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武长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27 21:08:27
文/彭武长
打草鞋,是老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对编草鞋的俗称,即利用稻草、苎麻、葛藤、棕丝、构皮、布条等原料,选择其中一样或几样编织为鞋的一门传统技艺。因为编草鞋开始时为增强韧性需对稻草等原料进行捶打,编草鞋过程中校形整样需对未成型的鞋底进行捶打,草鞋编完后为使其柔软合脚需对成品进行捶打,故把编草鞋简单直白地称为打草鞋。
草鞋是家乡自古以来的传统劳动用鞋,穿着普遍,相沿成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家十分贫穷,无钱买鞋,所穿鞋子只能就地取材靠手工制作。在屋里穿妇女用旧布料制作的布鞋,但因布料属计划物质,按票供应,一人一年做不了一套新衣服,旧布料十分有限,凡出门主要是打草鞋穿。无论男女老少,春夏秋冬,天晴落雨,凡下地干活,上山伐木、砍柴、放牛、赶肉,下河放排、闹鱼等都是穿草鞋,赶乡场、走亲戚、会朋友,照样穿着。穿草鞋也就成了山里人装束的一大特色。
打草鞋是男人们的活,是每个男子汉必须具备的基本生活技能。老人们常说:“女人做不来布鞋找不到老公,男人打不来草鞋找不到老婆。”打草鞋成了一个后生是否聪明手巧的试金石。老家山寨的男孩从十来岁开始就跟着大人学习打草鞋,凡男子汉个个都是打草鞋的能手。
我小时候很少买鞋穿,一般穿的是布鞋和草鞋,穿草鞋的时候多一些。那时家里兄弟姊妹多,俺娘在枞膏灯下一针一线熬夜制作出的布鞋,全家每人一年只能穿上一双,也都把它当作宝贝,平时舍不得穿,逢年过节和每晚洗脚后短暂穿一下。上学读书,放学捡柴扯猪草背水,假期守牛或田间劳作,都是穿草鞋。从知事起就听大人们讲过溪州土司王在明朝率兵八千穿着草鞋远征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历史,讲过湘西解放时人民群众为剿匪部队打草鞋的故事。小小草鞋不仅隐含着生存的智慧,也潜藏着取胜的密码……我稍大点后,爹就开始教我打草鞋,上了初中我就能独立地完成草鞋制作了。虽然自己打草鞋的技术没有爹那么好,打出来的草鞋没有爹打的圆款型美、细致紧扎、结实耐穿,但也还是有模有样不难看,穿着走路不松垮,基本符合标准。
打草鞋看起来简单,打起来复杂,每道工序都是对经验和技巧的考验,其工艺颇有讲究。
打草鞋先要准备好材料。草鞋有用稻草打的、苎麻打的、棕丝打的、葛藤皮打的、构皮打的、布条打的等。我家里通常是用稻草和麻皮制作,因这两种材料可以就地取材,简单易得。稻草选用新鲜的糯谷草,因它比籼稻草的茎秆粗长,而且柔韧性好。先将其捆成一簇,在水中浸泡一下,捞起放在一块与砧板差不多大的平整的石板上,用碗口粗的木槌均匀捶打,将草打熟,使其软绵有韧性。苎麻主要是做草鞋的经绳,砍下,剥皮,将皮在屋坎下堰塘里浸泡一个月左右,捞起,用刮麻刀刮去表皮角质层,洗净,晒干,再搓成筷子粗的麻绳。
打草鞋的工具比较简单,主要是长条凳、鞋耙、腰枷、木槌、草鞋棍、引针等。打草鞋时,将鞋耙固定在长条凳的一端,人与鞋耙相向骑坐在长条凳上,腰间捆紧腰枷。接着把事先搓好的麻绳挽结出两个圈圈,做成“鞋鼻子”,再把“鞋鼻子”预留出的绳索牢牢系在腰枷上,并将两根麻绳对折好,分别绕在耙齿上,凭身子的劲头朝后用力,四条主绳就会绷紧。这时便以麻绳为经,以稻草为纬,按草鞋大小,从草鞋鼻打起。在打的过程中,一边搓稻草绳,一边将稻草绳象织布一样在麻绳上来来回回穿梭,边编织边用草鞋棒催紧,用草鞋捶子敲实,打到五六道时放3个左鞋襻,再编3道后,放3个右鞋襻,然后随着脚的形状放大缩小,中间两边各放1个穿绳襻。打到后跟处,要往上翘1寸收头,再用麻绳结股成束,以绳代帮。
俗话讲,“草鞋无样边打边像”。打草鞋无尺码等级,无模板标准,草鞋整体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具体那儿宽那儿窄那儿紧那儿松,鞋襻留在可处,怎样收尾,全凭制鞋人自己把握和感觉。草鞋底板打成后,两头椭圆,前宽后窄,用引针带上麻绳将鞋襻贯穿起来,用木槌把鞋底内磨光碾平,再用剪刀将草鞋上露出的草头剪齐,就能穿了。如果脚掌和后跟处加些碎布条,就更为经久耐用。
我爹是寨上打草鞋的高手,寨上一些后生常来家里现场学习。在我的记忆里,每年冬天农闲季节,若遇雨雪天,爹就会打草鞋。他根据家里人脚的大小,给每人打好几双,以备忙时之需。若时间允许,爹也会打些草鞋叫俺娘赶场(赶集)去卖,每双草鞋可卖1角钱左右,用卖得的钱给我们几姊妹换点笔、墨、纸等学习用品。
穿草鞋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记得五、六岁时穿草鞋的难忘经历,那是一个夏天,我穿着爹给我打的新草鞋,跟着俺娘去十里路远的铜瓦溪去赶场。草鞋刚穿上脚时,我感到轻便、透气、柔软、防滑,很合脚,十分高兴,走起路来,步履敏捷,双脚生风。走到场上后,感觉脚有点痛,一看脚底和脚后跟,有的地方被磨得皮破血流。俺娘发现后,并不顾及我的懊恼情绪,只是轻描淡写地给我说:“脚磨破点皮不要紧,草鞋认生,初穿草鞋都会这样,男子汉要学会忍,要经得住磨,经常穿,皮就会磨起茧,再也不会磨破了。”我忍痛坚持穿了几天,草鞋也就不再硌脚了。从此,草鞋也就成了我出门的标配。
后来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我考学离开了家乡,就再没有打草鞋、穿草鞋了,草鞋被方便好穿不易烂的胶鞋、塑料鞋、皮鞋所代替。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草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广大农村再难见打草鞋、穿草鞋的人了,草鞋成为了历史的记忆。然而,草鞋作为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包含的那种简单、简约的传统技艺,承载的那种劳动人民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体现的那种就地取材环保安全和科学利用资源的生产理念,展示的那种滤水、通气、轻便、柔软、防滑的产品性能,仍然具有较高的保护和传承价值。让我欣慰的是,目前多地已将草鞋及其编织技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草鞋,不仅是一双鞋,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感恩,一种乡愁,我会将她一直珍藏在内心深处。
责编:瞿文君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