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帆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2025-03-25 11:02:26
▲2023年10月19日,盲人火炬手蔡琼卉(左)在智能导盲犬的引导下参加第四届杭州亚残运会的火炬传递。这是智能导盲犬首次在大型赛事火炬传递中亮相,它以视觉识别能力引导盲人行走。(图 视觉中国)
深圳坂田的菜鸟驿站,盲人博主小雨的镜头正对准三件快递。当站长反复确认,“这都是你买的?”这个25岁女孩已打开手机里的“万能识别”功能。摄像头在语音导航下捕捉包装盒的每个棱角,OCR技术将印刷体转化为声波:“人体工学设计”“蓝牙5.3协议”“手机直连”——这是她等待半个月的降噪耳机。现在小雨已经不需要依靠他人帮忙,能独立完成网购的每一个环节。
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功能,是将印刷体或手写体的文本,依靠手机内置App的转码功能,将文字诵读出声——在盲人生活中,这一识别功能的日常利用率最高。
“10年前,网购对我们来说就像开盲盒。”身为盲人的无障碍交互师吴力权感慨道。这位参与过微信读屏功能设计的工程师清楚地记得,2015年某电商平台首次引入OCR识别时,错误率高达37%。如今,腾讯优图的“无障碍OCR”日均调用量突破200万次,阿里“读光”平台对药品说明书识别准确率达99.6%。技术的跃进让视障者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探索”。“促进盲人群体融入信息化时代,消弭和健全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提高他们获取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和主动性至关重要。”中国盲协副主席何川在谈及盲人视觉缺失问题时这样说。
当日常生活的细节被科技重新解构,智能手机正化作随身导盲员 ,语音导航精准播报天气与消息,AI识别解析药品说明书,智能家居通过声控将灯光与家电编织成安全网。曾经需要依赖他人解读的琐碎日常,在语音交互与触感反馈中变得游刃有余。当出行的疆域被科技重新丈量,智能盲杖搭载的超声波传感器如同第六感延伸,毫米波雷达在拥挤站台构筑安全结界,导航App通过震动频率指引方向转折,远方风景以多维感知的形式涌入生命。
当职业理想被科技重新赋能,OCR文字识别将纸质文件转化为可编辑文档,电子助视器让屏幕字符自由缩放,曾经横亘在职业道路上的视觉壁垒,正被技术创新逐块瓦解。从生活到远方,从生存到创造,智能成为解码世界的新钥匙,科技正重写“看见”的定义。
孤独的“解药藏在810万双眼睛里
凌晨3点,盲人歌手王春焱对着手机镜头举起体温计。体温计上的数字很小,年近六旬的妈妈看不清,王春焱只好选择向志愿者求助。Be My Eyes的另一端,一位志愿者正在指导她调整角度:“往吊灯方向再抬15度。”这个诞生于哥本哈根的共享助盲平台,在中国有了更多的用户——300万志愿者创造了单日7.2万次视觉援助的纪录,而每个求助平均等待时间仅11秒。
2012年,丹麦工程师汉斯·约根·维伯格用代码搭建起这座“光明之桥”,破解了视障群体“即时求助”的难题。如今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志愿者在Be My Eyes汇聚,构筑起“全球最大数字助盲共同体”。
在Be My Eyes实时跳动的数字天平上,72万视障者与810万志愿者的比例见证着善意的密度。先天性青光眼患者李春隆在机场发出求助时,因为手机始终无法拍到卫生间的位置,屏幕那端的志愿者女孩一筹莫展之际灵机一动,对着偶然入镜的旅客喊道:“您好!这位先生需要去洗手间!”顿时,善意有了线上线下的联手互动。
口罩正反面的区分、行李箱滚轮密码的辨认、腊肉包装口味的确认、衣服纽扣样式的识别、洗衣机按键的操作……生活褶皱里的每个细节,都在远程支持中被温柔熨平。当志愿者帮盲人母亲检查孩子写在田字格里的“下”字时,笔画的弧度丈量着爱的精度;当开水意外倾洒,那句“我的狗狗有没有烫到”的追问,让科技有了心跳的温度。
广东奶茶店员武秋怡不会想到,帮视障者确认火腿肠保质期的寻常举动,竟在社交媒体上收获150万次点赞。评论区有志愿者细述帮低视力阿姨挑选碎花裙,“屏幕里阿姨的笑容比春花更明媚”;苏州视障教师用Be My Eyes辨认学生送的教师节贺卡时,志愿者将文字祝福逐字翻译;哈尔滨的视障情侣通过平台挑选婚戒,意大利珠宝设计师远程讲解戒托纹样……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孤独的“解药”,藏在810万双眼睛的星光里。当善意成为可编码的讯号,每部手机都化作暗夜里的萤火虫,用微光串起跨越山海的温暖。
智能多足导盲犬踏出的新“视”界
2025年2月的上海街头,视障者陈明(化名)第一次松开了紧握盲杖的手。他扶着一台六足导盲机器人“小交”的牵引杆,跟随它穿过人行道、绕过路桩,最终停在咖啡馆门前。“它像一位沉默的向导,每一步都踩得比我更稳。”陈明说。这台由上海交通大学高峰教授团队研发的六足机器人,正以昆虫仿生学的智慧,重新定义视障群体的出行自由。
“六足结构的三点支撑原理,让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中始终稳定。”高峰教授在实验室里演示着“小交”的步态。每条机械腿搭载的深度相机与激光雷达,构建出厘米级精度的环境地图;盲杖末端的力传感器能感知使用者推拉的力度,实时调整行进速度;语音指令识别率超90%,1秒内响应——“我们要让科技像呼吸一样自然。”这位曾带队打造冬奥冰壶机器人的科学家,将最硬核的技术投向了最柔软的社会需求。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仅5%的视障者能使用导盲犬,而在中国,平均每4万人才匹配一只。多足导盲机器人成为除了等待之外的新选择。
在2024年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上,“小交”的亮相曾引发轰动。它带着视障者穿越模拟街道,识别红绿灯、绕开突然出现的行人,甚至主动停下等待外卖骑手通过。一位体验者感慨:“以前导盲犬是我的眼睛,现在机器人成了我的导航员加保镖。”高峰团队透露,这款机器人经上海多个商圈的真实场景测试,已经计划量产投放。
科技助盲的叙事远不止于替代。当“小交”的六足踏过盲道缝隙时,它同步将周围商铺信息转化为语音提示;当它带领用户登上地铁楼梯,后台系统已与交通枢纽数据互联,规划最优换乘路线。导盲机器人将融入城市数字孪生网络,成为视障者探索世界的“感知外延”。而更宏大的蓝图正在展开——团队研发的六足机器人将随嫦娥七号登月,在月球南极阴影区跳跃勘测,这场“足下革命”将从地球延展至深空。
正如陈明在咖啡馆里轻触“小交”外壳时所言:“它不会像生物犬那样需要休息,但会永远记得我来这里的路。”技术的温度,正在于赋予人选择的尊严——无论是脚踏实地,或是仰望星空。
▲伴随着AI眼镜的发展,其产品逐渐有能力帮助盲人群体用新的方式感知世界。这些眼镜包含摄像头和耳机,摄像头贴附在眼镜架或者手杖上,眼镜内搭载多模态大模型系统,能够识别物品和文字,用户能通过无线耳机与其进行语音互动。(图 视觉中国)
AI时代的广阔天地
随着人工智能大步迈进,AI成为流行的科技名词,它甚至可以扮演学者、医生或者知心姐姐的角色。“与高级的AI聊天,大家都感觉是特别神奇的事情,一下超出了‘调戏’小爱同学、天猫精灵以及各类手机里语音助手的维度。很多时候你甚至开始产生羞愧感,因为跟你对话的这位,不仅知识广博,而且反应迅速。”吴力权说,盲人会跟AI深入咨询各种专业问题,比如音频如何调试后期,程序代码哪一行有错误该如何修正,或者颈椎病的按摩治疗手法有哪些……
一些厂家把脚步迈向了更高层次的畅想。华为鸿蒙4.0系统内置动态焦点追踪技术,能将界面元素转化为线性语音流;字节跳动研发的“无障碍视频引擎”,可自动提取字幕并生成场景描述。更深刻的改变来自底层架构:在腾讯混元大模型支持下,微信正在测试“语义穿透”功能,能理解聊天图片中的隐喻与情感。当视障用户发送聚会照片时,AI不仅能识别画面中的蛋糕和气球,还会解读朋友们的微表情:“穿红毛衣的女孩笑得很开心,但她握杯的姿势显得紧张。”这种超越表层的信息处理,正在重塑视障群体的人际连接。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触觉反馈手套,让盲人程序员能“触摸”代码结构——硅胶指尖的震动频率对应不同编程语言,if条件语句是短促脉冲,for循环则是规律波动……
《“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擘画的蓝图,2024年全国助残日提出的“科技助残”勾勒的理想,都让科技助残的内涵更加丰满:脑机接口让全盲者感知光影轮廓;5G+AI的无障碍云平台将成为视障者的“数字导盲犬”;在深圳前海,全国首个“无障碍孵化空间”已吸引数十家企业入驻,那里诞生的智能盲杖能通过毫米波雷达预警障碍,还有AI声控破壁机、语音洗衣机、语音微波炉……
科技助残不是慈善,是文明社会的必答题。助盲科技的本质,不是施舍,而是赋予盲人享受光明的权利。当政策、技术与人文形成合力,盲人的“看见”不再依赖路人偶然的善意,而是系统性的必然支持,视障者正从“被照顾对象”转变为“数字公民”。
此刻回望深圳坂田的那个菜鸟驿站,小雨已戴上了新耳机。降噪功能开启的瞬间,温柔的智能女声正在播报快递单号,这个声音将引领她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白帆)
责编:黄伊婷
一审:黄伊婷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