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文苑(186)|明春葳蕤 前路尽美——徐明春书法印象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26 17:09:21

文|谭周易

初识徐明春,还是10余年前在京游学时,犹记当时他下课后,就匆匆忙忙还要去一个学校讲书法课,听说他上课,还受到学生们热捧。而今天,他作为当代书法领域的中坚力量,其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书法篆刻导师、贵州省德艺双馨艺术家、黔南州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等荣誉和身份上,更在于他以独特的艺术语言重构传统书法的当代价值。他的作品既扎根于深厚的古典文脉,又彰显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展现出“古意与新法共生,传统与个性交融”的艺术特质。

墨脉千年:在古法根系里生长新枝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一件好的、有质量的书法作品必然具有传统的继承性。徐明春的艺术根基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他早年师从中国国家画院,并受教于沈鹏创作室,对“二王”书风的继承尤为显著。其行草作品笔意精熟,如“翰动若飞,落纸如云”,既有米芾的跌宕奇崛,又融入祝枝山的豪放与王铎的雄浑,形成了一种“自由而不失法度”的书写语言。例如其《莫友芝诗》系列作品,线条流畅中见骨力,章法疏密有致,既是对清代黔南学者莫友芝诗文意境的呼应,亦是对传统文人书法“书卷气”的当代诠释。

笔底惊雷:当古典韵律遇见现代心跳

徐明春的艺术创作始终贯穿着对“个性”与“现代性”的追求。他的书法作品虽取法经典,却拒绝简单模仿,而是通过形式构成与笔墨张力的创新,赋予传统以新意。例如其草书作品《清人题画诗》,以飞白与涨墨的对比营造视觉冲突,又在疾速运笔中保留结构的平衡,形成“狂而不野、险中求稳”的独特面貌。这种创作理念,正如评论家贾方舟所言,是“从心所欲的自由与剥离雕饰的天然”。

在篆书领域,徐明春的探索更具突破性。他摒弃了时人篆书常见的程式化摆布,转而强调书写性与生命感,通过线性变化的随机性与节奏感,使篆书摆脱了金石气的板滞,呈现出“活脱如泉涌”的动态美。这种对传统的活化,源于他对古文字学的深入研究与对秦汉碑刻的反复揣摩,正如其篆刻作品《实则虚之》所示,刀法爽劲中不失圆通,方寸间气象万千,既见秦汉古玺的朴拙,又融西泠印派的雅致。他擅于在方寸之间构建疏密、虚实的矛盾统一,如紫砂印《山泉汹涌》以刀代笔,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与空间分割,将“水势”的意象转化为抽象的形式语言,既具古意,又充满现代构成感。这种“古法为体,今意为用”的创作路径,使其作品在传统篆刻的框架下焕发出强烈的当代审美价值。

山水铸魂:在地脉文心上刻写时代

作为黔南州书法家协会的领军人物,徐明春的艺术实践始终与地方文化紧密相连。他多次以黔南历史名人莫友芝的诗文为创作题材,并通过《墨云深处》等作品集,将贵州地域文化融入书法篆刻的视觉表达中。例如其隶书作品《洄中》,以苍劲的笔触再现莫友芝诗中“山深水曲”的意境,既是对黔南山水的人文抒写与担当,亦是对本土文化符号的艺术升华。

此外,他积极参与“书法名家进校园”等公益活动,推动书法教育在基层的普及,并以“德艺双馨艺术家”的身份践行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这种对地域文化的深耕与对公共教育的投入,使其艺术超越了个人创作的范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的文化桥梁。

追光的人,终将闪耀光芒。正因为徐明春的书法篆刻艺术,以古法为根基,以个性为突破,以地域为滋养,构建了一个既深邃又开放的艺术世界。因此,他的艺术成就广受社会各界认可和赞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称其作品“严谨而生动,今人鲜有此格”;中国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史国良则盛赞其篆刻“古朴中见现代,疏密布局精妙”。这些评价不仅指向其技艺的精湛,更肯定了他对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他的实践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唯有守艺术品质之正,创时代文脉之新,艺术才能在真善美的不断追求中真正实现永恒的价值。

在这个明媚的春天里,万物都在蓬勃茂盛的生长,而徐明春未来的艺术之路也将是一片光明,充满了美好和希望!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