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潭客户端 2025-03-29 15:04:4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王超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上持续用力。牢记嘱托,《湘潭市实施“七大攻坚”总体方案》的子方案之一——《产业育新培强攻坚实施方案》明确,将按照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攻坚、区域化布局、样板化推进、闭环化评估,加速推动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主要目标]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力争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4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
[重点举措]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引导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名特优新特色产业。打响沙子岭猪、湘莲、壶天石羊、“韶山红”茶等区域品牌,培养产值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4个以上。加快湘莲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南地区肉类加工示范区建设,力争入围1个国家级产业集群项目、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储备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
巩固增强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先进钢铁材料产业方面,全力支持湘钢挖潜增效、做优做强;加快推进先进钢铁材料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牵头娄底、衡阳共同打造先进钢铁材料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汽车产业方面,推动吉利新能源乘用车扩产增效、远程醇氢电动商用车下线量产、恒润汽车生产资质盘活,力争全年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大力培育和引进电池、电机、电控、车灯、线束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推动汽车产业向千亿级迈进。新能源材料产业方面,巩固锂电池正极材料优势地位,加快钠电池、固态电池产业布局,推动湖南裕能碳酸锂和锂电池拆解回收、超威电池负极材料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围绕负极材料、电池制造与集成、电池回收利用等薄弱环节引进配套关联企业,补足产业链条。
发展壮大三大新兴特色产业。电子信息与智能终端产业方面,推动锦智光电超大型液晶显示模组等项目建设,支持创普开业等企业提升新型显示器件、先进传感、模组等电子元器件的生产配套能力;支持蓝思科技等企业发展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监控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电机电控电传动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支持湘电等企业加强永磁电机、高效节能电机、高精密伺服电机开发和应用,支持九五精机、玉丰真空等企业加大数控机床、机器人、镀膜装备、应急装备等研发力度,支持矿山装备向新能源领域延伸。发挥电磁驱动和船舶综合电力系统的国际领先优势,重点发展船舶、轨道交通、风电等电传动成套装备。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方面,依托埃普特等企业,做大做强微创介入医疗器械;依托亚辉龙等发展体外诊断试剂产业;以未磁科技等项目为基础,打造医疗设备智能制造产业;发挥华芯医疗等企业在内窥镜行业、善彤医疗在吻合器行业、半陀医疗在超声刀行业的优势,开发新型介入手术产品;以华熙生物为基础,引进高值美容原材料生产,做强绽妍生物、之羽医疗等企业,推动医美生物产业发展。推动国际医疗器械小镇建设,促推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
前瞻布局未来新兴产业。前沿材料产业方面,前瞻布局碳基纳米材料、镁基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3D打印材料及智能材料等新领域,促进前沿新材料技术创新突破及产业化应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依托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等科创平台,积极布局工业智能、数字孪生、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区块链、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新技术,开展先进算法、智能控制、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算力、算法、算据、算网同向发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拓展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打造示范效应。低空经济产业方面,围绕动力系统、材料系统和总装系统,大力发展动力、雷达、飞控、电池、电传动等产业;支持湘电、湘潭无线电等重点企业推进关键产品技术研发与生产,打造湘潭低空电动飞机产业园。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科技服务、数字创意、信息服务等新兴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产业特色化集聚,抓好韶山数字文旅、昭山健康产业、岳塘区现代金融等品牌建设。积极拓展韶山市与湖南广电、马栏山文创园合作,打造革命文化与科技融合真实场景创新集聚地、核心示范区,支持湘钢文化园等国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示范点)建设。以第六届湖南旅发大会为契机,开发一批特色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打造一批研学旅游线路,新增一批高星级旅游饭店和精品旅游民宿。推进“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设施、杨梅洲芒果主题乐园、城正街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长潭水上交通旅游等一批文旅标志性项目建设,进一步擦亮韶山经典红色名片,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千百十”工程。巩固壮大十条工业优势产业链,力争先进钢铁材料产业营收稳定在千亿元以上,汽车、电子信息与智能终端等产业营收突破500亿元。持续推进100亿级企业“聚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裂变”、企业上市 “金芙蓉”跃升计划,在开拓市场、新产品转化、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力争培育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3家以上,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以上。重点推进OSTech株式会社中国(湘潭)智造基地、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等10大新型工业化项目建设。
大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支持企业开展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产业链协同攻关、“五首”示范应用、重点新产品开发。持续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湖南四大实验室对接,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创新联合体,落地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推进“数实融合”,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壮大数字产业规模。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大力发展“产品+服务”新业态和现代服务业,争创国省“两业融合”试点示范。
全力推进产业项目招引落地——
拓展品牌招商模式。积极利用国省重大招商经贸活动平台,谋划办好“跨国公司湘潭行”、“湘潭投资环境推介会”、“三优三特”现代产业体系推介会、文旅产业推介会等招商品牌活动。发挥中国(湘潭)跨境电商综试区、中国(湖南)自贸联动区、中非经贸先行区等平台优势,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外资外贸重点骨干企业。加强商协会和校友招商,深入推动“湘商回归”“校友回湘”;创新“科技+产业”招商模式,大力招引科技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创新平台;力争全年引进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30个。
强化产业生态招商。围绕“三优三特”现代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链,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和路线图,完善国内外招引目录和靶向企业库。鼓励湘钢、吉利汽车、湘电、蓝思科技、湖南裕能等本地产业链龙头企业“以商招商”;完善市级政府引导基金改革,运用好金融组合工具,“以投促引”“招投联动”“投孵结合”,撬动优质项目落地;发挥“智慧商务”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作用,力争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当年履约率达90%、开工率达80%、资金到位率达40%。
全力实施“三改一扩”行动。实行“政府高层+企业高管”对接联系机制、“专题调度+专业服务”工作推进机制、“政务服务+政策保障”引导激励机制,在要素供给、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支持存量优质企业技术改造、数字化改造、绿色低碳化改造、扩大有效产能,重点推进“三改一扩”项目240个,争创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纵深推进“智赋千企”行动,全年推动1726家企业“上云”、228家企业上平台,培育智能制造企业40家、智能制造产线(车间)120条(个)、智能工位600个,争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创建国省级绿色制造示范15个以上。
着力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度——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强化“五好”标准 ,力争园区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5%、税收占比超65%、亩均税收达到全省园区平均水平,两个园区获评全省先进园区。深化园区改革,统筹推进湘潭高新区和岳塘经开区、湘潭经开区和雨湖高新区整合优化,全面提升国家级园区战略平台能级。开展园区“三类”土地清理处置,制定“一园一策”实施方案,分类处置低效闲置用地。全面落实《湘潭市园区“合同用地”实施办法》,强化产业用地供应、监管、验收、投产复核等全周期管理工作,推动园区产业用地集约增效。
培育壮大主特产业。优化全市省级及以上园区产业布局,提高园区优势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展智能制造、金融服务、“智赋千企”等活动,推动主特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深入推进“产业规划+专业园区+综合服务”发展模式,培育壮大10个专业示范园区,组织各园区积极申报并争取认定现代化产业特色园区。
梯度打造产业集群。推动先进钢铁材料和高端医疗器械创建国家级集群;持续壮大省级产业集群队伍,增强主特产业经济体量和技术实力;加强区域产业合作,围绕输变电装备、新能源汽车、储能材料等领域,组织企业参与长沙、株洲、衡阳等周边市州的合作对接,协同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共建。
强化产业发展支撑——
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加强财政与金融协同联动,推动贷款贴息等政策惠及更多企业。深化“政银企”对接,加力推广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落实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着力解决一批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担保作用,用好用活财信产兴基金、先进制造业基金等产业引导性基金,带动社会资金加速向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等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集聚。
增强要素保障供给能力。全力解决企业生产和项目用地、用工、用能等各种要素需求。加大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推进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枢纽项目建设,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业市场辐射能力。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确保能源稳定供应。加强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产业人才保障能力。持续实施“莲城人才行动计划”,引进、培育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深化产教融合,加大“编制在高校、服务在企业”模式应用,鼓励博士帮扶重点企业与产业链,培育技术经理人团队。协同建立学科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发挥人才集团作用,探索“创新人才+科技项目”引智新模式。打造“湘潭工匠”“湘潭技工”“湘潭青企”系列人才品牌。大力开展“校企双进”活动,支持职业院校与本地产业园区、企业开办订单班,定向培养紧缺急需技能人才。
常态化开展“送解优”行动。持续实施助企纾困“千百扶培”计划和“三送三解三优”行动,强化政策宣传和直达快享,切实为企业解难题、促发展。
责编:蒋睿
一审:彭婷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新湘潭客户端
我要问