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载丹青绘就时代风华——舒湘汉五十年艺术生涯中的湘西叙事与全球写意对话

唐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28 17:36:3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唐晴

丹青绘盛世,笔墨写春秋。不久前,“花绽晚风黄·老菊灿若霞——舒湘汉美术五十年作品展”在张家界学院启幕,68幅跨越半世纪的国画力作,以湘西为轴,以时代为脉,铺陈出一位七旬艺术家的精神史诗。

元宵节后,笔者在张家界学院见到了舒湘汉先生。眼前的他虽已步入古稀之年,却精神矍铄,一袭素衫,谈笑间尽显文人风骨。从《苗山秋》的层林尽染,到《山河血泣 烈士国魂》的浩然正气,他的每一笔都浸透着对故土的深情凝望,每一墨都跃动着与世界对话的东方智慧。这位扎根武陵山脉五十载的画家,用半生践行着“笔墨当随时代”的箴言,将湘西的山水魂魄熔铸为中国写意人物的时代丰碑。

以线为魂:湘西人文的笔墨重构

在舒湘汉的宣纸上,湘西从来不是风景明信片式的复刻。参观他的美术五十年作品展,他以中锋铁线勾勒的《苗山秋》,用金石般的笔触凿刻出武陵山脉的筋骨;《亲家》中两位对酌的土家族老者,仅凭数根遒劲线条便托起跨越半世纪的兄弟情谊;《一轮明月半篓虾》里苗族妇女的银饰,在枯湿相间的墨韵中泠泠作响。每一幅作品,都凝聚了他对时代的观察与思考,饱含着对湘西这一片热土的深情。

他说:“人生一辈子,一百年,我用这五十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做美术。” 

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他始终执着于以湘西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劳动场景为题材,通过画笔真实而生动地再现少数民族人民独特的生活、劳动环境,以及其勤劳善良。他笔下的湘西,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飘逸俊朗,多彩多姿。那中锋书写用线与泼墨相结合的独特技法和血浓于水的真情流露,将湘西人善良朴实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对湘西少数民族村民的感情相当深厚。经常下乡深入到他们家里,同吃同住,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美好,他们是让我有表现冲动的题材。”他回忆起创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在保靖县的一个酒馆,看到两个老人喝酒,他们之间那种真挚的交流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回来后我便创作了《亲家》;还有一位苗族妇女背着小孩在晚上捞虾的场景,我将其画成了《一轮明月半篓虾》,这些都是反映少数民族生活中很有情调的画面。” 

《星月皎皎水边城》

在展厅中,一幅《星月皎皎水边城》格外引人注目。“画湘西,必读沈从文,不读沈从文就画不出好的湘西,就无法画出湘西的内核。”谈及这幅画的创作过程,先生娓娓道来:“沈从文的家人送了我一本书,我阅读后,被沈从文和张兆和夫妇曲折感人的爱情故事所深深打动。为了更好地感受这种意境,我沿着沈从文走过的路去寻找他当年创作的灵感源泉。”

沈从文用文字为湘西立传,舒湘汉则用线条为湘西铸魂。为创作《星月皎皎水边城》,他重走沈从文笔下的沅水航道,在麻阳的吊脚楼间捕捉光影流转,于洪江古商城的青石板上聆听历史跫音……这种对湘西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使其作品超越了民俗图式的表层表达——苗女的百褶裙褶裥里藏着边城的诗意,土家汉子的肌肉线条中奔涌着酉水的浪涛。正如艺术评论家所言:“舒氏的湘西,是用中锋铁线编织的文化DNA图谱。”

色丹青:革命史诗的当代转译

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反映所处新时代的重大事件与重大题材,这是当代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舒湘汉先生在国画写意人物画创作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识,选择以笔墨重述血色浪漫。其创作的"武陵风骨"系列,堪称湘西的传奇史诗:40余位革命志士在六尺宣纸上巍然挺立,《去投贺龙军》中湘西人们告别家乡毅然投身革命的背影,与《井冈山红四军参谋长王尔琢》的凛然剑眉形成时空对话。

在《山河血泣 烈士国魂》中,他开创性地将纪念碑式构图与写意泼墨结合:画面顶端用焦墨皴擦出武陵山崖的嶙峋骨相,中部以朱砂点染血色杜鹃,底部淡墨晕开的硝烟里,隐约可见大沽台遗址的残垣。这种技法的当代演绎,使红色题材跳出了程式化窠臼,正如张家界学院简德彬校长所言:“他让革命历史在宣纸上获得第二次生命。” 

这些年,他创作的一幅幅大气磅礴、张力十足的国画写意人物画作品,不断拓展着英雄主题创作的可能性,同时也高歌着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无限魅力。先生以自己对当今社会的深刻感悟入画,通过画作中诸多的民众、民生、人民等主题形象,传承弘扬优秀文化,将“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切实贯彻到艺术创作中,为当代艺术创作者树立了榜样。

薪火相传:美术教育的湘西范式

自2005年起,舒湘汉先生担任吉首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身为美术学院学术带头人,他不仅个人艺术创作成绩斐然,还以其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学识和敬业精神,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桃李满天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舒湘汉先生无疑是这句话的忠实践行者。他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发展,强调“以文养画”“行路修身”。他认为,丰富的学识和广阔的阅历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除了专注于本土题材的创作,他还创作了许多反映异域风情的作品,将异国他乡的各色人等跃然纸上。像南非开普敦的《街头摄影家》,捕捉到了街头艺术家专注创作的瞬间;卡塔尔的《海湾阳光》,展现了海湾地区独特的阳光与风土人情;约翰内斯堡的《约堡村妇》,刻画了当地妇女朴实的形象与生活状态……他以活跃空灵的笔墨,生动地表现了异域风情人物的精神面貌,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吉首大学原副校长张建永赞誉:“湘汉教授执掌湘西美术教育之牛耳,兼具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是同一类型但不同质的人物,即三者兼顾,互为融通。”

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与时代同步,其画作跨越时空,成为“国际张”旅游文化传播中的艺术符号,为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75岁的他仍坚守艺术初心,以“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为信念,继续在新时代为艺术发展再创辉煌。 

老树新枝春意盎,桃红柳绿又一春。如今,75岁的舒湘汉先生仍在继续着自己热爱的事业。“花绽晚风黄,老菊灿落霞”,这就是他艺术人生的生动写照。他表示:“我还要继续画画,这是我一生的精神追求和坚守。”——从湘西吊脚楼到“一带一路”,舒湘汉的艺术征程,恰似他笔下的酉水——始于武陵深山的清泉,终成奔向四海的文化长河。

责编:上官智慧

一审:上官智慧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