的热闹场所……
“民国风情与现代生活的交汇点”的西园巷子,不仅留下了我对青少年往事的回忆,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湖湘近代历史和现代人文生活的底蕴。西园巷子的这条长长的麻石路,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幅描绘“历史的烟云与现代的碰撞”的绚丽的画卷!
责编:蔡矜宜
一审:蔡矜宜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